在大眾逐漸意識到品牌設計對公司形象實體發展,恰當掌握品牌發展方向,使消費者迅速地對企業形象產生有效深刻的印象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的同時,設計卻仍然如同雞肋般的存在著。幾乎每一個新成立的公司都會去做品牌設計,然而幾乎半數以上都流于形式,并沒有達到期望的效果。這與設計這一行業在不知不覺中被人們完全地歸為服務行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雞肋般存在著的設計
在許多人眼里設計與藝術似乎并無區別,事實上,設計是在藝術與商業兩個領域的夾縫中生存和呼吸。設計師總是要用創造力去尋求創新的出路,利用已有的原始的材料去解決全新的問題。設計在以往的各個時代里引領著人們朝著文明的方向前行,并為企業持續地創造巨額的財富和價值。
有沒有注意到,“品牌”在我們的消費中已經占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我們面對某品牌時,不僅是在選擇它的產品,也是在選擇它所象征的精神內涵,有時這種強大的精神內涵甚至主導了我們消費的取向,也就是消費者對某品牌產生定程度的依賴,形成品牌忠誠度。在這一過程中設計毫無疑問地起到了重要作用,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品牌設計的重要性。幾乎每個新成立的公司都會去做品牌設計,然而幾乎半數以上都流于形式,并沒有達到期望的效果。
那么這些設計是如何流于無效設計的呢?簡單來說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即客戶視野局限,一些設計師無底線妥協和預算的問題。一些客戶的視野局限,并不是說客戶的審美或者在設計領域見識不夠,而是說客戶所處的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位置。而對于設計師而言是站在“局外人”的位子,視野和觀點會更加接近消費者,更能揣摩目標人群的視角,因此設計師提供的建議可能更加會為普通消費者贊同。在這種情況下,設計方案一出,客戶會提出一系列問題,有一些是有效的,有一些則是應該與設計師共同探討再決定的,在“客戶是上帝”或者“服務行業以服務為上”的理念下,有些設計師會無條件的根據客戶要求一次次地改稿,那么即使其中有問題,也就不了了之了。另個問題是預算的問題,大多數客戶并不情愿在設計上花費重金,認為品牌設計是必須的,但設計師做出來的就是一些圖片而已,所以多花錢就不值得了,因此說設計對有些客戶來說是雞肋般的存在,不做不行,又不想花費太多。在接觸新客戶之初,設計師就會問您的預算是多少,有些客戶不愿回答這個問題,他們會認為你這是在探他們的底,從而好報價,的確是這樣。如果預算是10萬元,那么你就會得到價值10萬元的設計,如果預算是1萬元,那么你就會得到價值1萬元的設計,這兩個設計會有天差地別的區別。設計師不會拿了10萬元卻只給了你價值1萬元的設計,最不可能的是,你只出了1萬元卻想得到價值10萬元的設計。
設計與服務
造成這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將設計歸為了服務行業,不知從何時起,任何個行業都可以被叫做服務行業。當然,任何一個行業其中都具有服務的性質,但這樣就可以將它們都歸類于服務行業嗎?服務業概念在理論界尚有爭議,與其他產業相比,服務業具有非實物性,不可存儲性和生產與消費同時性等特征。
設計并不應完完全全地被歸為服務業,首先你要明確客戶聘請設計師的目的就是請設計師來做客戶不擅長的事,例如如何塑造品牌形象,如何有效推廣品牌等等,因此需要花錢來買設計師的知識和經驗。大多數客戶不知道設計的流程,誤以為做設計就是在紙上,電腦上寫寫畫畫,操作軟件弄出一些好看的圖畫來,這應該用不了多久,因此客戶給的時間也非常緊,為了按時達到客戶的要求,設計的前期調研工作就被壓縮甚至是完全砍掉了,但這一步驟才是做出好設計的關鍵,才是能夠使設計達到預期目的的重中之重。按著客戶的要求和喜好一味遵循客戶的指令去做,那么不僅設計師不能實現價值,更重要的是不管客戶花了多少錢都浪費了并且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如果夸張點說的話,設計更像是“醫療”行業,醫生診斷的是人的病,設計師診斷的是推廣中品牌的病。比如說你頭痛,醫生會經過診斷給你開藥或進行治療,而不是你對醫生指明應該如何治療。同樣的在進行品牌設計或者推廣時,客戶應該最大程度的聽取設計師的建議,設計師也應當做到與客戶最坦誠的交流,不能一味順從客戶,要真誠的提出意見。如果客戶執意一切自己說的算只是需要個會制圖軟件的人來表現自己想法的話,或者設計師沒有做到與客戶真誠的溝通提出異議的話,那么這個“病”就醫不好。因此在這一程度上來說,設計是否應該劃分在服務領域內的確有待商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