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船舶工業經濟與市場研究中心 申 程 張 琦
2015年,面對歐美經濟制裁及低油價等不利因素,俄羅斯國內經濟明顯惡化,油氣工業后續發展更是因技術、資金短缺而面臨較大困難。為擺脫困境,俄羅斯積極尋求與中國在能源開發及相關裝備建造領域強化合作。
1、油氣產量保持增長,海洋油氣開發加速。
2015年,俄羅斯原油產量穩步增長,達到5.33億噸,較2014年增長1.3%,天然氣產量為6334億立方米,同比基本持平。具體生產區域來看,西西伯利亞和伏爾加-烏拉爾地區仍是俄羅斯最主要的油氣產區,2015年合計油氣產量占比超過80%。但隨著上述兩個油區老油田明顯減產,俄羅斯油氣產量的增長和接替將很大程度上依賴海洋油氣資源的開發。以原油生產為例,近年來,俄羅斯持續加大對黑海、波羅的海、里海以及鄂霍次克海等周邊沿海大陸架的勘探開發投入。受此推動,2015年俄周邊大陸架原油產量達到1903.9萬噸,同比增長18%,對俄原油增長貢獻率超過40%,遠高于2013年的7.5%。未來趨勢看,大陸架原油開發對俄羅斯原油增產的促進作用日益突出,根據《2030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規劃,2030年俄羅斯原油總產量僅較2015年增長2.3%,其中陸上原油產量將下降1.7%,而大陸架原油產量將大幅增長近70%。
2、油氣出口大幅攀升,出口方向更加多元。

圖1:2013年~2015年俄羅斯原油產量增長情況
2015年,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下滑,主要產油國市場份額競爭日趨激烈,為彌補低油價帶來的外匯收入缺口及爭奪國際市場份額,俄羅斯通過多種途徑提高油氣出口量。據統計,2015年俄羅斯原油及天然氣出口量分別達到2.4億噸和2075億立方米(含LNG),同比分別增長9.8%和2.7%。從出口方向看,由于歐洲對俄羅斯油氣有很大的依賴性,并未在油氣貿易方面對俄羅斯采取實質制裁行動,2015年俄羅斯對歐油氣出口量繼續增長。但為了降低長期制裁對油氣出口的不利影響,俄羅斯加大了對亞太市場,特別是中國市場的開拓力度,對相關國家的油氣出口量大幅增長。

圖2:2014年~2015年俄羅斯原油及天然氣出口目的地
原油方面,2015年俄羅斯向歐洲出口原油1.49億噸,同比增長9.9%,占出口總量的比重穩定在62%左右;向中國出口原油4240萬噸,同比大幅增長30%,占出口總量的比重提升至17%。同時,受哈薩克斯坦宣布停止進口俄羅斯原油影響,俄羅斯向獨聯體國家原油出口量減少4.6%至2320萬噸,占出口比重下降至9%。未來隨著俄羅斯對亞太能源市場進一步開拓,預計亞太市場在其出口中的比重進一步上升。根據俄羅斯政府公布的能源戰略,預計到2020年和2030年,俄羅斯向亞太地區原油出口比重將由目前的27%提升至33%和36%。
天然氣方面,俄羅斯天然氣目前絕大部分通過管道出口至歐洲及獨聯體國家,少部分通過LNG海運出口至日本。2015年,受烏克蘭危機影響,俄羅斯第三季度中斷向烏克蘭的天然氣供應,導致俄羅斯對獨聯體國家天然氣大幅減少15%至330億立方米。歐洲方面,天然氣價格下跌促進俄羅斯在歐洲發電用氣市場份額上升,部分對烏克蘭出口天然氣轉向歐洲其它國家,使得2015年俄羅斯對歐洲天然氣出口增長8.5%至1600億立方米。另外,日本國內天然氣需求增長乏力,通過LNG海運方式,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量穩定在100億立方米左右。從未來趨勢看,隨著中俄東、西線天然氣管道項目投產,俄羅斯每年對中國天然氣出口量將大幅提升至680億立方米,亞太地區在俄羅斯天然氣出口中地位將超過獨聯體國家,多元化的出口格局將逐步確立。
3、歐美經濟制裁持續,油氣合作東移南下。
自2014年3月歐美開始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俄羅斯油氣工業一直面臨資金、技術及裝備封鎖。埃克森美孚、殼牌以及BP等西方石油公司在俄的油氣項目相繼陷于停滯,俄國內石油公司也主要將有限的資金集中于生產領域,勘探領域投資持續下滑,長此以往將嚴重制約俄羅斯油氣工業的發展。
為了突破困境,俄羅斯開始將合作重心向中國及印度等亞洲國家轉移。2015年以來,中俄天然氣合作穩步推進,西線天然氣對華出口協議順利簽署,東線天然氣管道建設也在順利推進;中國絲綢之路基金獲得俄羅斯亞馬爾項目9.9%股份,中方合計持股達到29.9%;同時,中石油及中石化還積極通過股權合作強化對俄石油公司的戰略投資,共同勘探開發、共享收益的合作模式逐步建立。俄印兩國能源合作同樣迅速推進,早在2014年底,俄羅斯能源巨頭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和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就已與印度相關企業簽訂共同開采北極大陸架油氣資源、擴大LNG項目合作的協議。隨后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更是向包括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ONGS)在內印度企業出售旗下萬科爾石油公司49.4%的股份。近期有消息稱,為彌補財政赤字,俄羅斯政府有意向中國和印度出售俄羅斯石油(Rosneft)19.5%的股份,交易額達到7000億盧布(約合110億美元),將創下俄羅斯國內企業私有化紀錄,預計未來俄羅斯與中印兩國油氣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將進一步提升。
4、調整油氣領域政策,培育自主開發能力。
油氣出口一直是俄羅斯經濟的主要支柱,近年來油氣出口額占出口總額、財政收入及GDP比重分別保持在70%、50%及20%左右的高位,對俄羅斯政府維系公共開支和政權穩定至關重要。但由于國際油價持續下跌,2015年俄羅斯全年平均原油出口價格較2014年下跌幅度高達46.6%,俄羅斯國家經濟形勢嚴重惡化。對此,俄羅斯政府通過調整原油出口關稅和天然氣礦產資源開采稅等方式,盡可能提高油氣相關財政收入。2015年11月,俄羅斯將2016年原油出口關稅的計算系數由0.36提升至0.42,預計將為俄羅斯政府增加15億美元收入。同時,俄羅斯將天然氣礦產資源開采稅計算系數提高36.7%,該措施也將為政府增加15.5億美元的財政收入。
長期來看,不論是與西方油氣公司合作還是與中、印油氣公司合作,都不能改變其油氣開發受制于人的現狀。為了突破油氣工業長期發展面臨的技術和裝備制約,提升油氣自主開發能力,俄羅斯政府成立了部委聯合工作組,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國內技術創新和進口替代的政策和計劃,以降低油氣領域技術和設備的對外依賴度。俄羅斯油氣企業也開始行動,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近期與紅寶石設計局、Uralmash NGO以及Gusar New Technologies等俄羅斯企業和機構簽署合作協議,將共同研發大陸架油氣開采技術與裝備,降低對進口設備的依賴度。

表1:俄羅斯油氣領域進口替代計劃
1、海工裝備需求空間廣闊,歐美制裁加速訂單釋放。
俄羅斯大陸架油氣資源豐富,特別是北極大陸架,油氣資源初步探明儲量達1000億噸,是俄業已探明的油氣資源中最有前景的地區。俄羅斯里海以及太平洋海域油氣資源也頗為豐富,目前在籌劃油氣項目眾多。盡管低油價導致部分油田開發項目延期擱置,但是Vladimir-Filanovsky、Yuri Korchagin等油氣項目仍在推進。特別是作為未來油氣產量的重要接替區,北極大陸架油氣勘探仍將是全球油氣公司關注的重點,俄羅斯海洋工程裝備需求前景十分廣闊。
俄羅斯現有海工裝備難以滿足海洋油氣資源開發需求。從俄羅斯海工裝備的布置情況來看,以鉆井平臺為例,包括租用國外的3座,目前也僅有8座,且一半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造,裝備規模以及裝備性能均不能滿足未來俄羅斯海上油氣開發的需求。2014年10月份,Gazprom就曾表示計劃在10年內投資1000億盧布(約合25億美元)訂造一批海工裝備(包括30艘海工船和10座鉆井平臺),用于俄羅斯大陸架油氣資源開發。
2014年以來,歐美實施對俄制裁,要求所在地區企業在深水石油開發、北極石油勘探和俄羅斯頁巖油項目上,禁止向俄羅斯提供有關鉆探、試井、測井等服務,阻礙了歐美海工裝備進入俄羅斯市場,Seadrill與Gazprom簽訂的總價值高達42.5億美元的租約(包括2艘鉆井船和4座半潛式鉆井平臺)也因此而擱置。歐美制裁將迫使俄羅斯租用歐美企業以外的海工裝備或者自主進行訂造。
2、向亞太市場出口量穩步增長,產生一定油船需求。

圖3:俄羅斯向亞太地區原油出口構成
當前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俄羅斯原油將主要流向歐洲、獨聯體、中國、印度、日本和韓國等。其中俄羅斯向歐洲及獨聯體國家出口的烏拉爾原油,主要通過Transneft管道運輸,海運則受制于北極地區自然條件的限制,規模相對有限;中國進口俄羅斯原油目前有管道和海運兩種方式,兩種方式并存將持續很長時間;印度目前通過海運從俄羅斯進口少量油氣,未來考慮通過建設管道的方式開展合作;日本、韓國以及其它亞太地區國家更多的采用海運方式進口俄羅斯油氣資源。
具體看,俄羅斯主要通過EPSO(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管道和薩哈林項目向亞太地區出口原油。根據俄羅斯政府公布的能源戰略,預計2018年俄羅斯每年向亞太地區原油出口規模將達到8200萬噸,較2015年增長近18%。其中薩哈林島(庫頁島)油田每年通過海路向日、韓出口約1500萬噸原油,較2015年增長250萬噸;其余6700萬噸主要通過俄羅斯EPSO(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管道出口,其中3000萬噸通過斯克沃羅季諾-漠河石油管道向中國出口,余下3700萬噸通過科茲米諾港海運出口,主要運往中、日、韓及東南亞國家,海運量較2015年增加660萬噸。
根據上述數據,按11萬載重噸阿芙拉型油船每年10個航次計算,2016~2018年,俄羅斯對亞太地區原油出口增長將產生約8~9艘阿芙拉型油船需求。長期看,預計2030年俄羅斯對亞太地區原油出口量將在2015年基礎上增長約3000萬噸,其中70%通過海運出口,由此將帶來約20艘阿芙拉型油船需求。從歷史訂造情況看,俄羅斯船東訂單主要流向韓國船廠,以俄羅斯第一大油船船東SCF集團為例,其旗下油船船隊運力共計117艘、1131萬載重噸,其中超過70%在現代重工、大宇造船海洋、三星重工等韓國船廠訂造,國內僅有原熔盛重工、渤船重工等少數船廠有建造業績。
天然氣貿易方面,俄羅斯主要通過管道向歐洲和中國出口天然氣,以LNG海運方式向日本、韓國和中國出口天然氣。目前,俄羅斯僅有Yamal LNG一個在建項目,已累計釋放LNG船訂單約15艘,基本全部由大宇造船海洋建造,剩余新船建造需求已較為有限。未來看,考慮到低油價及全球LNG供應過剩等情況,短期內俄羅斯很難再有新的LNG項目進入實際建設階段,也難以產生大規模LNG船建造需求。
3、日益重視裝備國產化,對外能源裝備合作加速。
為實現本國油氣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俄羅斯政府正積極推進海洋油氣開發設備國產化及相關民用船舶制造業的發展。早在2013年底,俄羅斯國有石油公司(Rosneft)、SCF集團與韓國大宇造船海洋簽署了以俄羅斯紅星造船廠擴建改造為主要內容的諒解備忘錄;根據計劃,擴建改造后的紅星造船廠將具備鉆井平臺、VLCC及LNG船等相關船舶的建造能力。2015年,俄羅斯聯合造船公司(USC)接收紅星造船廠并邀請三井造船、川崎重工等日本船廠加入該項目開發建設。2016年,新加坡吉寶岸外海事與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及MH Wirth簽署協議,三方將在俄羅斯建立合資公司,為包括紅星造船廠在內俄羅斯船廠提供海上鉆井平臺設計與研發服務。2016年6月2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訪華,兩國發布了聯合聲明,提出“推進油氣、煤炭、電力、可再生能源、能源裝備等領域合作”,兩國在船舶及海工裝備領域的合作空間非常廣闊。
1、加強市場需求研究,積極開拓俄羅斯市場。
在已有存量市場明顯萎縮的背景下,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的開拓對緩解國內船廠經營接單壓力顯得尤為重要。建議相關船廠加強對俄羅斯市場需求的調研,了解主要油公司項目開發計劃、裝備需求和面臨的困難,以及航運公司的船隊發展計劃等,密切關注其鉆井平臺、生產平臺、海工船、油船和LNG船等裝備需求,積極向俄羅斯船東進行營銷推介。同時,注重冰區加強型船舶的研發和對外合作,滿足俄羅斯船東的實際需求;關注俄羅斯船東目前面臨的融資困難,充分利用我國油公司加強在俄資本合作以及中俄兩國貨幣互換協議等有利環境,推動相關訂單的落實。
2、與俄開展產能合作,促進“以技術換市場”。
俄羅斯造船業基礎較好、船舶市場潛力巨大,韓國、日本和新加坡等主要船舶海工建造國,已通過多種方式積極開展與俄羅斯船舶工業產能合作,希望促進船舶建造技術交流,并以此開拓俄羅斯船舶市場。我國與俄羅斯有著更加緊密的外交關系和產能合作基礎,建議國內相關船廠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和俄羅斯提高能源裝備自主建造能力的迫切性,充分發揮技術和產品優勢,在船舶海工研發及建造技術、船廠設施、配套設備等方面,與俄羅斯相關企業開展資本、技術等方面合作,以技術換市場,實現產品輸出和產業輸出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3、緊密圍繞產業鏈,拓展寬領域、深層次合作。
未來中俄兩國將繼續深化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借助上合組織、亞投行以及絲路基金等平臺,兩國在金融、經貿、能源、基礎設施等方面擁有很大合作空間。在此背景下,建議國內相關船廠緊緊圍繞能源開發及運輸裝備產業鏈,在能源貿易、物流、融資租賃、工程總包等領域,借助國家提供的平臺,以及與國內油公司、金融機構強化合作,穩步開展相關多元業務,探索新的業務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