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志/文
“提籃政府”太岳縣
●王云志/文

太岳縣政府舊址
在安徽省岳西縣店前鎮店前村花屋組,有一座建于早清的老屋,青磚黑瓦,連堂古宅的石條門框上,端端正正地寫著5個斗筆大字 “太岳縣舊址”。65年前,誕生于炮火紛飛的解放戰爭年代的太岳縣政府就設在這座老屋里。雖然,只有短短的1年零3個月時間,但她為岳西縣人民政權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
1947年夏季,根據黨中央、毛主席的戰略決策,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部隊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的序幕。同年11月,劉鄧大軍第十縱隊沖破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進入大別山區與主力會師。
1947年11月,劉鄧大軍在太湖縣成立皖西區委和皖西軍區。因為斗爭需要,1948年元月,皖西區委決定劃出岳西縣的店前河、冶溪、白帽、河圖、古坊,太湖縣的彌陀寺、玉珠畈、薛義河、南斗沖,英山縣的楊柳灣、陶家河等地新建太岳縣,并任命李景堂為縣委書記兼縣大隊政委,王文煥為縣長。當時,全縣地方干部及部隊指戰員共計300余人。太岳縣正式成立,轄6個區約10萬人口。
1948年元月,李景堂、王文煥一行10余人,來到岳西縣境內的店前河,與先期抵達的侯振江、黃抑強、張智云、林燃等會合,經實地查看,他們發現司空山下有座程家大屋,三進兩廂,上下連堂,門前田園廣闊,一馬平川;屋后林深草長,一條山徑連著更為深邃的莽莽群山,于是決定把縣政府設在這里。當時,房屋的主人程季良是店前河有名的商人,經營一家鍋爐廠,以鑄造鐵鍋為主,家道殷實,而且人開明,滿口答應了太岳縣政府臨時設在他家的請求,并騰出許多間房舍供縣政府工作人員居住。據王慶林老人回憶,那時她才20歲出頭,嫁到程家不久,當初見來了許多解放軍,王慶林感到新奇不已。可是,沒過幾天,這種新奇感就被勞累沖散,因為,家中突然增加了幾十口人,雖然熱鬧,但事情也多了。每天,都要幫縣政府生火做飯,有時還要照顧傷員,經常是沒日沒夜地干。“若是縣政府的同志們打游擊回來了,即使半夜三更,都要起來為他們開門、關門。”王慶林回憶說。
1948年,全國尚未完全解放,敵我斗爭仍然十分激烈。太岳縣境內雖然沒有了國民黨軍長期駐扎,但周圍的國民黨軍二十五師、四十八師、七師等部,則常常進行“掃蕩”“合圍”“清剿”,使新生的縣政府及地方革命群眾無時不處在戰火硝煙中。特別是白帽區的汪漢初,店前區的聶家奎、程宗印等民團、自衛隊等土頑武裝,每當國民黨軍“掃蕩”之時,便與其相互呼應,為虎作倀,充當敵軍的急先鋒。且其骨干分子大多是熟悉當地情況的兵痞土匪和一些亡命之徒,極為兇惡殘暴,氣焰十分囂張。
太岳縣剛剛建立,敵人便趁縣委政府立足未穩,瘋狂進攻。岳西、太湖、英山之敵頻繁進行“掃蕩”,汪漢初、程宗印等民團、自衛隊武裝也狐假虎威,全體出動,妄圖一舉將新生的革命政權扼殺在搖籃中。同時,地主組織的“野豬隊”“山林隊”“還鄉團”“獵戶隊”以及“小刀會”“大刀會”等反動武裝等也紛紛出籠,并施行五戶連保,對與解放軍、工作隊有接觸的“通匪”“窩匪”群眾,一律格殺勿論。當時,前河農會主席徐自來、司空農會主席余和生等均被敵人殘酷殺害。由于敵人實行一戶“通匪”,五戶連坐,工作隊員所到之處,群眾紛紛躲避。
這時,在大別山區,敵人瘋狂反撲,解放軍主力均已轉移外線作戰,只有太岳縣大隊40余人堅持游擊戰。周圍地區均被敵人占領,太岳縣政府在無后方和生活條件非常困難的環境下,堅持戰斗。盡管在殘酷紛爭的戰火中縣政府東搬西挪,好在當年政府機關除了公文公章和少許武裝就什么也沒有了,輕裝上陣,能退能進。敵人一來,工作人員把文件公章往提籃里一塞拎起就轉移,敵人跑了又回到駐地開始工作。那時有個民謠:“大兵來了上山崖,大兵去了我又來,司空青山永不倒,人民政權萬萬年。”

王慶林老人
解放后出任岳西縣委統戰部部長的南下干部聞濟中曾撰文回憶他在太岳縣反“圍剿”斗爭中的一個故事:1948年春夏之交,一次國民黨軍隊好幾百人經太湖過楊勝嘴一路風塵趕往店前,當時,在店前下街正幫人切黃煙的一個煙匠發現了敵人的隊伍,立即挾著煙刀往太岳縣政府方向邊跑邊用方言大喊:“大兵來嘍——”喊聲驚動了正在大屋里準備吃飯的工作隊,大家立即收拾文件往屋后的山里轉移,慌亂之中不知誰的一枚手雷掉了下來竟嗤嗤地冒起煙來。這時已沖上后山的一個戰士說聲“不好”就返身奪門進屋,一腳將手雷踢出門外。“轟”的一聲巨響,老百姓一個沒傷,卻招來了大批的“國軍”包圍。幸好后山有一片茂密樹林,綠浪翻滾,深不可測,撲空的“大兵”們面面相覷,不敢貿然搜山,只好朝山上樹林里亂槍一通,草草收兵。
時任太岳游擊大隊隊長的南下老戰士陳九仁在回憶文章中寫到:1948年7月,在店前反擊敵二十五師偷襲太岳縣政府的戰斗打得十分激烈,敵軍和地方自衛隊從河東百里墩三面向我包抄。當時他僅帶四五十個戰士一邊掩護縣政府轉移,一邊迎頭痛擊敵人。那一仗,游擊隊和縣政府被打散了,縣委書記李景堂帶著警衛員劉加坤突圍后,在群眾的掩護下藏在一個山洞里堅持了20多天,直到與部隊會合,太岳縣政府才開始了正常工作。
根據店前河敵我斗爭形勢,太岳縣委決定把部隊留下的一批傷病員,安置在隱蔽處休養。7月下旬的一天,李景堂書記、侯振江副書記帶領縣大隊從百里墩劉家灣出發,奔襲在冶溪活動的土頑武裝。魏林、史宗德帶領武工隊一個班(9名區、鄉干部)護送傷病員。哪知敵人繞道司空山竄到了店前河,正與魏林、史宗德等人遭遇,戰斗從上午打到太陽落山。9名區、鄉干部與幾百敵人周旋了整整一天,直到傍晚才撤出戰斗,傷病員安全轉移。但區干部白晟、吳其中、任忠魁、蔣九玉、胡生等受傷被俘,慘遭殺害。他們5人南下后,即調來太岳工作,無論做地方工作,還是行軍打仗,都表現得積極負責,英勇機智,他們為堅持革命斗爭,獻出了年青的生命。
就是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太岳縣委、縣政府和由黃抑強、張智云率領的武裝大隊,在魏林、史宗德等各區武工隊的支持配合下,先后消滅瓦解了聶家奎、汪挽瀾、胡傳章、汪漢初等反動武裝。1949年元月,又擊潰了偽岳西縣長傅子遠殘敵500余人。3月底,太岳縣的土頑等反動武裝基本上被消滅,太岳縣全境解放。1949年4月,太岳縣完成了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正式并入岳西縣,李景堂接任縣委書記,李正乾任縣長。
回憶硝煙彌漫的戰爭歲月,年近九旬的王慶林老人感慨萬千:在當時白色恐怖處境艱難、斗爭嚴酷的環境中,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以李景堂為首的縣委政府一班人和數十人的隊伍戰勝艱難險阻,消滅數倍于己的敵人,直至迎來最終的勝利?
當時,太岳縣委和政府辦公室就設在她家的西廂房中,除了辦公桌椅用具外,室內沒有任何貴重物品,一遇到重大敵情時就迅速轉移,因此被當地群眾戲稱為“提籃政府”,意思即縣政府的印章平時就放在一個竹籃中,遇到敵人來了就隨時帶走。而且政府籌集的軍餉也就藏在她家的房屋前后的菜地里。為了防止敵特破壞,及時掌握民團、自衛隊的動態,縣政府出資讓程季良暫時放下手頭的生意,離家來到店前老街開設了一間酒坊,一邊釀酒賣酒,一邊為縣政府和武工隊搜集情報。
一次,店前土頑大隊長聶家奎得到消息,太岳縣政府當晚將在龔家花屋開會,便決定夜襲縣政府,程季良得到情報,立即向縣委報告了此事。深夜,聶家奎率領100多名自衛隊員趕到時,卻撲了個空。聶家奎懷疑是王慶林的丈夫程明慶告的密,將程明慶暴打一頓,造成左手骨折,落下終生殘疾。
在當時惡劣的環境中,還有許許多多的群眾不顧自身安危,支援和掩護黨的干部和指戰員。在1948年敵人“七一”大合圍中,縣委書記李景堂帶領部隊突圍時一度和部隊失去聯系,在冶溪與南莊交界的馬達嶺山上農民趙發元家里隱蔽。當地群眾不僅掩護了他,而且提供了土頑活動的詳細情況,對太岳縣的剿匪成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時,縣長王文煥也因突患疥皰,行動困難,縣委便將他安排在太(岳)蘄(春)交界處一個偏僻山村里休養,在當地群眾無微不至的照顧下,王文煥迅速恢復了健康。還有一次,店前區區委委員史宗德外出執行任務時,被土頑發現并追擊,在萬分危急時刻,瓜園畈農會小組組長柴詩傳夫婦臨危不懼,連忙將史宗德藏在自家茅草堆中。敵人將他們打得遍體鱗傷,柴詩傳夫婦寧死不屈,最后掩護了史宗德安然脫險。
群眾待解放軍如親人,解放軍視群眾為父母。王慶林老人回憶說,縣政府的干部待她家人可好了,在工作之余,經常幫助她家干這干那,而且做了好吃的東西,總要送些給她家分享。1949年農歷春節,李景堂還幫群眾書寫了許多春聯,并在縣政府辦公室門前也貼了一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橫批為:天下為公。這幅李景堂手書孫中山先生的名聯至今仍隱約可見。還有一件事,最讓她難忘。那天中午,王慶林和母親、妹妹在天井邊紡線,突然,“呯”的一聲槍響,一顆子彈從她的頭頂上掠過,嚇得她們半天說不出話來。原來,一名縣警衛連的戰士擦槍時不慎走火,差點釀成大禍。事后,警衛連長汪從明嚴厲地批評了這名戰士,命令他向王慶林的母親等人道歉,并罰他在天井旁站了一個下午。
尤其讓王慶林全家感動的是,1949年4月,太岳縣并入岳西縣,縣政府工作人員全部撤離后,為了防止土匪報復,縣政府專門指派縣大隊劉家崇率領一個班的解放軍戰士返回到王慶林家中,保護她們全家和鄰近鄉親的安全,直至6個月后全國解放,警衛人員才撤離。這一樁樁感人往事,直至現在仍然銘刻在王慶林老人的腦海中,甚至在睡夢中她還經常夢見,縣里的同志又回來了,自己正忙著給親人解放軍開門呢。雖然,太岳縣政府舊址里的房子己經很破舊了,有的房屋甚至已成危房,但王慶林老人仍然舍不得離開。她說,只有住在老屋里,她才能體味到昔日與解放軍患難與共的日子。
時光如流水,昔日戰爭年代革命前輩演繹的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今,早已封存在歷史的記憶之中。但他們不畏艱辛、前仆后繼的革命精神卻永遠銘刻在人們心中。
60多年過去了,太岳縣政府的舊址依然屹立。除了外大門在“文革”期間被拆除外,當年的太岳縣委政府辦公室、會議室、營房等基本保持了原貌,一些辦公桌椅等革命文物仍被王慶林珍藏下來。2006年,岳西縣政府將舊址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是因為年代已久,房屋橫梁腐朽,大墻出現了許多處長長的裂縫,隨時都有垮塌的可能。不久前,市、縣文物部門有關人員慕名來這里參觀,據他們初步估算,如果進行一次簡單的全面修繕,最低也要近10萬元。這令王慶林和她60多歲的兒子,也是房屋的主人程學義陷入困境——他們多么希望能籌集這筆錢,將全家引以為榮的老屋保護起來,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段革命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