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少華/文
小三線情結:不滅的貴申情
●吳少華/文

上海小三線八五鋼廠慶典活動
上海小三線(即上海市后方基地)是在20世紀60年代緊張的國際形勢下,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國務院和毛主席關于加強備戰、鞏固國防的戰略部署,在安徽南部和浙江西部山區建設起來的以生產常規兵器為主的后方工業基地。上海小三線在安徽的企業,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區的宣城地區、蕪湖地區、池州地區和徽州地區(今宣城市、蕪湖市、池州市和黃山市),從1965年起,上海相繼在這個地區興建了80個小三線單位。其中在池州地區興建的企業主要分布在貴池縣(今池州市貴池區)東南部山區和東至縣西部山區,從1965年選點籌建開始,至1988年調整結束。在這24年中,貴池縣、東至縣境內近20家小三線單位的數萬名干部職工離開大上海來到山溝里工作、生活,他們不僅為國家兵器生產和國防建設作出了貢獻,同時對當地經濟發展、群眾的生產生活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研究、發掘這段歷史,特別是回顧總結小三線對池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力,并開發利用好這一歷史資源,對推進池州 “三區”建設將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上海小三線企業選址按照“分散、靠山、隱蔽”的方針,基本挑選在俗稱叫“羊拉屎”的地方。這些地方不通公路不通電。貴池縣小三線企業分布在貴池東南山區棠溪鄉、劉街鄉、梅街鄉。東至縣小三線企業主要分布在香隅地區合鎮鄉、建新鄉、香口鄉。20世紀60年代初這些地方是相對閉塞和貧窮落后地區。小三線企業建設不僅改變了這里基礎設施條件,推進了山區經濟發展,改善了群眾生活,而且,上海現代化氣息注入到當地人民生活中,帶來了群眾觀念變化。
首先是交通和水、電建設,為這一地區的發展打下了基礎。1968年,上海市化工總廠所屬的衛星、金星、紅星等廠遷入東至縣香隅地區,同時修筑“小三線”專用公路9條。貴池“小三線”因八五鋼廠和5個機械廠分布在梅街、劉街、棠溪三個鄉鎮方圓三四十里的山坳中,同步修筑了連接各企業的近百公里公路。筆者最近到兩地“小三線”企業調研走訪發現,雖然過去幾十年這些公路未養護,但至今公路路況較好。過去由梅街地區通往縣城是一條簡易公路,因未修橋涵,下大雨河道漲水,無法通車。在“小三線”建設中,拓寬公路,修建橋涵,道路更加通暢、安全。東至“小三線”配套建設的龍江水廠,從長江取水引入香隅地區,除滿足“小三線”企業生產、生活用水,當地部分群眾也用上了自來水。龍江水廠移交后,20世紀90年代東至縣將管道延伸至縣城,至今除供應香隅地區的群眾用水,還供應縣城群眾用水。同樣,在貴池墩上鄉建325電廠前,當地是沒有電的,老百姓也沒見過電燈。隨著325電廠兩臺2.5萬千瓦機組發電,這一地區的群眾基本同步用上了電。
其次,當地群眾務工和土特產品交易,帶來當地群眾收入增加。小三線是上海的“飛地”,和當地體制上是分開的。雖然他們建設、生產、生活相對獨立,但在建設期既使是企業投產以后離不開當地勞動力。在大規模建設期,池州專區革委會下發 《關于抽調民兵戰備營 (連)投入三線建設意見》,全區各縣建設隊伍以民兵戰備營(連)這種組織形式,分派到各三線工地,從事修路、架橋、疏通河道、修筑河壩、平整山地、運送建設材料等工作。小三線企業投產后,部分企業考慮到落戶的自然村因土地被征用,當地勞動力富余和經濟來源問題,出臺招工政策,一般按每戶招錄一名符合條件的青壯勞力到企業上班。這些人多數從事炊事員、后勤等工作,少數文化程度高的安排到生產車間工作,雖然不是正式職工,但基本上同工同酬。小三線企業落戶之前,當地農民種植的蔬菜和土特產品基本上是自給自足,隨著上海數萬名干部職工的到來,農民的農副產品一下子受到青睞。雖然小三線企業干部職工糧食和副食品供應由上海自己解決,但當地農民種的新鮮蔬菜以及河鮮、野味、土特產品得到了小三線職工的喜愛,特別是當地土特產品通過小三線職工的購買帶到上海,并作為饋贈親朋好友的禮品,使得當地土特產品貿易十分繁榮,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當地群眾的生活也由此 “活絡”起來。
再者,小三線企業豐富了當地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小三線企業重視職工的業余文化活動,企業建有球場,經常在露天廣場放電影,當地農民有的步行十幾里,到露天廣場看電影。后來電影院建成以后,按小三線職工電影票一半價格,安排專場讓當地群眾買票觀看。電視出現以后,小三線企業建電視信號接收塔,在山里播放電視節目,當地農民最先接觸電視。小三線企業職工良好的衛生習慣也影響當地居民。尤其是廠區“水沖式”公共廁所,讓當地農民逐漸接受。
小三線企業雖然是獨立動作的封閉“小社會”,但長期近距離接觸和日常生活交往,上海工人階級優秀品質,還是深深地影響著當地農民,讓他們不知不覺在思想觀念、生活習慣上悄悄地發生著變化。

上海小三線職工在前進機械廠工人俱樂部前合影
上海小三線建設不僅帶來山區基礎設施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大大推進了池州地區港口、電力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步伐。
首先是港口建設。池州港507碼頭、東至香口港305碼頭均是上海小三線投資建設。小三線建設在貴池縣、東至縣兩地拉開序幕后,成批的建筑材料、機械設備、生活必需品急需運入兩地。當時貴池和東至外江既沒有靠泊大型船舶的碼頭,又沒有裝卸工人和機械,這一問題如不及時解決,將會嚴重影響三線建設。池州港507碼頭于1970年開始籌備建設,1972年竣工。507碼頭是上海后方基地的專用碼頭,國家投資700萬元,其中土建400萬元,機械設備300萬元,占地128畝,年吞吐量達42萬噸。東至香口港305碼頭,1971年竣工,該碼頭屬斜坡浮式碼頭,水深4.5米,泊位1000噸級。兩個碼頭的建設,提升池州地區港口吞吐能力,加快了港口建設步伐。
其次是電力設施建設。池州的發電企業,20世紀70年代前概為小型,1974年3月10日,上海后方325電廠第二臺發電機組建設發電,池州才擁有較大型的專業熱電企業。兩臺機組發電電壓6.3千伏,輸入升壓站兩臺3.15萬千伏安主變壓器后并列運行。發電輸送由110千伏貴新線、貴石線、35千伏貴湯線分別送入110千伏新橋、石門變電所和35千伏湯家沖、杏村、墩上、觀前變電所。除滿足小三線企業用電外,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用電也基本得到解決。1970年7月和1973年12月,上海小三線分別在貴池、東至設703供電所分所,管理其在池州境內的輸變電設施,直到1988年移交地方管理。
上海小三線配套后方醫院建設,大大提升了當地醫療水平,有力改善當地就醫條件。上海后方基地在皖南地區共建4所醫院,其中有兩所分別建在貴池縣和東至縣。長江醫院是1969年由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包建,院址在梅街區劉街鄉。該院有內、外、皮膚等13個科室,擁有病床156張,配備200毫安X光機2臺、腦電圖機1臺和心電圖超聲診斷儀等醫療設備。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是當時上海最好的市級醫院之一,該院不僅選配政治清白可靠、醫療技術過硬的醫技人員,而且科目齊全,醫療設備在當時也是最先進的。天山醫院建在東至縣合建鄉,由上海市長寧區所屬天山醫院包建,設病床100張,1972年投入使用。長江醫院、天山醫院因醫技精湛,醫德高尚,不僅贏得上海小三線企業職工的信賴,更是獲得當地干部群眾的歡迎,并且名揚皖南山區和鄰近的周邊省、市,鄰近浙江、江西和長江北岸安慶等地大量群眾慕名前來求醫問診。同時,長江醫院、天山醫院對當地醫院要求協助會診的,有求必應,還辦培訓班,專門培訓地方醫院醫技人員。在毛主席“把醫療衛生工作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號召下,長江醫院和天山醫院還定期組織醫療隊到農村蹲點駐扎,為缺醫少藥的偏遠山村送去溫暖,受到當地政府和農民群眾的好評。

上海小三線長江醫院大門
上海小三線企業選址設廠時,是根據“戰備”的要求,遠居深山,交通不便,車間分散,生活設施小而全,綜合經濟效益較差。1985年,根據國務院辦公廳指示精神和滬皖二省關于皖南小三線的調整、接受協議,貴池縣、東至縣境內的小三線企業全部移交所在地經營管理。同年,省、地、縣三級政府成立小三線接交辦公室,開始接收上海小三線企業。兩地根據企業的規模、性質分別采用動態交接和停產交接方式進行,至1988年交接工作全部完成。
貴池小三線企業5家機械廠(火炬廠、永紅廠、五洲廠、勝利廠、前進廠)是配套生產“57”高射炮軍品生產流水線,移交當地沒有辦法經營,采取停產交接。火炬電器廠1987年7月14日由貴池起重工具廠接收,移交的固定資產凈值400.6萬元,改名貴池火炬機械廠,與武漢起重設備廠聯營生產電動葫蘆、鏈條、錨鏈。永紅機械廠1987年7月14日由貴池銀河機械廠接收,移交的固定資產凈值434萬元,銀河機械廠利用部分設備生產金屬緯紗管。前進機械廠1987年11月25日由通用機械廠接收,移交的固定資產凈值1100萬元。五洲電器廠1987年9月移交貴池,改名池州電機廠,搬遷到縣城青峰嶺,生產耐氟電機和分馬力電機。同年12月與蕪湖微型電機廠聯營,成立貴池模具廠,生產電機模具。勝利機械廠1988年1月26日由池州家用機床廠接收。八五鋼廠、325電廠采取動態移交的方式進行。八五鋼廠是上海小三線中最大的企業,職工數近8000人,1987年12月28日移交貴池,改名貴池鋼廠,交接時即由馬鞍山鋼鐵公司承包經營。325電廠1986年1月1日由貴池縣接收,更名貴池發電廠,電力生產繼續進行。據《貴池縣志》記載,貴池縣接收的7個小三線企業固定資產原值1.72億元,凈值1.12億元,1987年后改造利用的原三線企業產值達2100余萬元,創利稅629.5萬元,并解決了1200余人的就業。
東至小三線企業是上海化工局負責建造。3個化工廠(紅星、金星、衛星)生產軍用炸藥,配套單位有自強化工廠、龍江水廠、長江化工機修廠等,企業固定資產11607萬元,年生產1.5萬噸化工產品。1985年1月上海化工局將小三線資產移交東至縣,同年6月東至縣抽調一批干部、職工,在小三線區成立縣第二經濟委員會,接收小三線全部資產。本著“交接、管理、協調、開發”的方針,東至縣經過考慮論證和可行性研究,有計劃地進行復產轉產利用。1987年1月,東至縣與四川瀘州化工廠簽訂聯合經營衛星化工廠生產線協議,成立安徽瀘東化工廠,當年瀘東化工廠完成工業產值124.3萬元,實現產品銷售額233.96萬元。同月東至縣投資39.4萬元,對自強化工廠硫酸車間進行復產籌建,成立了東至硫酸廠,當年生產98%的工業硫酸2472噸,實現利稅8萬元,產品供不應求。隨后縣政府又投資350萬元,開始擴建年產2萬噸硫酸生產線。今天東至縣香隅化工園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當年小三線化工企業,可以說沒有當年的上海小三線化工企業,就沒有今天的東至香隅化工園。
雖然上海小三線企業移交地方后,轉產“復活”的企業不多,但貴池、東至兩地受工業文明的熏陶,影響和帶動了兩地工業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機械工業和化學工業的發展。
上海小三線企業移交地方有28年了,數萬名上海職工28年前回到上海,安排到不同的崗位,開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但在皖南山區小三線企業的工作經歷,在他們身上烙下深深地印記。曾任八五鋼廠廠長的王志洪在接受采訪時說:大學畢業后,我在上海工作了6年,1969年到皖南上海小三線工作。1988年小三線調整結束,我回上海時已經47歲,人生最好的時間都在小三線度過的,所以我對小三線感情很深。王志洪的這番話很有代表性。筆者在查找上海小三線建設相關資料時,很意外的看到近些年來不少小三線職工結伴重訪當年生活、工作過的地方,從他們所發出的微博看,有很深的“小三線情結”。當地群眾介紹,這些年來 “小三線”企業過去的職工不間斷地故地重訪,他們千里迢迢來到過去戰斗、生活的地方,面對今日破敗的廠房、宿舍感慨良多。今年4月初,筆者接待了上海同濟大學校史館館長章教授一行,他們是專門為上海同濟大學百年校慶征集相關資料。據了解,在貴池小三線建設初期,1969年至1971年同濟大學200余名師生曾以 “五七公社”為組織形式,在這里學習、工作,其中第一批學員從同濟大學“拉練”20余天來到貴池。在與章教授的交談中,感受到同濟大學校友以及上海小三線職工對這段生活難忘和情感。隨著池州交通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高鐵、機場通成通航,上海到池州便捷的交通拉近了兩地距離,開發利用好“小三線情結”,對池州招商引資和發展全域旅游將會產生積極影響。
重續“貴申情”,為池州裝備制造業、化學工業尋求資金、項目和技術支持。1988年小三線交接后,當時貴池縣政府主要領導帶隊到上海慰問,在慰問過程中雙方商定在貴池南湖煙柳園建 “貴申情”紀念工程——貴申水榭。如今煙柳園公園建筑、雕塑還在,雙方感情還在延續著,有著這樣的感情基礎,雖然進入新世紀,池州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但上海這座國家中心城市,仍引領著中國的經濟、科技、金融發展,是池州招商引資重點地區之一。上海小三線職工回上海多數歸口安置,如:八五鋼廠職工多數重回上鋼五廠;325電廠職工由石洞龍口電廠安置。企業之間這種淵源拉近了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距離,尤其更重要的是上海小三線企業造就了一批優秀科技工作者,他們分布在上海不同部門、不同區域,認真疏理這些線索,整理出一份上海招商“聯絡圖”,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深度開發難得的 “人文資源”,有利于推進池州全域旅游。池州旅游資源豐富,但對一些潛在資源還存在一些認識不夠,開發不夠的問題。對旅游開發而言,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都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上海小三線企業數萬干部職工的“小三線情結”,是池州特別是所在縣、區待開發的“旅游富礦”。在這些區域,山青水秀是“本底”。人文情懷是“核心”,好的“本底”,加上“情結”可以開發出針對特定人群的旅游產品。筆者在接待上海同濟大學校史館章館長時,章館長多次談到池州要利用這個資源開發旅游,吸引上海小三線職工以及他們的后人來池州觀光、休閑、度假。他們建議池州要規劃建設上海小三線紀念館,利用閑置的廠房建設一些旅游接待設施,開發休閑度假產品,發展養生養老產業。我想,這些都是很不錯的建議。只要我們認識到這些難得 “人文資源”,進而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在池州今后全域旅游的發展中,將會增添新的特定的旅游產品,這個產品既能增加兩地之間的友誼,延續了感情,又能帶動地方旅游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