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繼平
提到遵義,大家肯定都會不約而同地聯想到“遵義會議”——中國現代史上那場改變了中國共產黨命運的重大轉折點,早已被寫入歷史教科書而家喻戶曉。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很多年來,這個紅色符號一直是讓人記住遵義的唯一標志。但除此之外,遵義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甚至根本不為人知的人文遺存,它們所蘊含的當地千百年來的歷史信息,頗值得關注,而海龍屯就是其中之一。
說實話,要不是專業人士提起,我也不會記住這個地名。早在七八年前,一位研究貴州地方志盼若專家就告訴我,位于黔北的海龍屯,經學者們一番考證,成了“我國目前已知的歷史最悠久、地勢最險要、建筑最堅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是土司城堡的集大成者”。聽聞此言,我心頭一亮,自然就開始關注這處當時世人并不在意的遺址。
最近,隨著申遺成功,海龍屯——這座位于崇山峻嶺中的土司城堡開始浮現在廣大世人眼前,同時也讓一個在播州(即今天的遵義)延續了700多年的土司王國的興衰逐漸浮出水面。盡管這座一度固若金湯的城堡隨著明朝“萬歷三大征”之一的“平播之役”而灰飛煙滅,被歷史塵封了幾百年,但其留下的文物遺存給我們帶來的信息卻異常豐富,至今對于研究黔北歷史沿革、土司制度及地方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自唐代末年以來,楊氏一族便開始經營播州,在其苦心經營的700多年間,總的說來,他們對國家和社稷是有貢獻的。當年,在南詔入侵貴州,即將向北挺進之際,其先祖楊瑞應征率領一隊彪強悍的人馬星夜馳援,經過幾番鐵血鏖戰,成功地將南詔大軍抵擋在播州一線,后來又漸漸將其逐出播州一帶。楊端統治播州時,他為人較為開明,教人大興農耕之事,惠及百姓,造就了一個相對和諧的社會。到了南宋末年,楊氏家族的首領楊文動員軍民伐木通道,在龍巖山修建營壘、關隘、樓宇,儲備糧草和軍需,以求自保。不僅如此,他還向重慶方面推薦了播州人冉琎、冉璞兄弟,而在冉氏兄弟的建議下,重慶軍民于1243年構筑合川釣魚城,屯兵積糧,抗擊北侵的蒙元大軍長達36年,其間還擊斃了蒙哥汗,不僅使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暫時得以茍延殘喘,更使得已經殺奔歐洲的各路元軍為爭奪王位而返回亞洲,無形間拯救了歐洲文明。只可惜到了明萬歷年間,楊氏首領楊應龍因驕橫跋扈,欺壓百姓,引來朝廷大軍壓境,最終在烈火中自縊身亡,讓祖宗700多年的基業毀于一旦。
作為中世紀遺留的軍事堡壘,海龍屯地勢險要,山道崎嶇,關隘重重,確實易守難攻。單是那一步步石階,每一步就高達60厘米,即使在今天,我們也不得不手腳并用才能爬上去,更莫說當年的明軍將士還要冒著紛紛襲來的滾木礌石前進,因此可以想見那場戰事的慘烈之狀。如今,日暮之際,那如血的殘陽灑遍這里的群山,迎著徐徐的涼風,不由得讓人想起那段金戈鐵馬、戰鼓緊逼的烽火歲月;而那傳來的陣陣松濤,如同當年隱隱的炮士、嗖嗖的弓箭聲、起伏的廝殺聲,不絕于耳。
佇立在海龍屯的山巔,放眼望去,但見周圍重巒疊蟑,群山蒼翠。而就在這滿目的蒼翠之下,飽含著殷紅的血。而與那些血凝結在一起的,無疑是眾多尚未解開的歷史和文化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