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4年10月20日在美國市場正式推出起,Apple Pay在全球的推廣已經有16個月時間;范圍覆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中國。其間,Apple Pay在各個市場上的表現不一。
美國:年輕人都在用Venmo
Venmo是美國一款流行的個人對個人的支付應用。Business Insider在2015年12月的調查顯示,iPhone 6用戶中使用Apple Pay的人在2014年只有4.6%,到了2015年竟下降到了2.7%。可與此同時,Venmo卻是蒸蒸日上。僅在2015年第二季度,Venmo的現金交易量已經達到16億,比2014年第二季度多了一倍。Business Insider評論:“移動支付市場現在很擁擠。因為Venmo的流行,它的父公司PayPal成了蘋果的心腹大患。”
那么這個讓蘋果都不敢輕視的Venmo,是怎么發展起來的呢?
2005年,美國人安德魯·柯提拿和他的大學室友艾克拉姆開始編寫一個基于短信支付的在線支付系統。通過修改谷歌的開源短信代碼,他們讓用戶可以通過收發手機短信進行小額的線上轉賬。比如,一位叫Pony的同學找一位叫Jack的同學借十塊錢吃早飯,Jack就可以發出這樣一條信息:“Pony,10塊錢,煎餅。”隨著Pony收到一條“來自Jack的10塊錢,煎餅”字樣的短信,10塊錢已經從Jack處轉給了Pony。
安德魯和艾克拉姆把這個系統命名叫“Venmo”,因為這東西是“在手機上進行的買賣”。Ven來自拉丁語的“買賣”(vendere),Mo來自手機的前兩個字母(mobile phone)。
當他們的用戶越來越頻繁的在社交場合使用這種小額轉賬服務時,Venmo也隨之增添了他們最核心的功能——“支付社交網絡”。在短信末尾加一個“#p”,就可以在他們Venmo的朋友圈當中公開顯示自己的支付行為,但并不會顯示具體金額。一年后,安德魯和艾克拉姆把支付平臺從短信移到了移動應用平臺,Venmo應用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戶。僅從Google Play Store的數據來看,Venmo的下載量已超百萬。Venmo現在成了美國年輕人必備的時尚應用之一。
令安德魯和艾克拉姆預料不到的是,年輕人們不僅把用Venmo付錢變成習慣,而且愿意公開自己的支付行為,比如在“付款緣由”下畫一些表情符號,或者插入一些自己圈內才知道的“梗”,給朋友的支付行為評論或點贊。看到自己的朋友們都在享受Venmo的社交樂趣,越來越多的用戶也開始用Venmo分攤房費、AA聚餐、做一些臨時性的小額借貸。
安德魯回憶,自己當年只是想搞一個日常的個人支付應用,和手機、郵箱、Facebook一樣的日常小工具。“大家其實本應該用PayPal的,”安德魯在個人博客里寫到,“但我們周圍沒人這么做。PayPal用起來太正式,體驗也不好。”Venmo更像一種社交網絡,它提供一種“聚餐之后的樂趣”。方便的支付往往不是用戶喜歡Venmo的主要原因。和朋友之間互動,看看圈子里的新鮮事,給親友之間的活動點個“贊”,這些才是是Venmo給用戶帶來的最大樂趣。
巨頭們喜歡“鑼鼓喧天、鞭炮起舞”式的宣傳:支付寶用春晚這個大平臺和大張偉的神曲來宣傳“咻一咻”;Apple Pay剛剛在中國上線,就已經占領了很多媒體的頭條位置。和他們不同,Venmo的戰略卻是“悶聲發大財”,它更喜歡在營銷上通過社交網絡,口口相傳。它目前幾乎沒有任何電視廣告,也不會搶占各大網站頭條,更不會在Superbowl、春晚這樣的大型活動里競標廣告位。
Venmo的目標用戶主要是年輕人,它的界面相比一板一眼、嚴肅規整的Paypal和Apple Pay都更加新潮,操作入口明晰,邏輯簡單。這是Apple Pay,甚至支付寶和微信都不具備的。最重要的是,Venmo帶來的不僅僅是支付,還有用戶間互動的樂趣。打開Venmo,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自己的好友們互相支付的記錄。“Jack給了Pony煎餅錢”,“Baby跟曉明平攤了房租”,一條條好友互相付錢的記錄,增進了親朋好友間的分享和溝通。
在進行了一系列的融資之后,Venmo被Braintree以262萬美元收購,后來Braintree又被PayPal以8億美元收購。現在Venmo已經成為PayPal的核心產品。2014年第三季度,Venmo的交易量超過了7億美元,比2013年翻了5番。2015年第二季度Venmo交易量突破16億,一年之內增長了兩倍多,人氣聲望遠超后來的Apple Pay。
在Venmo給像Apple Pay這樣的巨頭們開設的課堂上,黑板上也許只寫了一句話:樂趣戰勝方便,好奇創造需求。
日本:Apple Pay是我們十年前玩剩下的
當全世界都在對Apple Pay津津樂道的時候,日本人民卻表現得相當淡定。原因是,十年前,他們就已經掌握了類似Apple Pay的工作方法的神奇技能。
2004年,按用戶人數計算的日本最大移動運營商NTT Docomo推出了一種名為“Osaifu-Keitai”(おサイフケータイ)的電子錢包服務。時至今日,日本市場上的“Osaifu-Keitai”手機已經達到了5000萬部,總發行量已經累計超過2.7億臺次了。
在日本手機錢包的用戶主要為年輕人,集中在20歲到39歲的年齡段。手機錢包的應用確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人們無需手持現金或者攜帶多張卡,只要使用手機即可支付賬單、獲取優惠券、支付交通費、購買各種門票,還可享受積分服務,許多用戶只要嘗試過一次,就會經常使用這項服務。
早上起床,去便利店買早餐,用手機結賬;進入地鐵站,用手機刷卡上車;下班去餐廳吃飯或者在自動售貨機購物,用手機支付……這不是電影里的場景,而是日本人熟悉的生活方式。在這個世界上手機支付最為發達的國家,移動支付大大改變了日本人的生活,豐富了日本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而且目前,Osaifu-Keitai手機錢包業務還包括了很多項子業務,如辦公室/家庭的電子鑰匙、會員卡、交通卡、信用卡等。
為什么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其他國家現在才發展起來的NFC,在日本卻已經10年歷史了?不得不說,日本具有適合發展移動互聯網和移動支付的土壤。2004年推行手機支付時,日本的移動互聯網用戶已占總人口的70%左右。回溯歷史,如下關鍵因素共同促進了日本移動支付的崛起:
1、電車無聊時間培養了龐大的移動互聯網客戶;
2、便利店體系發達,便于鋪設移動支付設備;
3、銀行業忙于重組,減少了對移動運營商的威脅;
4、移動運營商競爭激烈,推行移動支付主要為留住客戶,姿態較低。
技術方面,NTT Docomo采用了在日本已有廣泛基礎的FeliCa芯片技術,降低了手機和市場推廣的成本。通過在手機上集成FeliCa芯片(FeliCa是由索尼公司研發設計的非接觸式RFID智能卡)以及定制i-mode相關應用來推廣手機錢包業務。目前,將FeliCa技術使用到移動支付業務中的運營商除了NTT Docomo的i-mode FeliCa外,還有KDDI的EZFeliCa以及軟銀的S!FeliCa。
正因如此,當蘋果公司發布Apple Pay服務時,日本消費者并未對此感到激動,而是擔心該公司選擇的“近場通信”(NFC)技術無法與日本現有的移動支付系統兼容。
英國:市場競爭激烈
在國外市場,英國成為Apple Pay海外拓展的第一選擇。之所以選擇英國,主要原因是它的文化和市場情況與美國比較相近。作為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市場,這里推行Apple Pay的阻力會相對較少。在英國,蘋果iOS系統一直擁有相對較高的市場份額。市場調研公司Kantar Worldpanel ComTech的數據顯示,2015年蘋果在英國智能機市場的份額為39.5%。而Apple Pay在英國市場的普及也確實很快,從2015年7月上線,英國大多數主流銀行(除了巴克萊銀行)都相繼推出了合作。這些銀行涵蓋了英國近70%的借記和信用卡市場。另外,Apple Pay也獲得了英國近25萬個商鋪的支持,同時倫敦的公交系統也支持Apple Pay。迄今為止,連硅谷都還沒實現此項功能,可見蘋果在英國市場的重要性。
但是,Apple Pay在英國的推廣并沒有一帆風順。如同在中國的境況,Apple Pay在英國移動支付市場上也遭遇到了強勁的競爭對手。
Zapp是英國ATM轉接網絡商VocaLink推出的移動支付系統,作為英國的國家支付系統基礎設施運營商,VocaLink 經營著英國的支付系統和ATM轉接網絡。
在使用上,Zapp致力為消費者和商戶提供實時支付服務,消費者可以通過APP應用查詢賬號余額,并選擇支付的賬號。在交易過程當中,Zapp將生成數字令牌,消費者的銀行敏感賬戶信息將對商家隱藏,如此可以保護借記卡持卡人的交易安全。Zapp技術現在支持WorldPay、Optimal Payments、Realex、SagePay等多種清算組織的清算,就現在的用戶數量而言,這些清算服務承載著英國三分之一的銀行賬戶和60%的商戶。而在硬件方面,Zapp在iOS、Android和Windows Phone上皆可運行。但是,有部分專家認為,從計劃到推出的幾年,Zapp消耗了太多的時間,已經錯過了最優的市場進入時間,對于用戶來講,Zapp的優勢已經沒有那么重要了。
同時,三星支付也宣布將會在今年上半年登陸英國。三星品牌在英國的市場份額雖然略低于蘋果,但是其發展潛力不容小覷。在2015年英國最受歡迎且值得購買的手機調查中,三星Galaxy S6超過了蘋果奪魁。
當然,對于蘋果來說,今年的好消息是巴克萊銀行已經宣布將與Apple Pay開始合作。作為英國第二大銀行(僅次于匯豐),巴克萊的資產規模超過了2萬億英鎊,無疑,這對于Apple Pay的推廣來講,將會貢獻一定的推動力。
澳大利亞&加拿大:銀行支持欠缺
在澳大利亞和加拿大,Apple Pay都遇到了相同的問題——僅支持美國運通卡(American Express)。蘋果全球在線商店副總裁珍妮弗·貝莉說,蘋果之所以選擇美國運通,是因為美國運通同時是發卡方和支付網絡運行商,協調相對容易。但是在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美國運通卡的使用率并不高。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美國運通只占有5%的加拿大信用卡消費額,遠遠落后于Visa(41%), Interac(32%)和萬事達(22%)。而在澳大利亞,美國運通卡的使用者也明顯落后于萬事達和Visa。
同時,兩國的銀行對于Apple所表現的熱情并無多少。根據大部分國際基準,澳洲銀行,特別是澳大利亞聯邦銀行向顧客提供的服務產品已經遠遠領先于全球其他國家。而Apple Pay所提供的新技術功能,加拿大銀行家協會在2011年推出的支付App “Kaching”就已經具備了,因此接觸式支付的概念對于澳大利亞銀行來講并無太大吸引力。
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們更加不想讓蘋果從每年20億澳元的交易費市場當中分走一杯羹。據悉蘋果可以從每筆100美元的交易中掙取15美分。高額的傭金同樣令加拿大的銀行望而卻步。如果Apple Pay想進一步拓展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市場,必須在與銀行方面的交涉中獲得更大的進展。
資料來源:財新網、網易網、和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