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法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慈利作為山區農業大縣,要緊密結合實際,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農業質量與效率,促使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
豐產不增收,特色產業促
優化產業結構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容。慈利是全省糧油生產大縣,去年糧食達到34萬噸,油菜首次4萬噸,但卻出現了農民豐產不增收的問題。因此,要突出生態優勢和富硒特點,著力轉方式、調結構、樹品牌,大力發展富硒、綠色、生態的特色農業。一是做好富硒文章。慈利是天然富硒大縣,天然富硒面積廣、儲量大、品味高,“康添牌”富硒大米榮獲“全國特色富硒農產品”稱號。要把開發富硒農產品作為朝陽產業來抓,進一步做大做活做強富硒文章,大力開發一批富硒米、富硒水果等高端產品,著力打造一批影響力大、經濟效益好、品質優、消費者認可的富硒“拳頭”產品。二是擦亮綠色品牌。要進一步發展綠色農業,大力培育三合有機茶葉、湘慈柑桔、“七姊妹”辣椒等優質綠色品牌,使其成為聞名遐邇的慈利名特優農產品。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農藥精準科學施用和新型農業生物技術,積極發展綠色無公害的農產品,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三是突出生態優勢。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借助慈利天然的生態優勢,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大力發展大鯢、江埡清水魚等特色養殖業,不斷提升本地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市場化競爭力弱,供給側結構性強
推進農業“接二連三”,延長產業鏈,擴充價值鏈,實現農業增產、增值、增效、增收,提高綜合效益。去年,我縣省市農業產業龍頭企業雖然達42家,實現總產值30億元,但是仍存在技術含量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必須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主線,全力推動農業企業做大、做強、做精、做優。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堅決克服“重工輕農”的傾向,重點瞄準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大、具有長遠發展前景的農業項目,積極引進有實力、有技術、有市場的合作伙伴,切實解決農業“量大鏈短、種強銷弱、質優價不優”的突出問題。二是大力培育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外聯市場、內聯農戶,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特色效益農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加快落實稅收、直補、貼息等優惠政策,加大對生安賽特等龍頭企業技術改造、基地建設、新產品開發的支持力度。重點打造糧油、茶葉、蔬菜、中藥材等8大產業和10大示范片區,推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產業鏈條長、增值水平高、出口能力強的優勢農產品。三是積極發展新型業態。注重引入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積極推動農產品加工增值,千方百計提高農業附加值,挖掘農業的生態價值、休閑價值、文化價值。推動農業生產與全域旅游融合,以張家界大峽谷國際旅游經濟區為龍頭,深挖四十八寨、南山桃源等15條戶外旅游精品線路潛力,著力打造一批風光有特色、服務有口碑的星級農莊、優質果園,大力發展生態觀光休閑農業,力促實現“林區變景區、果園變公園、農產品變旅游紀念品”的轉變。
實施規模經營,打造集約化農業
規模經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提升農業經濟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措施。一是加強土地流轉。在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制性質、不改變土地用途、不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的前提下,鼓勵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強對農村土地流轉工作的指導、服務和管理,推動全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向規模化、規范化發展。二是培育新型主體。積極探索“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新思路,大力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增強現代農業內生動力。注重發揮新型經營主體作用,引導建立“農民+合作社+農業股份公司”的產業化合作聯盟,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合作共贏。支持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等專業化規模化服務。三是加大要素投入。按照集中連片、規模開發和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合理規劃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區,使地平整、田肥沃、渠相通、路相連。加大對涉農資金的整合力度,發揮財政性資金對結構性改革的引導作用,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積極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和科技成果應用。
創新營銷方式,打造網絡化農業
創新農產品營銷方式,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手段,積極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開展網絡生產銷售,努力拓寬各類農產品經營主體的銷售渠道、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實現節本增效。一是善用“互聯網+”。廣泛拓展銷售渠道,加快張家界農副產品綜合交易大市場建設,大力加強農產品營銷網絡建設,推廣“互聯網+農業”,依托農村淘寶、供銷云商公司、錦程物流、一介農戶等網絡交易平臺,全面實施“百村電商”和“快遞下鄉”工程,構建從農田到餐桌的“綠色通道”,著力破解農產品產銷渠道不暢通和賣難問題,不斷提升農產品流通的信息化水平。二是積極發展“可視農業”。積極創新生態農業種養方式,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和升級。以禾田居農莊為試點,在生態環境優良的基地及田邊地頭和養殖場,裝上攝像設備,把農產品的生產方式全面呈現在網絡上,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舒心,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三是加強服務平臺建設。鼓勵互聯網企業建立農業服務平臺,探索建立可視農商城、可視基地和視農資訊一體化發展的網絡種植養殖銷售服務平臺,廣泛發布各類農產品生產、銷售信息,幫助農民采購農資、銷售產品提供更便捷更優惠的服務。
(作者系中共慈利縣委副書記、縣委辦主任、縣委黨校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