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律廷
主持人語:
培養孩子具有“誠信的品格”是家長們的共識。然而,“瞞”與“騙”的流弊卻存在于家庭教育尤其是隔代教育之中。有人以灰太狼、光頭強等嚇唬孩子,有人許諾獎勵而不兌現,也有人在孩子生病需要打針吃藥時編織謊言哄騙孩子,或者經常以利誘、恐嚇等手段管教愛哭鬧的孩子,只要孩子不折騰就行。不管以上哪種方式,都會讓大人在孩子心目中的誠信指數打折扣。
今天,我們將討論如何真誠地面對孩子,如何不瞞不騙地教育孩子,真實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只要家長們善于反思、愿意改進,就能以身示范,教出誠實、勇敢、真誠的下一代!
孩子們的“白大褂恐懼”
(劉女士,34歲,中學教師)
小時候我由姥姥帶養,她總以“不聽話,醫生就來打針”嚇唬我,讓我對醫生心生恐懼。因此,跟小朋友鬧了矛盾,我也經常用“送你去醫院打針”這樣的話“詛咒”人家。童年這種對醫生的恐懼,甚至讓我長大后也“諱疾忌醫”,每次看病都緊張。
做了母親以后,我就此進行過深入思索,我覺得要想真誠地教育兒子,首先就應該讓孩子建立健康的“就醫觀”。我看過一本名為《愛和自由》的書,其中也提到了給孩子打針的問題,說:“如果把孩子硬按住抽血,特別是從脖子上取血,這個過程同殺動物有驚人的相似,這對一個對世界一無所知的孩子來說太恐怖了!我們應該讓孩子在旁邊觀察,逐漸理解并適應這個環境,這需要耐心和時間。”
我帶兒子蕭幃看病時,不允許老人騙他說是“去公園”,而是提前告訴他要去醫院看病這個事實。候診的時候,我會結合醫院里張貼的各種掛圖,耐心地跟兒子講解他生病的地方、病癥的表現以及為何要治療、如何治療等問題。
蕭幃討厭冰涼的聽診器,害怕陌生醫生來摸他,認為深入喉嚨的檢測勺很惡心。我耐心地告訴他這些檢查的必要性,通過相關的繪本讓他理解為什么要吃藥打針,告訴他如果不這樣做會有什么樣的后果。漸漸地,蕭幃形成了這樣一種觀念:打針吃藥是為了我好。
為了消除兒子對醫院的恐懼感,我還買了迷你聽診器、針筒、溫度計等玩具,讓他扮演醫生給家人“看病”;帶他看門診時我盡量選擇那些和藹可親、具有親和力的醫生。
兒子5歲那年春,因為久咳不止去看中醫。80多歲的老中醫對他說:“舌頭再伸長一點!”他認真而為難地說:“再伸長,我的舌頭掉出來了怎么辦?”充滿童趣的老中醫立即伸出自己的手,幽默地說:“我幫你接著,看好了病再把舌頭還給你,好嗎?”蕭幃把舌頭伸得好長。老中醫笑瞇瞇地給他開了藥方,并告訴他“良藥苦口利于病”的道理。
令人忍俊不禁的對話,說明蕭幃在嘗試與“白大褂”溝通。我從“替他匯報病情”,轉為鼓勵他勇敢表達:“你告訴醫生哪里不舒服好不好?”“醫生問你病情你最好自己回答。”
漸漸地,蕭幃能夠平靜自然地面對醫生,也能自如地回答醫生的各種提問,在醫院有了明顯的安全感和自由感。他用自己的眼睛“觀察”醫院里的每一個細節,常有令人驚訝的發現。
一次,蕭幃看到一個小弟弟在抽血之后高高舉著手盯著看,怎么都不敢放下來。他媽媽想勸,他就歇斯底里地哭。蕭幃走到小弟弟身邊,仔細看著他被扎針的地方。那里已貼上棉球,還有一點點血漬。兩個人一起看了足有5分鐘,蕭幃指著小弟弟的手指說:“沒流了,血不動了,凍僵了!”
小弟弟這才放松下來。顯然,蕭幃知道弟弟在擔心什么,用兒童的語言來安慰他。我與那位媽媽在一旁靜靜觀察,相視而笑。孩子的心思多么敏感,用語多么生動!我們如果粗暴地說:“看什么看,都抽好了,還傻站著干嗎?”又該多么煞風景!
每次去醫院我都看到有大人用“哄騙說謊、威逼利誘”的方式對待孩子,有時候甚至連醫護人員也這么做。比如經常有護士在打針之前對蕭幃說:“你勇敢一點,就不疼了!”蕭幃做出勇敢的表情,但依舊因疼痛而哭泣。次數多了他就會追問:“為什么勇敢就不痛了呢?勇敢是藥嗎?勇敢是超人嗎?”我告訴蕭幃:“打針肯定疼。護士阿姨讓你勇敢,是希望你不要因為哭聲劇烈而抽噎。如果抽噎,胳膊跟著動,就更疼,甚至把針頭折斷在肌肉里。”
我的解釋幫助蕭幃理解事情的真相,從而自己克制住哭泣。在此類情況下,我都盡量告訴蕭幃事情的真相,無形中也促進了他辨別能力和自制能力的發展。
蕭幃在6歲時從攀登架上不慎摔下,需要做全身CT檢查。排在前面的幾個幼兒都因為在檢查過程中亂動產生“運動偽影”而重做了好幾次。甚至有個孩子因為哭鬧不止,醫生不得不給他注射安定才完成了檢查。
我跟蕭幃耐心講解檢查的必要性,以及每項程序可能出現的狀況、每臺機器可能發出的聲音,而且告訴他注射安定藥物有副作用。我說:“如果你亂動,我們就要再浪費一天時間來重新檢查,或者要注射安定而白白挨一針。”
接下來的檢查過程讓在場的每個人吃驚:20多分鐘的時間里,蕭幃乖乖地躺在機器里,操縱機器的人甚至以為他睡著了。檢查結束后我緊緊抱住他,夸他是個自控能力超強的孩子。他卻對我說:“媽媽,我是不是像超人?超人的眼睛就是像CT一樣,能啪的一下把射線射出去!”回家后他逢人就炫耀自己的CT片,自豪地說他有跟超人一樣的特異功能。
認生的孩子更不能“哄”
(金先生,33歲,公務員)
我家小寶從小認生,不叫人。姥姥訓斥他:“叫阿姨,再不叫我可走了,把你留在阿姨家。”
看到小寶不買賬,姥姥許諾:“叫阿姨,叫了給你吃糖!”小寶為吃糖而怯怯地叫了一聲,立刻躲進姥姥懷里。姥姥用“吃糖、帶他去玩、坐搖搖車”等各種方式訓練他主動叫人,效果卻差強人意。
那些同齡或比小寶還小的孩子都變得不再認生以后,小寶反而更怕見生人。每當家里來了客人,或者帶他到一個不熟悉的地方時,他不許別人碰他,甚至連人家看他一眼都不許。他躲在大人身后捂住眼睛從手指縫里偷偷看人。姥姥的承諾若不能立即兌現,他甚至不依不饒地哭鬧。姥姥的處理方式是“哄騙”,對小寶說:“我們3分鐘就回家。”實際上3個小時才能回去。或者說:“路上給你坐搖搖車。”結果又會因為各種理由而不予兌現。
小寶越被哄騙越不正常,變得更加敏感和神經質,姥姥卻不以為錯,反而開始“自我欺騙”,說:“長大了自然就好了,索性讓他少見陌生人。”有段時間姥姥只在清晨和晚飯時間帶小寶去小區的游樂場,以免孩子因生人太多而哭鬧。
我很生氣,但仔細一想,岳母的做法其實在隔代教育中普遍存在——不少老年人為了“省事”而哄騙孩子。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我們的文化之弊病在于“瞞”和“騙”,家長在無意識中瞞著真相,“誆騙”孩子按我們的意愿做事。
我有意在晚飯的時候用手機收聽“喜馬拉雅FM”等軟件播放的“育兒文章”,這樣岳母也能聽到。在一篇文章中,專家幽默地以孩子的口吻表達“認生寶寶們”的真實感受:“大人為什么總帶我去見不認識的人?我好害怕啊,他們為什么這么盯著我看?我又不認識她,為什么要叫她阿姨?啊!她竟然在摸我的手,太可怕了,媽媽救命啊!啊!要我給她抱?為什么?不要!讓她抱我的話我會死的……為什么爸爸在罵我?他應該保護我,為什么對我這么兇呢?……奶奶為什么這么奇怪,我都快要死了,她還說要帶我去超市買糖果,我好害怕!”聽到這一段岳母撲哧一聲笑了,或許,心理專家描述的孩子的這種感受,岳母是從未想過的。
但從那以后,岳母漸漸改變了帶小寶的方式,尤其對孩子認生這方面有了刻意照顧的意識。我也主動跟岳母溝通,告訴她,孩子對陌生人消除戒備與恐懼,是需要時間的,我們應該耐心地等待,溫柔地引導。比如當小寶因認生而哭鬧時,我們靜靜地抱著他,不威嚇、不說教、不責備,不以物質獎勵哄騙他,也不轉移話題,而是輕聲安慰他:“沒事的,我們都在你身邊……”
這樣的陪伴對孩子很有用,小寶會很快安靜下來,我們再引導他環顧四周,冷靜分析:“你看,沒人傷害你對不對?你是受人歡迎的孩子對不對?寶寶已經長大了,下次就不會哭得這么兇了。”
我們還以身示范,帶小寶出門時,用“你好”“早晨好”“吃了嗎”等話語問候鄰居、保安、快遞員、收銀員、賣菜小販等;家里來了客人,我們給小寶介紹客人的身份,人家也會友好地跟小寶問候:“你好!”一般情況下,小寶會躲在大人背后不叫人。我就跟人家解釋:“他有點害羞,但還是非常歡迎你的!”
我也幫助岳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不再給孩子隨便扣帽子,不夸大事實,不因為孩子認生就說他“膽小”“社交能力差”“性格孤僻”等;而是就事論事,盡量鼓勵他,不糾結于他人的眼光。
比如,小寶一直很害怕小區門口的一個保安,每次看到那名保安都大哭或逃跑。這位保安很冤枉:“為什么你家孩子看到我就會大哭?”岳母一直因此感到沒面子,總希望“糾正”小寶的做法。
我嘗試著用同理心來詢問小寶的感覺:“你是不是看到他有點害怕呢?”小寶點頭,又哭了起來。我告訴小寶:“這很正常,每個人都有害怕的感覺。爸爸小時候,有個鄰居大伯總喜歡用胡子扎我的臉,我直到上小學都好害怕他呢!”
我幽默地告訴那位保安:“哭不代表小寶不喜歡你,也許他將來會很喜歡你呢!”
小寶上幼兒園后,認生和哭泣的過程持續了四五個月。經過幼兒園老師的努力,他認生的程度慢慢減輕,并漸漸適應了新環境,有了自己的好朋友。老師說,他在與小朋友的交往上雖然還不夠主動熱情,但一直在進步。
至于那位保安,我的“預言”真的應驗了。上幼兒園中班后,小寶每次看到那位保安都熱情地打招呼,對他的恐懼完全不見了蹤影。
“哄騙教育”的根源與對策
(劉教授,兒童心理專家)
在中國北方的某些方言中,“哄孩子”就是“帶孩子”。在許多老人的潛意識里,養娃意味著“騙孩子不哭不鬧、哄孩子吃好喝好”。很多家庭為此爆發矛盾,持有科學育兒觀的家長不知道如何與習慣于“哄孩子”的親人們溝通。
所有的“哄騙”,都源于育兒過程中的壓力。韓國育兒專家吳恩瑛在《孩子的壓力》一書中寫道:很多時候,那些給孩子施加壓力的家長本身,就不能很好地應對壓力。他們對于自身和養育孩子沒有一個堅定的價值觀,周圍甚囂塵上的信息讓他們感到不安。他們總是戰戰兢兢地擔心自己所做的事會對孩子有所傷害。這種過分想要保護孩子的心理,反而給孩子帶來了壓力。
劉女士的案例發人深思。很多家長帶孩子就醫時都有壓力,怕孩子不配合。壓力之下就會想到逃避,于是用各種方式哄騙孩子。因此,孩子恐懼、反抗、掙扎,籠罩在“白大褂恐懼”的陰影中。然而,劉女士能夠自我調整并應對壓力,不將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她誠實耐心地給孩子講解“抽血、打針、吃藥”等醫療方式,讓孩子在旁邊觀察,逐漸理解并適應醫療環境。
金先生的案例也很有代表性。當小孩子認生不敢接觸陌生人時,家長感到“丟面子”,有一種“怕人覺得沒教養”的壓力。為釋放這種壓力,不少人用揠苗助長的功利方式來刺激孩子。無論是威逼還是利誘,不得不開口叫人的孩子學到的不是禮貌和教養,而是“妥協的無力感”和“討好大人的好處”。
事實上,人際交往中的認生與挑剔并非壞事。通過認生,孩子可以學習建立界限,劃分出對自己重要的人、需要自己關心的人。這需要家長耐心溝通、講述自己真實的感受與期待,孩子才能在安全、輕松的環境下逐漸發展與人交流的天性。當然,許多老年人對此無法理解,需要年輕家長們加以引導。
有位家長,兒子2歲半了還拒絕叫“爺爺奶奶”。爺爺奶奶感到壓力,便數落兒媳縱容孩子、缺少禮數。孩子的媽媽在自我平靜和熟慮之后,決定不把壓力轉嫁給孩子,而是選擇用寫信的方式跟老人們溝通:她首先表達了對公婆的感謝,欣賞他們一直疼愛、接納孫子的包容態度。然后,她向公婆道歉,請他們原諒孩子,也原諒她。最終,她堅定立場,表明態度——希望孩子不是因為強迫和壓力而叫人,而是自然健康地發展出人際能力。
不知不覺中,“哄騙教育”已存在于家長的潛意識中。為摒棄這種思維模式,家長們不妨常問自己兩方面的問題。
首先,我能言必信,行必果嗎?家長倘若因為怕麻煩而給孩子開“空頭支票”,就會帶來更多的麻煩。點點滴滴失信于孩子的行為,最終累積成親子關系受損的惡果。所以,家長要用“許諾”或“懲戒”的方式幫助孩子時,一定要確保說到做到,按時兌現。
其次,我是否在試圖逃避壓力?我的心態、語氣是否平靜?隱瞞真相對孩子有什么好處?我的態度、方式真誠嗎?比如當幼兒打人時,父母想予以糾正,老人卻說:“沒事的,長大就好了。”這時候父母就要想辦法讓老人明白,息事寧人是大人想偷懶的方式,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明白打人會帶來怎樣的后果。
當然,對于幼小的孩子來說,某些會帶來心理陰影的事件,比如親人去世或寵物死亡,是需要用“善意的謊言”來解釋的。但絕大多數情況下,孩子需要了解事情的真相,需要生活在真實的環境里。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