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百里(名方震)一生沒有親自上戰場帶兵打過仗,但他充當的是一個戰略家而非戰術家的角色。蔣百里雖一生周旋于軍閥之間,但他始終只在幕后,獨立地提出建言,從不依附于誰。蔣百里是一個“通人”,身上匯集著文人士大夫的儒雅之氣、軍人的英武豪杰之氣和浙江人特有的“硬氣”。
1912年,由袁世凱任命,從德國留洋回來的蔣百里出任保定軍校校長。上任第一天,他召集全校師生訓話,對他們表明自己為國強兵的決心,并立誓道:“今后一切事情,方震率先躬行。如果我做好了榜樣,你們不跟著來,當以嚴厲制裁。如果方震不盡職責,辦不好學校,當以自戕以明責任?!?/p>
當時軍界派別爭斗嚴重,受段祺瑞政府領導的陸軍部反對蔣百里的改革方案,干擾軍校教學,令蔣百里極為氣憤。
1913年,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在南方緊鑼密鼓地準備著反抗袁世凱的獨裁統治,保定軍校的學生也越來越多地請假離校,潛回南方準備參加反袁。蔣百里勸阻學生說,天下大勢還沒有成熟,青年們學業還未成,不要著急出去,但也并沒有起到作用。
1913年6月18日,蔣百里再次召集師生訓話。他語調低沉,對學生們說道:“你們對得起國家,對得起我,我卻對不起你們,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庇栐捊Y束后,他讓學生立正不動,自己則回到辦公室,用手槍對準胸口自盡。幸運的是,子彈未能傷及心臟,蔣百里被醫生救下了一條命。
蔣百里自戕后,當局請求日本駐華公使館派最好的日本醫生為蔣百里療傷。與醫生同來的,有一位女護士佐藤屋登。佐藤不僅悉心照料蔣百里,還認真勸告他說:“自殺不是勇敢而是逃避人生責任,人生責任應以大無畏的精神,沖破一切難關,以求實現其偉大理想?!笔Y百里聽了深受震動,也從心底產生了對佐藤的尊重與愛慕。
然而,當他向佐藤求婚時,佐藤卻下不了決心,只好托詞回到了日本家鄉。蔣百里仍不死心,打聽到了佐藤的家庭住址,接連不斷地給她寫信。佐藤回復說,一個日本女子嫁給中國人有很多困難,勸他死了這條心。
蔣百里看見這封絕交信,急忙給佐藤又去了一封信,雖是表達愛情,口氣中卻帶著軍人那種不容駁回的命令意味:“我因你而生,你現在又想置我于死地,好,我馬上就到日本來,要死也死在你的家里?!笨吹竭@封“硬氣”的信,佐藤終于“投降”了。佐藤離日前,曾這樣祭告祖先:“佐藤已死去,其本人現為一中國婦人,因仰慕將軍及熱愛中國而嫁至蔣氏?!?/p>
婚后,蔣百里為妻子取了個中國名字蔣佐梅。佐藤嫁給蔣百里后,如同一個她所允諾的“中國婦人”一般,不回日本,不說日語,不提身世,也未對女兒們實施日式教育。
蔣百里一向致力于國防理論研究,相關講學著述甚多。1937年,他把自己以前關于軍事學的講稿、著述匯集成《國防論》一書。書的扉頁上寫道:“萬語千言,只是告訴大家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
蔣百里以一個曾留學日本的“日本通”的身份,在《大公報》上連載《日本人——一個外國人的研究》,中肯而深入地剖析了日本的歷史地理、內政外交、精神性格等,指出其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缺點,認定其妄圖用武力來分裂中國是徒勞的。
蔣百里又接連在1937年底到1938年初發表《抗戰的基本觀念》《速決與持久》等文章,宣明“中國必勝”。他指出“我們要以持久為目的,須以速決為手段”,闡述了抗日持久戰和運動戰的基本雛形。這一系列抗戰文章的推出,在當時大大鼓舞了國人低迷已久的意志。
1938年11月,蔣百里逝世。民主人士黃炎培為他寫了一副挽聯:天生兵學家,亦是天生文學家,嗟君歷盡塵海風波,其才略至戰時始顯;一個中國人,來寫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后結晶文字,有光芒使敵膽為寒。
(摘自2015年12月11日《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