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2014年是鄭曉龍的爆發年。
不僅接拍莫言小說《紅高梁》改編的同名電視劇,贏得收視長虹,攜手《甄嬛傳》原班人馬打造秦宣太后羋八子傳奇一生的《羋月傳》也已開拍。除此以外,《北京人在紐約》經證實,也將由鄭曉龍擔任導演重新拍攝。
鄭曉龍說得最多的,是感謝生命中能遇到妻子王小平。他說:“我曾希望自己精彩時遇到一個人,結果,在遇到一個人后更為精彩。”
為見妻子跨境拍電視劇
細數中國電視劇界的名導們,恐怕沒幾個能在橫掃各大獎項的同時,還能受到各個年齡階層觀眾的熱捧。
對此,鄭曉龍說必須感謝自己的妻子,是王小平為自己推薦,并改編了《甄嬛傳》,才讓這部作品有機會面世。“王小平才是《甄嬛傳》里最美的女人。”
與王小平的相遇,必須追溯到1985年全國第三屆中短篇小說頒獎會上,當時王小平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因工作關系,王小平在與鄭曉龍的接觸中,被他坦蕩的性格和過人的才智打動。
1992年夏,鄭曉龍與王小平在美國完婚。婚后兩人長期分隔兩地,王小平在美國讀書工作,鄭曉龍則在北京為事業拼搏。由于思妻情切,鄭曉龍找了一個極好的題材可以到紐約拍戲,這就是《北京人在紐約》。
在這部劇拿下當年全部電視劇獎項后,鄭曉龍悄悄告訴王小平:“我拍這個戲是有點兒私心的,就是為了每天能見到你。”
完成了《北京人在紐約》后,鄭曉龍又拍攝了《永不放棄》《生死十日》《金婚》《春草》等劇,拿下無數獎項。王小平則筆耕不輟,連續寫了《刮痧》《白色圣誕》等多部中長篇小說。在兩人的作品中,總少不了彼此的影子。
鄭曉龍說,王小平是最不好領導的劇組成員。這對恩愛夫妻在合作影視劇時,總會因為改編問題而爭吵不斷。如《甄嬛傳》中華妃吃酸黃瓜催吐的情節,鄭曉龍尤其反感,他說華妃的做法像神經病,不可理喻,必須去掉。王小平卻搖頭反對,她認為這個細節特別能表現華妃的人物特性。
王小平的不屈不撓讓鄭曉龍十分上火,作為制片人和導演,鄭曉龍對劇本有絕對的發言權。當初拍《編輯部的故事》時,王朔等一群高人寫了17集劇本,鄭曉龍看完當場就斃了15集。現在,面對自己的妻子,他的話卻不頂用了。
鄭曉龍無奈嘆氣:“為什么別的編劇都是我指哪兒他們打哪兒,跟你溝通怎么那么難呢?”王小平笑笑:“因為我除了是編劇還是你妻子。我有責任維護你的聲譽,我哪怕想弄個劇本害人,也不會害最親的人。”話說到這份上,鄭曉龍也只能感慨:“編劇妻子特別不好管。”盡管妻子不好管,作為丈夫,鄭曉龍卻是特別受“管”,因為家里的財政大權全都控制在王小平手里。鄭曉龍說,家里買房買車買電視買床,妻子會和自己商量,但最終決定權還是掌握在妻子手中。“在《金婚》里面不就有這個情節,自從工作以后,媳婦就把錢都拿走了,全部都管著,這些都是我真實生活中的細節。”
用最普通的情感感動所有人
鄭曉龍是一個重感情的男人。即便與妻子長時間分隔兩地,30年來,他們仍恩愛如初。他的專一,對家庭的責任感,往往也體現在他的作品當中。就像他所說的:“真正打動人心的作品,不是故事,是感情。”
這是一個需要“噱頭”的年代,鄭曉龍的作品卻一點不待見所謂“賣點”。他最常用的手法中,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只用點點滴滴的真實來表現生活常態。比如《金婚》,一對年輕人從相識相戀到結婚生子,經過這里“癢”,那里“疼”,最后走到了金婚。
“我不知道是社會價值觀亂了,還是我們自己的心亂了,我們看的電視劇充滿了第三者插足,家破人亡的情節。我相信即便是80后、90后們,遲早有一天也會明白,做人就是要忍耐、要有責任感,每種欲望最后都得各歸其位,與自己和平相處,與生活握手言歡。”做了將近30年的電視劇,鄭曉龍說,他最想表達的,是用真善美的東西提醒迷失的現代人回歸對精神和靈魂的關注。
與鄭曉龍一起拍片,是一件非常陜樂的事情。據說在拍《紅高粱》時,一到中場休息,整個劇組就開始嗑瓜子,整整嗑掉了幾百斤瓜子。周迅要拍哭戲卻哭不出時,鄭曉龍就會帶著她去喝酒。
接觸過鄭曉龍的人感慨:這個老頭有著異于常人的聰明,他的心態堪比80后、90后,他的闊達、單純在導演界實屬難得。
軍人家庭中的“擰巴”人
鄭曉龍的個性與他成長的家庭有著直接關系。在馮小剛的《我把青春獻給你》一書中,有一段關于他的描寫:“曉龍是能文能武的人,出身軍人家庭,也當過兵,骨子里覺得自己是二郎神。我問鄭曉龍,部隊大院的孩子到底有什么特點?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單純。想了想又說,但也有些矛盾。有時候是個挺不自信的人,有時候又特狂妄、驕傲。”
是的,外表看起來憨厚的鄭曉龍,內心其實挺“擰巴”。但誰性格中沒有那么一點矛盾呢。即便是矛盾,能像鄭曉龍那樣,將它們恰如其分地安插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一種特殊能力吧。這個聰明的大兵,他把自己的無法無天、自戀囂張都表現在片場里,把干練精明收拾在官方場合和電視劇產業的生意場上,把單純的書生意氣寫進了自己的劇本里。
還記得拍《北京人在紐約》時,作為國內第一部在海外拍攝的電視劇,鄭曉龍面對一無所知的市場卻保持著樂觀的心態,他推著裝滿碟片的小車在唐人街挨家挨戶推銷,希望用賣《渴望》的錢來為《北京人在紐約》籌集開拍資本,但收效甚微。直到回國后得到“三九胃泰”的贊助,拿到首批拍攝資金,開啟了電視劇植入廣告的先河。但這遠遠不夠,《北京人在紐約》要在美國拍攝,所需資金極大,于是鄭曉龍首次提議使用責任制的方式,向銀行貸款拍攝。《北京人在紐約》用了120萬元的投資,為中國觀眾獻上了一部全景式展現“洋插隊”命運的劇集。在創作中,鄭曉龍在美國做推銷員的經歷讓他有了更為扎實的生活體驗,他用親身經驗告訴人們,美國并非遍地黃金,這部片成功地令當時的“出國熱”退燒。
這就是鄭曉龍,他的作品里充滿了人文關懷,他一直在堅持一個事情:把神圣者推下神壇,于平凡中提煉偉大。哪怕是《甄嬛傳》這種原作者憑空虛構的故事,鄭曉龍都能將它“落地”到雍正年間,并從作者營造的夢幻男歡女愛氛圍中跳出。他以對歷史、文化的批判性思考,讓甄嬛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單純少女成長為一個善于權謀的深宮婦人,成為一朝太后。
鄭曉龍的作品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他在執著地表達現實主義,也只有這樣的作品才有思想含量。
(小歆摘自《深圳青年》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