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受邀出席第七屆紫光閣論壇的主論壇時,圍繞“中國民營經濟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等三個當前中國經濟熱點問題闡述了觀點。
“黨的政策是沒有變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就包含了民營經濟是重要基礎之一,跟公有制一樣,公有制是重要的基礎,民營經濟也是重要的基礎。”厲以寧分析認為,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保證民營經濟的發展,讓民營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的保護;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的和資產人的財產權的保護;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要鼓勵民營經濟依法進入更多的領域。厲以寧強調,我們的政策需要落實,主要是有些政策“最后一公里”沒有完成,所以,政策要落地,政策要落細,政策要落實,要讓民營經濟真正從政策當中增強獲得感。
在談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問題時,厲以寧結合經濟學發展歷程以及西方國家經濟發展實例,梳理了供給和需求對于經濟發展的不同作用。他談到,從理論上來講需求管理是近期的管理,供給的管理是中長期的管理,要實行結構調整就必須是中長期才能夠解決的問題,所以說在當前,供給側結構改革是根據中國的情況進行的,反杠桿化實際上不要過分依賴宏觀調控政策。改革的難點在哪里?厲以寧分析指出,供給方的改革在中國當前主要面臨兩大問題:第一個怎么讓產能過剩的“僵尸”企業關閉,第二個怎么來補齊短板行業。對于前者,國家應主動幫助下崗困難職工解決民生問題,中青年可以培訓再工作,年老的可以退休由社保來養;對于后者,應針對短板加強技術創新,以技術創新解決短板的問題。他強調,結構性改革不僅是指工業企業,而且也指的是農業,農業同樣需要供給方的結構性改革。
“現在的國有企業改革一定要走兩個層次改革的道路。”厲以寧指出,高層次的也就是國有資產管理的改革,他們的主要職責是國有資產的配置的問題。有些資源沒有配置好,通過國有資產來重新配置資源,配置資源以后資源的效率也就提高了,國家因此也會增加很多國有資產。他談到,另一層次的國有企業改革,最要緊的就是根據公司法,讓他們都成為自主經營的企業,并且要分好大類:一類是營業性的企業,這個營業性的企業可以走混合所有制道路,而且國有究竟多少不設底線,根據行業和企業的性質規模來定,這點對企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類是特殊行業的企業,國家控股究竟是絕對控股還是相對控股呢,就是根據企業情況、行業的情況再定。最后,厲以寧強調,目前,信心問題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信心足了,我們相信中國的經濟會走向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