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問題如此重要,在起點公平、過程公平、結果公平的方方面面,都居于全社會公平的中樞。中國在數千年的傳統社會,是世界上最公平的國家,既體現在儒家的理想社會井田制的淵源,血液里信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歷朝歷代開國之初都試圖均田地抑豪強,但更體現在科舉制度,使整個王朝的人才流動起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很多王朝的多數時期,進士中超過一半來自農耕家庭,貴族論血統論在中國一直市場有限,一旦社會的階層開始板結、貧富分化土地兼并,就是又一輪暴力革命。所以中國國民性一直都不軟弱,在公平問題上,從來厚積薄發熱血搏命。
推動義務教育資源在縣域甚至市域中小學均衡分配。筆者的老家村莊有重視教育的傳統,隨著打工經濟的興起,讀書無用論曾盛行過一段時間。但讀書依舊改變了村子一些家庭的命運,全隊目前走出3位本科以上學歷畢業生,5位大中專畢業生,2位大專在讀,在工作地位和平均收入上,這一群體明顯高于不讀書的群體。如今除了高考就讀重點大學難度加大、逐漸增強的職業教育需求沒有很好的引導和滿足,基礎教育更顯坍塌。
村子里的小學已經撤校并點過兩輪,如今村里的孩子只有去鎮上念幼兒園和小學;一個堂弟在鎮上念五年級,父母正在考慮是否送到縣城就讀,而轉校費要超過1萬元還不一定能成功,因為城鎮教學質量差別過大,一所稍有名氣的縣小學人數膨漲數倍到了5000人;堂妹念鎮上的初三,各種試卷費教輔費一年居然超過1萬,而筆者念初三時不過幾百元,相對應的是,鎮初中考上縣城一中(地方名校)的人數卻大不如前,考不上便要交上萬不等的擇校費;縣城一中最新一屆的高一已經膨脹到2500人,而筆者曾經念書時卻不足千人,出人意料的是學校領導卻憂心忡忡,大量優質生源向成都綿陽流失,在各種錄取政策不公的影響下,每年考上名校的人數越來越少。
現狀是,以教育經費和優質教師為核心的教育資源,加速向超級學校、中心城市集中,與此同時,地方上的教育經費投入也在增長,但教學質量卻斷崖式下跌。
造成教育差距的直接原因是基層教師素質下滑嚴重,從能力到責任心雙重不足。上世紀90年代很多師范畢業的新教師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2000年后的很多新教師無法與前任相比,但隨著教師收入的提升(在老家的鄉村小學教師,月收入也已達4000元,遠超當地公務員收入),教師的職業吸引力正在快速提升,以后最關鍵的因素變成對教師責任心的管控上。這次回鄉聽聞兩個匪夷所思的例子:一個小學輔課老師一周僅兩節課程,于是和其他老師協商把一個月的課集中到一天上完,她便長居縣城做著別的工作,一個月到學校上班一天,一年上班9天。另一個學校某班的幾個分科老師,相互協商分工,每個人都同時兼任幾門課的教學任務,集中上完一個月就長期休假撒手輪替給其他老師。基層教師的管控疏松,可見一斑。
造成教育差距的根本原因,是教育經費和優質教師在各級學校之間分配不均。這一現象不僅在農村地區存在,即便在大城市,名小學名初中的分化依然突出,于是有了天價學區房的概念。應該以教育公平為第一原則,因地制宜,所有轄區老師校用縣管或市管,老師在各個學校輪流執行教學任務,每個教師在職業生涯中必須到村鎮一級中學任教數年,以實現縣域或市域教育資源的均衡分布。要實現這一政策,不能依靠地方政府和教育機關,因為優秀教師會因為地方改革逃往外地,教育資源均衡化需要由國務院和教育部制定適用全國的頂層設計方案。
如果能實現重視公平、發展村鎮的政策,中國的消費潛力將進一步被激活,以生活水準為核心的階層差距將迅速縮小,高房價對人民的綁架將逐漸化解,中國的國民素質、幸福指數、經濟質量將再上一個臺階,在世界城市化運動的大潮中,也可以避免大城市病,直接跳到“逆城市化”這一浪潮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