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推進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2015年11月23日,自治區黨委、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全區各級各部門以改革創新精神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提升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為建設“美麗內蒙古”及國家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人為本、依法推進,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堅定不移地走綠色富區、綠色惠民的文明發展道路,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切實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為國家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努力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
工作原則
堅持全面貫徹中央決策部署與立足內蒙古實際緊密結合,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努力實現美麗與發展雙贏;
堅持完善制度與創新體制機制緊密結合,以完備的制度體系和科學的工作機制保障生態文明建設;
堅持近期工作與實現長遠發展目標緊密結合,科學制定近期、中期、遠期發展規劃和相應的工作舉措,推動可持續發展;
堅持重點突破與整體推進緊密結合,著力解決重點地區、重點領域突出問題,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堅持頂層設計與鼓勵基層探索創新緊密結合,調動發揮各級政府和基層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
堅持政府推動與社會參與緊密結合,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素質,在全社會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風尚,引導全區各族人民積極投身于美麗內蒙古建設。
總體目標
到2020年,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3%,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提高到46%以上,濕地面積不低于9000萬畝,森林、草原、濕地、河流、沙漠沙地、農田六大生態系統趨于穩定,國土空間開發強度控制在1.6%以內,主體功能區布局和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架構基本形成;
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實現重大突破,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降碳目標任務,大氣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全區用水總量(不包括黑河水量)控制在211.57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持續下降,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71%以上;
生態文明建設制度機制更加健全,基本形成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全民生態文明意識大幅度提高,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得到較大提升,努力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精神需求。
加快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
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控制開發強度,有度有序利用自然,構建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用途管制為主要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
加強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和建設
堅持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以草原、森林為主體,重點建設沙地防治區、沙漠防治區、草原保護與治理區、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區,建設大興安嶺、陰山和賀蘭山生態防護屏障,加強濕地、自然保護區等禁止開發區域保護,實施十二大生態治理和保護工程,形成“三屏四區”,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加強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
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堅持源頭預防、全過程預防和高效治理相結合,堅持政府、企業、公眾共治,推進多污染物綜合防治和環境治理,實施環境治理保護十大工程,改善環境質量。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構建覆蓋全面、科學規范、管理嚴格的資源總量控制和全面節約制度。
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落實自治區《產業結構調整規劃(2013—2020年)》和《重點產業布局調整和承接產業實施意見》,推進傳統產業綠色改造,大力發展綠色新興產業,加快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
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的通知》和自治區《關于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改革的意見》,及時修訂、清理現行法規制度中與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求不一致的內容。圍繞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生態保護紅線、生態補償、生態環境保護與管理等關鍵環節,抓緊建立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與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引導、規范和約束各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
強化生態文明建設保障措施
健全生態文明建設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強化責任,狠抓落實,切實把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抓緊、抓實、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