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縣境內千溝萬壑,90%以上的耕地為坡梁旱地,由于自然條件較差,1978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全區倒數第一。為了改變革命老區的貧困面貌,清水河縣狠抓扶貧開發,特別是近年來在扶貧攻堅工作上確定了“3+2”工作思路。“3”是指一步進城建設新社區、小村并大村、入住“互助養老幸福院”3種轉移式扶貧。“2”是指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對無勞動能力的老弱病殘者,政府通過多元支持,保障其基本生活。在“3+2”扶貧思路指導下,通過產業開發式扶貧、轉移式扶貧、救助式扶貧等多種途徑,促進貧困群眾增加收入,2014年實現3500人穩定脫貧。
產業是增收致富的“搖錢樹”。貧困農民要實現脫貧致富,重點是要發展符合當地條件、具有地方優勢的特色產業,栽下產業這棵“搖錢樹”,使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從2014年開始,清水河縣在51個重點貧困村開展“三到村三到戶”整村推進工程。一是擴大特色優勢產業。以建設特色小雜糧種植基地、增加貧困戶收入為目標,以籽種每斤補貼50元的標準在全縣有種植條件的43個項目村推廣種植3.3萬畝張雜谷,涉及農戶3903戶。按戶均種植8畝,畝產1000斤計算,僅張雜谷一項,2015年每個農戶直接補貼資金400元,當年收入2.4萬元。二是推動傳統產業向規模化發展。對于肉牛、肉羊傳統產業,清水河縣出臺了相關政策,明確新購進基礎母羊每只補貼200元,優質種公羊每只補貼5000元,基礎母牛每頭補貼1000元。韭菜莊鄉按照新建每座牛棚補貼5.5萬元、羊棚補貼1萬元的標準,為貧困農戶建成牛棚28座、羊棚48座;結合金融扶貧富民工程,農戶通過聯保每戶貸款5萬元,按新購進每頭基礎母牛補貼1000元的標準,購進良種肉牛260頭,農戶散養規模擴大后將建立肉牛養殖基地,實現統一飼養、統一經營。三是通過合作社帶動,創新扶貧模式,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培育支柱產業,構建扶貧聯動機制,使扶貧工作與村集體經濟建設同步發展。宏河鎮范四窯村采取“牲畜輪養、幫扶輪茬”的滾動發展機制,由黨支部牽頭,合作社為有養殖意愿的貧困農戶提供20—30只基礎母羊進行分戶飼養,第二年歸還合作社同等數量的健康母羊,投入第二輪幫扶,以此類推。通過這種滾動模式推動發展,一方面解決了全村穩定脫貧問題,另一方面也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有些生態脆弱地區已經喪失了基本的生產生存條件,對于這類地區的貧困群眾,則通過移民搬遷實現轉移發展,解決脫貧問題。按照呼和浩特市委、政府“對常住戶低于20戶的自然村進行整村移民”的扶貧政策和縣委、政府確定的“一縣三區”發展思路,采取“一步進城建設新社區”的模式,將“收縮轉移生態修復區”內常住戶低于20戶、生產生活條件差的自然村進行移民搬遷。投資1.78億元建成總面積74388平方米的賈家灣益民小區,小區移民住宅樓17棟共1011套房;建設了“互助養老幸福院”2棟共130套;小區配套建設了社區診所、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務設施。同時,以八道峁村為試點開展移民工作,共遷移村民1141戶,形成移民以政策性收入為基礎,勞務性收入為主體的收入結構新格局。
通過“3+2”扶貧開發模式,使全縣實現了開發式、轉移式、救助式等多種扶貧模式的有效結合,形成了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有了顯著變化。
(作者單位:清水河縣扶貧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