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喀喇沁旗委、政府堅持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為不斷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基本保證,做到扶貧開發、新農村建設和“十個全覆蓋”工程統籌推進,貧困老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2014年,在“十個全覆蓋”61個重點村中,納入貧困村27個,投入資金1.2億元。2015年,全旗73個村實施“十個全覆蓋”工程,其中貧困村26個,投入資金1.87億元。通過各項舉措,貧困村的基礎條件不斷改善,村容村貌明顯改觀,有力地促進了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城市文明向貧困地區延伸覆蓋。
西橋鎮雷營子村是革命老區,2013年投入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125萬元,新栽植高效經濟林450畝,配套水源2處,鋪設管路1900延長米,新建食用菌大棚50畝,6個單戶建和15戶自愿聯建農家樂項目已投入運營。近年來,投資1182萬元實施新農村建設,發展“農家樂”,建設采摘園,修建龍王廟景觀瀑布、爬山棧道,鄉村旅游接待能力不斷提升。新建了集灌溉休閑為一體的方塘、村民廣場、通村組路等基礎設施。實施了庭院美化、村內綠化、院墻整修、危房改造等綠化美化項目,使村莊干凈整潔,房屋錯落有致,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根據全旗不同地區和產業發展基礎,旗政府規劃了沿河沿路高效農業示范區、東牛西羊生態牧業集中區、山區溝域林果采摘區等三大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彩票公益金項目的實施,積極推進畜牧養殖、高效林果、食用菌、農家樂等優勢特色產業項目,為項目區貧困群眾創造了持續穩定增收的發展條件和致富途徑。貧困地區每年新增設施農業1萬畝,家畜存欄總量達到110萬頭(只),增長20%,養殖戶總數達2.4萬戶。新建棚圈面積13萬平方米,建成規模以上養殖小區30個,規模化養殖比例達到40%。新建經濟林1.08萬畝,打造北山根、十家村、吉旺營子、通太溝等千畝經濟林示范區10片,貧困地區群眾增收基礎不斷增強。
喀喇沁旗始終把實用技術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作為實現農民增收脫貧的有效手段,通過訂單式培訓、企業委培等多種形式,對貧困地區的初高中畢業生、退伍軍人和年輕富余勞動力進行勞動技能和專業技術培訓,確保每個貧困家庭至少掌握1—2項農牧業實用技術。近年來,全旗累計培訓轉移農村勞動力5萬人以上,每年培訓輸出貧困戶勞動力近萬人,為發展生產、促進增收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創新扶貧工作投入機制方面,喀喇沁旗啟動實施了“杠桿式”扶貧,在此基礎上,在自治區“金融扶貧富民工程”的支持下,繼續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持續加大支農貸款發放力度,推動富民產業發展。累計發放扶貧貸款3億元,其中“杠桿式”扶貧貸款8000萬元,金融扶貧貸款2.2億元,有效地破解了貧困戶生產發展資金短缺的瓶頸。同時,將金融扶貧富民工程與彩票公益金項目有機結合,實現金融扶貧富民工程與扶貧措施互補,擴大扶貧效果。截至目前,為革命老區貧困村發放金融扶貧和“杠桿式”扶貧貸款1.1億元。
(作者單位:赤峰市扶貧辦、喀喇沁旗扶貧辦)(責任編輯/曹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