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勞動者在工作中遭遇爭議,有時會被仲裁或法院判定“與單位不構成勞動關系”,這是為什么?
在校學生兼職與單位不存在勞動關系
【案例】2014年元月初,在校大學生小魏利用課余時間在一家單位兼職,但沒有簽訂書面勞動合同。2015年元月底,單位突然通知小魏領工資走人,沒有給出任何理由。小魏認為,自己的工作時間超過一年,單位無權將自己趕走,還必須視為已與自己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需支付11個月的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勞動仲裁結果卻駁回了小魏的請求。
【評析】雖然《勞動合同法》第14條、第82條分別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資。”但《關于貫徹執行〈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條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由于小魏的身份屬于學生,因而不在前述權利主體之列。
退休人員返聘與公司不存在勞動關系
【案例】2013年,肖先生因年滿60周歲從一家公司退休,開始享受養老保險待遇。2014年元月,公司返聘肖先生擔任技術顧問。同年12月初,肖先生在上班途中遭遇車禍,交警部門認定對方司機負事故的全部責任。肖先生要求公司承擔工傷賠償責任遭到公司拒絕,就分別提起了仲裁和訴訟,但均被駁回。
【評析】肖先生的確不能獲取工傷賠償。《勞動合同法》第44條規定,“勞動者開始依法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勞動合同終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第7條也指出:“用人單位與其招用的已經依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或領取退休金的人員發生用工爭議,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按勞務關系處理。”即返聘人員與單位之間并非“勞動關系”。而《工傷保險條例》第2條規定的用人單位必須辦理工傷保險的對象,只是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的職工。
個人承攬經營與廠方不存在勞動關系
【案例】2013年元月,一家工廠與何女士簽訂了《工業廢物處理協議》,約定由何女士負責工廠工業廢物的清理、運輸、填埋,工廠按月支付費用,人員、時間、工具等由何女士自行負責,期限為2年。合同于2015年元月到期后,何女士要求工廠給付2個月的工資作為終止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遭到工廠拒絕,何女士提起訴訟,但法院駁回了何女士的請求。
【評析】雖然《勞動合同法》第46條、第47條規定,勞動合同到期后,單位拒絕續訂勞動合同的,應當按勞動者的工作年限,以每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支付經濟補償金,但其所指的只是勞動合同。而《工業廢物處理協議》只是承攬合同。因為 《合同法》 第251條規定:“承攬合同是承攬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給付報酬的合同。”何女士自行負責人員、時間、工具,工廠只是支付報酬,無疑與之吻合。所以法院的判決是正確的。
家政服務人員與雇主不存在勞動關系
【案例】2014年3月,郭女士聘請劉阿姨為家庭保姆,負責照顧孩子和父母、料理家務等,期限為一年。合同于2015年3月到期后,劉阿姨表示,自己在這一年里經常工作超過8小時,沒有休息日和法定節假日,故郭女士應補償其加班工資。郭女士以已給付高工資為由拒絕。盡管加班屬實,法院卻沒有采納劉阿姨的訴訟請求。
【評析】雖然《勞動法》第44條規定,雇主在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休息日安排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法定休假日安排工作的情況下應支付多倍工資。但原勞動部《關于<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第2條也指出:“本法的適用范圍排除了公務員和比照實行公務員制度的事業組織和社會的工作人員,以及農業勞動者、現役軍人和家庭保姆等。”所以劉阿姨無權根據《勞動法》索要加班工資。
(資料來源:《農民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