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溪夜浣
江對岸的風水寶地
南岸馬鞍山位于上新街與龍門浩之間,因正好騎在江岸和南山間的小山巒上,形似馬鞍而得名。若非要賦予它某種性格,那便是不走尋常路。遙想當年,南山之下滿是冷清,它卻眾星捧月、熱鬧非凡;斗轉星移,如今上下左右滿眼繁華,它卻獨享清凈。無數探尋者地圖上看得真切,到了實地卻摸不著門方,迷失在蜿蜒小路間。
馬鞍山的老建筑群大體分兩個階段,建筑形制和功能各領風騷。19世紀末期,重慶陷入開埠浪潮之中。當時巴縣衙門等官府皆在渝中半島,一江之隔的南岸地多人少,但憑借距核心城區近在咫尺的優勢,成為了這一時期最大的寵兒。馬鞍山片區下連碼頭,兼水路交通的便利和自成體系的隱秘,自然更是國內外商賈炙手可熱的寶地。于是,工商業迅速發展,洋行、商號扎堆生根。可以說,馬鞍山是重慶最老、規模較大的“外企”聚集地。除了開埠風云,馬鞍山第二個輝煌時期來自于抗戰時期,大批內遷公司高管宅邸聚集于此,它上升為戰火硝煙中民族產業的堅強陣地。1938年,德國大使館、英國大使館先后從南京遷住重慶,分別選定馬鞍山29號和4號作為大使館新址,隨后比利時大使館、美國使館武官處等外國使館和外事機構紛至沓來,馬鞍山又成為了抗戰陪都的外交風云際會地之一。
到了今天,仍然留存較多的歷史建筑隱沒于馬鞍山密林之中。馬鞍山242號為益豐電池廠舊址,該廠抗戰時期從上海遷入重慶,是當時重慶最大的電池廠,生產“火車牌”、“高塔牌”、“岳飛牌”3種手電池和甲、乙電池,日產手電池3600只。在戰爭年代這個特殊時期,電池發揮出的作用非同小可。
馬鞍山265號則是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和華福卷煙廠宿舍舊址。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前身由旅居南洋的簡氏兄弟創辦,1938年10月從漢口內遷重慶,當時的產品主要有“花王”、“金斧”、“雙喜”等知名品牌。華福卷煙廠股份有限公司由孔祥熙代理人籌建,總公司設在重慶,生產“華?!?、“三六”、“火炬”等品牌,抗戰時期這里堪稱陪都煙草業的一個風向標。
馬鞍山249號先后為湖北黃州會和英才中學所用,最早建于1939年,房屋面朝長江,建于巖石,一樓為磚木結構建筑,巖下沒有任阿建筑遮擋,江對岸即渝中區望龍門,風景這邊獨好。
“紅頂雙星”耀馬鞍
馬鞍山片區最引人注目的建筑要數亞細亞火油公司和英國鹽務總局的舊址,即使是在長江索道上,也能一眼將它們從密密麻麻的建筑群中尋見到。因為兩座老建筑都擁有著典雅又精美的紅色屋頂,它們也常被人稱為“紅頂雙星”。同樣是經典的西式格調,屹立山頂綠蔭環抱;同樣也是地處一個片區對視而望,很多人都難以區分它們,這注定了兩座老建筑間難以割舍又頗有點彼此較勁的宿命。
只不過,這對歡喜冤家卻形似命不同。
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位于馬鞍山56號,修建于1923年,為亞細亞公司大班、二班修建的豪華別墅及辦公之用,陪都時期,英國大使館曾在此辦公。對于亞細亞這個名稱,大家可能比較陌生,而說起它現在的名字——殼牌,則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即使放在當年,也曾壟斷了亞洲特別是19世紀上半葉中國的銷售市場,是世界石油銷售辛迪加之一。其總部設在上海,重慶是其重要的地區性中心,主要經營煤油、汽油、柴油等,尤以殼牌汽油質量為佳,擁有“渝光”“滇光”“黔光”“安瀾”4艘運油專輪。除此之外,在馬鞍山改造之前,這里還是重慶最受青睞的影視劇拍攝地,坡上的亞細亞,坡下的國民黨干部學校舊址,以及溝里的凹型民宿構成了“民國電影鐵三角”。富豪府邸、洋務機關、政府駐地一般會選擇在亞細亞拍攝,警察局、憲兵隊、軍隊機關則都會選擇在干部學校拍攝。而最詭異的要數那座陷在溝里極其不起眼的房子了,因為那里是陰森恐怖,刑具也最為齊全的監獄死牢拍攝地。在這里碰見名導,邂逅名角,再平常不過。在亞細亞的奇遇似乎是老街愛好者永遠談論不完的話題,因為你一不留神也許就會成為鏡頭中的不速之客。
英國鹽務辦事處舊址位于馬鞍山鹽店灣54號,從港口醫院車站住上走,走到山頂就到了。19世紀末建成后,主要負責管理英國和四川之間的鹽貿易業務。鹽務局和亞細亞風格很相似,但卻有著全然不同的感覺。和亞細亞雍容華貴、鋒芒畢露不同,鹽務局更像一個神秘的隱居老人。很多人都在山下繁華的南濱路上仰望過它,卻很少有人能尋著它的蹤跡。每次從那扇倒在地上巨大無比的拱門踏進去,都會有進入另一個世界的感覺,匠心獨到的窗戶,漩渦狀的樓梯扶手,偶爾一寸斑駁的陽光灑在雕著阿拉丁神燈的精美壁爐上,似乎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拖拽。走在拱廊上,才發現這里是眺望兩江的絕佳地點,迎著清風,坐擁兩江,大有看世間滄桑,風起云涌之感。
三棟樓兩個人的江湖
馬鞍山就像一個聚寶盆,有著無盡的寶藏等待被挖掘。馬鞍山最為傳神的地方是其最深處三棟風格迥異的老建筑,而它們都曾為同一個主人擁有,那就是苦名傳教士、慈善家、美國醫生馬嘉禮。他為重慶帶來了兩座現代醫院——寬仁醫院和萬國醫院,前者為重醫附二院的前身,而后者則是南岸最早的醫院。
至今萬國醫院的舊址依然保留著1921年開辦時的模樣,這座掛著馬鞍山234號的建筑正面4層,背面2層,面寬50米,極具山城特色。樓房正中有大拱門,拱門高6米,寬2.5米,直接懸空鑲嵌在二樓的凹陷處,通過一坡陡梯與平地相連。側面則為典型的重慶吊腳樓形制,兼一高橋與坡上的堤坎相連,它也成為了眾多美術愛好者寫生的熱選。細細體會,便發現這座老醫院獨有的美,不對稱的層數,西式與中式拱門遙相呼應,與重慶獨有的吊腳樓完美融合。萬國醫院旁邊的馬鞍山237號別墅同樣是中西合璧式建筑,1920年由馬嘉禮建造,主打浪漫風,特別是環繞一周的懸空回廊,加上點綴其間小卵石砌成的梯形露臺,淡淡的紅色小石子與復古藍的木欄相輔相成,夕陽西下,已然置身于希臘的地中海畔。
三棟建筑中最有意思的當屬馬鞍山68號馬嘉禮夫婦別墅舊址,因為它除了馬嘉禮別墅外還有另一個顯赫身份。1942年這棟別墅迎來了他的第二任主人,這讓它聲名大振,每天往來其間的影視名人可謂群星閃爍,這個人便是大名鼎鼎的電影大亨夏云瑚。隨著他的到來,別墅名字也變成“仁厚堂”。
說起夏云瑚,那算得上是民國電影界呼風喚雨的人物,位于解放碑的國泰大戲院也與他密不可分。其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他于1903年出生,少年時代曾在火柴廠和重慶儲奇門藥材堆棧當童工,品盡人生百態,后來發奮進入重慶廣益書院就讀商科,刻苦努力進入美孚洋行當高級翻譯。接著與人合資開辦冰廠,攢起了資本。1929年,夏云瑚在渝蓉兩地經商,以豪爽、重義氣,聲譽江湖,他為電影事業傾盡全力,各影院老板都愿意與他合作,并公舉為上江影業公司負責人,由此在上海結識了左翼電影工作者陽翰笙、蔡楚生等人??箲鸨l后,他帶領上海一批進步電影戲劇界人士組成“上海影人劇團”回家鄉重慶,演出《蘆溝橋之戰》、《沈陽之夜》等話劇50余場。同期,與人合辦“重慶亞洲影片公司”大量發行蘇聯影片。1941年皖南事變后,“中華劇藝術”先后在國泰大戲院公演《大地回春》、《屈原》等20多部進步話劇,轟動了重慶??箲饎倮笥峙臄z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三毛流浪記》等10余部影片,而這些都是夏云瑚居住在馬嘉禮別墅期間所拍。
同時,馬嘉禮可謂是一個入鄉隨俗的洋人,他的依山別墅風格很山城。初看一排一層樓的平房,并無出奇之處。細尋才發現平房下一個鏤空的空間,一排西洋拱窗從地底跳進眼簾。原來這根本不是一座平房,而是一棟精美別墅的頂樓,而整個別墅就隱藏在背后的山崖上,如一個勇敢的攀巖高手。從平房的入口進去,一路向下,漆黑中如絲一般的光線從雕窗、樓縫穿過,西洋門窗若隱若現,就像穿過了一條時間隧道。走出大門,一座高大的別墅正俯視著它的造訪者,幾根巨大無比的柱子支撐著圓筒形的樓廳,讓人無法和那個平房聯系到一起,發現建筑的奇妙莫過于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