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炎
在《紅樓夢》第七十四回里,繡春囊引發風月案,大觀園來了檢查團,王熙鳳領銜督辦,重點查抄各單位工作人員之私人物品。
按說,這是一種常規的平穩做法,不料,檢查過程中抵觸頻仍,先有俏晴雯怒摔雜物箱,后有三姑娘百般“護犢子”。那么,問題來了,信任不能代替監督,身為領導的賈探春為何反對“亮家丑”?
豎起一面“透視鏡”
領導“護犢子”,肯定不對,但是“早有人報與探春了,探春也就猜著必有原故,所以引出這等丑態來”。大小特務接踵而回,情報在手不難判斷,得出“丑態”的結論,做出抵觸的舉止,也就不奇怪了。
西方政客有言:“當你面臨危機的時候,唯一的選擇,就是行動。”探春行動迅疾,“遂命眾丫鬟秉燭開門而待”,充分準備,主動迎戰,對王熙鳳等人冷嘲熱諷:“我們的丫頭自然都是些賊,我就是頭一個窩主。既如此,先來搜我的箱柜,他們所有偷了來的都交給我藏著呢。”
在這之前,檢查怡紅院、瀟湘館時,寶玉、黛玉并未反對,為何探春不同意?她有一句話頗能解釋緣由,“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里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涂地。”這,顯然就是一面“透視鏡”呀!
抄檢大觀園,本質是利益之爭,而且斗爭關系錯綜復雜,譬如邢夫人與王夫人的博弈,王夫人與賈母的暗戰,園外執事與園內丫頭的矛盾,均有跡可循。探春惱火的不是檢查團能否檢查出什么,而是檢查本身的“無厘頭”。
首先,利益之爭根本無解,不論面對面,還是不面對面,如果沒有退讓,它就不會被真正解決,而內耗則是必然存在,屬性使然。查抄之舉可能起到一些“防火墻”的作用,也僅僅局限于園內女子的名節,除了雞飛狗跳,沒有任何意義。其次,剛性不足,死角太多,且人為地制造了“燈下黑”。如寶釵的住所免檢,各部門領導的箱柜免檢等等,害怕特權,自發充當了“保護傘”,焉能做到查抄的公平和公正?不能做到公平和公正,還查抄什么?
探春所透視的,不過是榮國府現狀而已。雄雞兩翼,裝不了鴉,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所謂事實勝于雄辯,在無可辯駁的事實面前,真相擁有壓倒一切的力量。所以,作為執行者的王熙鳳心虛了,陪笑道:“我已經連你的東西都搜查明白了。”她必須放棄立場,做出安撫,以求息事寧人,一旦事情鬧大,捅到賈母哪兒,即便鬼話連篇也難以捂蓋子。顯而易見,探春“護犢子”的亮點并不在于“護犢子”本身,而在于一石多鳥,把那些唯恐天下不亂的某些人、某些群體掛到了恥辱柱上,無情地揭露了他們的偽善、狹隘和短視。
穿上一件“防彈衣”
在治理實踐中,領導“護犢子”往往有拉幫結伙、縱容下屬的嫌疑,會被扣上山頭主義、本位主義的帽子,但在特定條件下,又并非不可取。古人說“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不就是“護犢子”嗎?近幾年中央政府的幾次大規模撤僑,不也是“護犢子”嗎?對于提振國民的精氣神,作用大大的!
探春“護犢子”,也有一個特定條件,那就是榮國府已然出現了“一個個都像烏眼雞,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狀況。譬如之前有吳新登家的拿趙國基喪禮賞銀之事來刁難,此時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又作勢招惹,“越眾向前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別說等級森嚴的古代了,就是現在,隨便掀姑娘的裙子,也夠得上治安案件的。卿本佳人,奈何“護犢子”?實在是不得已呀!沒有自己的小山頭,如何立足自保?從這個意義上說,攘外必先安內,也還是有道理的,“護犢子”就是探春安內的手段之一。
從辯證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不存在絕對的對與錯,理多者勝,“護犢子”亦然。尤其是領導者,不論官有多大,位有多高,都不可能是事實上的“諸葛亮”, 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需要“護犢子”的時候。一致是相對的,有條件的,不一致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關鍵在于面對紛繁復雜的客觀的“不一致”時,如何集思廣益,學會參酌眾人之見,聽百家言而執其大端,做到規避其短,使用其長。
賈探春在這方面是值得效仿的,從決意“護犢子”到粉拳出擊,既凝聚了人心,又激勵了下屬。看小丫頭待書等人是怎么表現的?個個挺身而出,共御外侮,對王善保家的毫不客氣:“你果然回老娘家去,倒是我們的造化了.只怕舍不得去。”有了這等氣勢,從此后誰還敢欺負探春?
就是說,探春在特定條件下的“護犢子”,既是祭出的“殺手锏”,又等于穿上了“防彈衣”。
需要一塊“試驗田”
檢查團是王夫人派來的,績效指標是王夫人設定的,王熙鳳也曾亮出這把“尚方寶劍”:“我不過是奉太太的命來,妹妹別錯怪我.何必生氣。”探春卻不買賬,“我的東西倒許你們搜閱,要想搜我的丫頭,這卻不能。我原比眾人歹毒,凡丫頭所有的東西我都知道,都在我這里間收著,一針一線他們也沒收藏,要搜所以只來搜我。你們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說我違背了太太,該怎么處治,我去自領。你們別忙,自然連你們抄的日子有呢!”
在榮國府后院,王夫人的命令雖不能說一言九鼎,除了賈母,恐怕還沒人敢公然抗命。這就不能不令人生疑,探春的底氣源自何處?她與嫡母有默契乎?從王夫人曾授命其主政榮國府并默許其改革舉措來看,這種猜想也許可以成立,比如小說中就有“王夫人心里當她和寶玉一樣”的敘述。
但我個人以為重點還不在這兒。
探春何許人也?王熙鳳說她是“咱家的正人”。所謂政者,正也,可見探春有從政的素質;寶玉說她“心里有算計”。誠然,作為一個領導干部,心眼多點沒壞處,滿腦子漿糊恐怕不能服眾,探春的才干是看得見的。
以此,她的“護犢子”,應該還有一個耐人尋味之處,那就是倚仗王夫人“也得讓他一二分”的這個勢,只是表面文章的建設性利用,真正意圖或在于保留一塊和睦凈土,賈府需要秋爽齋作為“試驗田”。
有句歌詞叫“萬眾一心才能得勝利”,演繹了“家和萬事興”的道理。大到一個政府,小到一個家庭,每個個體可以允許“不同”,卻決不能允許“不和”;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安定、文明風尚的養成、人才的造就、政德政風的淳化等等,都離不開“和睦”兩個字。
事實上,探春在代理家務時期曾經實踐過,如講信修睦、德主刑輔、推己及人、修身正己、興利除弊,等等,幾乎都是儒家“和文化”體系中的重要構成,實踐效果也相當不錯,得到了李紈、寶釵、鳳姐、平兒的鼎力支持以及大多數下人的堅定擁護。惜乎這個黃金期曇花一現,以此為鑒,不勝唏噓!
探春以“護犢子”求得“上下一心”,方法上也許不科學,認識上卻是正確的,運用也及時,至少為當時的賈府所亟需。知恥近乎勇,想想寶玉對晴雯的無奈,迎春對司琪的無感,惜春對入畫的無情,也就不難理解為何需要“試驗田”了,它的迫切性必要性無需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