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2015年4月2日,全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名單正式公布。桃花源里的城市——常德,是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近年來,素有柳城之稱的常德積極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城市發展新理念,在全國海綿城市建設中先行先試,現已實現在30年一遇的暴雨強度下“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黑臭水體在消除,熱島效應有緩解”,城市的排水防澇能力在不斷的提升。
行動中的常德
早在2004年,常德市在全國率先提出并啟動了海綿城市建設,并致力于城市的排水防澇能力的提升。常德市的城市排水防澇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牽頭,市市政公用事業管理局和武陵、鼎城、德山、柳葉湖四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水利局按職責分工具體負責,市排水管理處、市污水凈化中心、市城鎮污水處理監督管理辦公室、市市政排水維修公司等單位具體承擔城市排水防澇實際作業,參與城市防澇設施維護、應急搶險、易澇點消除和排水防澇管理工作。為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市委政府高度重視,加強組織機構建設,成立了由市委書記掛帥任總指揮、市長任組長,分管城建工作的副市長、人大和政協分管領導為副組長,各相關市直單位、四區政府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領導小組。
我市在海綿城市建設中,注重頂層設計,聘請泛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城市規劃院、德國漢諾威水設計有限公司,高規格編制了《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5—2030年)》,同時配套出臺《常德市人民政府關于穩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指導意見》等一系列制度,從體制機制上,為建設海綿城市、城市排水防洪工作保駕護航。
在常德的河流沿線,波羅格風格的泵房初看起來像別墅,但它實際是這個城市排水排水防澇的“機關”所在,目前常德市已建外排的雨水泵站有7座,總裝機容量15735KW,日排水能力1184.2萬立方米。已建有雨水泵站37座,總裝機容量18589KW,日排水能力達1080.9萬立方米。其中“十二五”新建改造雨水機埠17座;新建排水管網282公里;改造雨水管網137公里;新建調蓄池8個,調蓄池總容積達4.5萬立方米;新建生態濾池4個,總面積達4.7萬平方米;新建御泄洪閘2座。市建成區已建有污水處理廠4座,日處理能力達26.5萬立方米;擁有污水提升泵站7座,日提升能力達34萬立方米。“十二五”期間新建污水處理廠3座,污水處理日處理能力提升16.5萬噸;新建污水處理泵站1座,污水提升日提升能力8萬噸;新建污水管網265公里;改造污水管網26公里。
僅2015年江北城區泵站共開機33856小時,排除漬水17281萬立方米,搶修、維修共計131次,清除浮渣214車,清除淤泥10000立方米。
行動下的常德
城區內澇風險降低。2015年,我市海綿城市建設計劃達到海綿城市要求的面積為10平方公里、計劃工程項目為54個,已完工項目46個,在建的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均按國家技術標準要求,因地制宜全面應用了屋頂綠化、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雨水收集利用等LID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技術設計。
2015年,5月,常德市連續4天暴雨,市區道路僅現星積水,江北城區19處易澇點全部改善。城市防洪標準提高到100年一遇。
城市水系空間恢復。通過對穿紫河、護城河、新河的水系清淤、駁岸風光帶建設等水系綜合治理改造,拓寬了原有河湖水面、擴展城市水系空間,有效提高城市水系的納水能力。
雨水排放能力提高。我市已結合老城區改造、棚戶區改造、海綿型院落建設,管網非開挖修復等措施,疏通城市毛細血管,暫不具備改造條件的,建設截流干管,適當加大截流倍數,實現管網雨污分流,雨水的排放能力大大提高,城市污水COD濃度提高明顯。
行進中常德
2016年,常德海綿城市擬建89個工程項目,計劃總投資109億元,實現基本完成36.1平方公里實驗區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落實10萬平方米屋頂綠化、100萬平方米水生植物栽種、1000萬平方米海綿院落改造;建成污水處理出廠水再生利用、雨水利用工程;基本消滅建成區黑臭水體;江北城區水系實現河湖連通,開通水上游船;形成兩個園區,即海綿型城市構建生產工業園區,海綿型城市建設人才教育園區;舉辦首屆“國際海綿城市建設高峰論壇”6大目標:
探索中的常德海綿城市,將積極踐行落實“十抓”、“六規范”、“四大保障機制”、“六項重點”,探索“十大課題”。
“十抓”,即:“抓組織領導,抓規劃編制,抓制度建設,抓專業培訓,抓資金籌措,抓輿論宣傳,抓行政許可,抓項目落地,抓施工質量,抓績效考核。”
“六規范”,即:“規范組織程序,規范技術標準,規范籌資投資,規范施工工藝,規范項目評審,規范運營模式。”
“四大保障機制”,即:“協調督查機制,投融資合作機制,項目設計聯審機制,績效考核機制。”
“六項重點”,即:1、立足常德實際,確定南方豐水地區城市內澇防御的有效措施---大中小海綿構建并重。2、堅持源頭控制雨水徑流。重點建設居民小區海綿型院落、機關事業單位海綿型院落、規模企業海綿型院落。3、初期雨水和合流制排水系統排放的污水在終端得到有效處理。4、用CCTV檢測管網,構建排水模型,實施非開挖修復。5、結合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積極推進老城區改造、棚戶區改造、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6、雨水排放納入城市排水許可規范。
“十大課題”,即城市雨水管理體制、機制、規劃、制度和手段的成功變革;南方豐水地區城市組合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件控制雨水徑流總量、徑流峰值、徑流污染作用的最佳集成;南方豐水地區城市大中小海綿體并重構建,實現從源頭、中端到末端獲得綜合治理效應的開發;城市合流制排水系統排放的合流污水在終端的有效處理;水生動植物高效凈化城市黑臭水體的成功路徑;海綿城市建設項目連片綜合效應的開發;城市水系綜合治理及岸邊生態修復綜合效應的開發;海綿城市建設建材與構建的研發;項目建設PPP模式合作的最佳建設經營效率與效益,實現政府、社會資本和老百姓的多贏;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考核指標檢測與監測系統化、數字化、自動化的實現。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我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攻堅克難、打造范例、兌現承諾的關鍵時期。市委、市政府有信心和決心圓滿完成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任務,切實解決我市目前水生態、水環境、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尚存的突出問題。
(作者系常德市市政公用事業管理局副局長李遠國 常德市海綿辦陳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