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潔
臘八節一過,臘月的味道就一天天濃了。
小時候,我看到母親一進臘月,就分外忙了起來,除了一雙又一雙、一件又一件地為我們趕做新鞋、新衣,就是變著法地做各種美食。無論生活多么清貧,但到了臘月,我們總是能吃上幾頓好飯菜的。
小時候,我們沒有絲毫享受零食的奢望,但在臘月,母親總會為我們炒一些苞谷花兒和紅薯丁兒之類的東西,那是童年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零食了。
母親就這樣為我們做了一年又一年。
我這一生對廚房,對做飯、燒菜總是樂此不疲,應該是從小受母親感染的吧。
婚后,我承接母親的慈心溫愛,母雞護小雞般張開翅膀,庇護著我的兩個兒子、我的家。和母親一樣,一進入臘月,我就醉心于給我的丈夫、兒子打糯米糍粑;一盆一盆地為我的家人自釀香甜的米酒;我能一次搟2斤面的面條;我把蔥花餅烙得外焦里嫩;我把土豆絲切得比綠豆芽還細;我學會了蒸又香又軟的包子,學會了一張一張地搟北方餃子皮;最令我開心的是我向鄰居大媽、大嬸學會了腌制冬菜:雪里蕻、圓白菜、大白菜、芹菜、胡蘿卜、水蘿卜、辣椒、香菜,經我腌制過后酸辣脆甜各味適中,成為過年油膩之后最開胃最受歡迎的一道下飯菜。
當年,在貧瘠的塞外,每到冬季,我就三缸四缸地腌制冬菜。因為漫長的120多天里,塞外是見不到任何新鮮蔬菜的,腌菜過冬是家家戶戶必做的冬事。鄰居們都說我腌的菜好吃,他們說我的“手氣”好。
“手氣”是什么呢?也許,這是一個生命密碼,誰也無法解釋這其中的玄妙。我只是覺著,我這一輩子都是在用心過日子,因為有圍著我的親人,我辛苦著并快樂著,我只想一心一意為他們創造生活。
不喜歡做飯的日子發生在這個溫暖的家庭只剩下我一個人之后。
我的兩個兒子大學畢業先后獨立成家并與岳父母生活在一起,我的丈夫9年前離開了這個世界,一個其樂融融的家從此只剩下我一個人。這時候我發現自己真的一天天不用心做飯了,也不用心吃飯了。常常是饑一頓飽一頓,再不就是把一頓飯菜做很多,下一頓甚至再下一頓就是到冰箱里找舊飯剩菜充饑。我真的是不想伺候自己了。尤其到了臘月,再也不是早早聞到年的味道,而是一天天逼近的孤寂、思念和傷心。
今年的冬季,整整75天的日子我在小兒子家度過。因著他的岳母身體不好需要回老家休息,他3歲的小女兒需要人照看。我便走進了與兒孫快樂廝守的日子,走進了一個逝去多年的臘月。
與兒孫在一起的日子,回憶過往歲月里無數臘月里的溫馨,我總是獨自會心一笑。臘八節前一夜,我一直操心早早起床為兒孫熬粥的事,以致睡不實,不到6點就醒來,趕緊把泡好的江米(糯米)、大黃米、紅小豆、綠豆、大蕓豆、栗子仁、蓮子仁、櫻桃干熬成一鍋八寶冰糖粥,下午,又為他們用北京米醋泡了一大瓶“臘八蒜”。
我如此用心地做著臘月里的事,我想應該是萬千煙逝之后的一種情之歸依吧。
我的小孫女叫多多,我很感恩與其“共舞”的臘月。雖然很累很辛苦,但卻幸福著。和一個聰明可愛的小東西在一起,她讓你一天多說出比平日多一百倍的話,當我極其溫柔又假裝童音地與她沒完沒了地對話時,內心便升騰起無比的溫馨感和幸福感。
有一次她突然問我:“奶奶,你的媽媽在哪兒?”我說:“在湖北呢。”“在湖北哪兒呢?”“在湖北的天堂呀!”“你不是說爺爺在天堂嗎?”“是呀,他們都在天堂呀!”“他們為什么都去天堂呀?”“天堂里有幸福呀!他們不再痛苦、不再生病、不再煩惱……”“我能看見他們嗎?”“能呀,但現在不能……”
此后,她多次表達:奶奶,我不想讓你去天堂。
我不知道“天堂”在這個小女伢心里究竟是什么含義。但每每此刻,我總是摟過她,說:“奶奶現在不去天堂,奶奶陪多多長大……”說這些話時,我們相擁著,且都已熱淚盈眶。
我常想:這個僅3歲多的小女伢,小小心靈里藏著怎樣的柔情和善感呢?
那天,她又突然對我說:“奶奶,我想讓我永遠在你心里。”她說第一遍時,我沒聽清,我再問她時,她重復了這句話。而重說時她白凈、可愛的小臉上已淌滿了淚水。我趕緊摟住她說:“會的會的,多多永遠在奶奶心里!奶奶也永遠在多多心里!”
她偎在我的懷里,繼續說:“奶奶,我昨天做了一個夢。”我問:“你夢見什么了?”“我夢見我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奶奶在很遠很遠的地方。奶奶,我不想讓你去很遠很遠的地方。”我說:“奶奶不去很遠很遠的地方,奶奶和多多在一起……”
說這些話時,我們總是相擁著,都已淚流滿面、淚流滿面!
半晌,小女伢抬起頭來說:“奶奶不哭、不哭。”我說:“多多不哭了奶奶就不哭了。”于是,我們兩個破涕而笑。之后,她又開始專心地粘貼她的立體紙貼畫。
望著這個可愛的小生命,我在想:這是我在世上的最愛了!這個多愁善感的小精靈,你是從哪里來到了我的身邊呢?
這個臘月,我總在想:什么叫天倫之樂?這就是了。和孩子在一起,我們的心變得尤其純潔天真起來。
孩兒們在屋外燃放的爆竹聲斷續地傳過來,臘月的味道越來越濃了。我要好好地為孩兒們做好每一頓飯菜,好好感受天倫之樂!
這是這個臘月里我能想到的最快樂的事情。
這也是這個臘月里我感受到的最難忘的味道。
(摘自《人民日報》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