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雷
朝鮮人民軍協奏團曾來京演出,演出很成功,主題也很突出:歌頌偉大領袖和中朝友誼。演員全都是穿著軍裝演出,和我們的總政歌舞團有一拼,但舞美燈光水平要比我們的差了很多年。
第一個節目就是大合唱:《朝鮮人民軍軍歌》。很好聽,事實上,各國的軍歌其實都很好聽,適合行進間演唱,很能鼓舞士氣。第二首歌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朝鮮人民軍的演員是用中文唱的,聽得我很激動。因為我當過二十年兵,對這首歌實在太熟悉了。
聽完之后,我對孩子說:“這兩首軍歌聽起來有些像啊。”
不料坐在我們旁邊的一個長者聽見了,扭頭對我說道:“是差不多,因為是同一個朝鮮人作曲的。他叫鄭律成。”
啊,我聽了大吃一驚,也很慚愧。這首我極其熟悉的歌曲的來歷,我居然一點都不知道。
鄭律成原名鄭富恩,1914年陰歷七月七日出生在朝鮮南部的全羅南道。在他出生的4年之前,朝鮮已經淪為日本軍國主義的殖民地。他的父親鄭海業是個愛國者,支持兒子們參加抗日救國斗爭。鄭律成的3個哥哥都參加了朝鮮和中國的民族解放運動,大哥和二哥都是中國共產黨黨員,并在革命中獻出了生命。1933年鄭律成19歲時,隨著三哥來到中國,進了南京的“朝鮮革命干部學校”學習,畢業后分配到電話局工作,搜集日本人的情報。為了更好地掩護身份,組織上資助他去上海學習音樂,他的音樂才華從此嶄露頭角。
1939年10月,鄭律成受到《黃河大合唱》的鼓舞,和公木合作,創作出《八路軍大合唱》,并成功演出。這個大合唱中,有著名的《八路軍軍歌》和《八路軍進行曲》。
在解放戰爭時期,《八路軍進行曲》已經定名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隨著人民軍隊的壯大而唱遍祖國大地。
抗戰勝利之后,鄭律成和他在延安娶的中國夫人丁雪松一道回到了朝鮮,他的組織關系也由中國共產黨黨員轉為朝鮮勞動黨黨員。他受命出任朝鮮保安隊(朝鮮人民軍前身)俱樂部部長(相當于我軍文化部部長),譜寫了《朝鮮人民軍進行曲》,也就是朝鮮的軍歌。丁雪松在平壤擔任的則是華僑聯合會總會委員長及新華社駐平壤分社社長。
中朝兩國正式建交后,中國政府決定在平壤建大使館。這年9月,丁雪松奉調回國。不久,周恩來總理寫信給金日成主席,要調鄭律成回中國。據說金日成拿著周恩來的信件,說了一句話:“調鄭律成回國?可以嘛,中國共產黨給我們培養了那么多干部,現在你們要一個鄭律成,不成問題。”
后經周恩來批準,鄭律成加入中國國籍,夫妻二人回到中國并恢復了中國共產黨黨籍。
因此可以這么說,鄭律成在創作《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和《朝鮮人民軍進行曲》的時候,還是一個朝鮮人。
(摘自《華聲》 圖/游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