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
美國幾個研究者招募了若干受試者,發給每人5美元和一封募捐信。信有兩個版本,其一:馬拉維有300萬兒童面臨食物短缺;其二,一個叫諾奇亞的7歲女孩生活在馬里,家里很窮,時常挨餓。結果,收到第一個版本募捐信的人,平均捐了1.14美元;收到第二個版本募捐信的人,平均捐了2.38美元。
統計數字的力量遠遠比不上一個具體的人。受試者對遠在天邊的抽象數字沒有多大興趣,他們對一個具體人物,哪怕僅僅聽說了她的名字和簡單背景,也非常樂于出手相助。
愛用文科思維的人常有這種毛病:如果已經開始相信一個東西了,那他們就會主動尋找能夠增強這種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顧事實。學術界管這叫“確認偏誤”。就是說,一旦我們有了某種偏見,就無法改變看法了。
用理工科思維看世界,則不大會犯這種錯誤。何為理工科思維?是學會用理性審查直覺。
話是這樣說,但做起來,相當不容易。比如,我們總是這樣認為,任何事情的發生一定跟原先的某些事情有關系,也就是因果。這是典型的以文科思維看世界。事實上,很多事情的發生,跟之前的任何事沒有任何關系;你不管做什么,都不能讓它一定發生,也不能讓它一定不發生。
一個人考上了好大學,人們會說這是她努力學習的結果;一個人事業成功,說是他努力工作的結果。可是如果一個人買彩票中了大獎,且只買了一次,是什么原因呢?答案是沒有任何原因,這完全是一個隨機事件。不完全唯因果關系,是以理工科思維看世界的方式。
進一步而言,兩種思維看世界的結果是這樣的:一位同學考了兩次才過英語四級,第一次考了57分,第二次考了63分。文科思維強的人說他有了一些進步;理科思維強的人說這根本不叫進步。這怎么能叫進步呢?這應該叫都在測量誤差范圍之內。
(摘自《當代工人》 圖/傅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