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明
【摘要】 目的 分析單純性熱性驚厥的病因和臨床特點。方法 76例單純性熱性驚厥患兒, 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 觀察患兒體溫變化、抽搐持續時間、總計抽搐發作次數、抽搐后意識恢復狀態、是否存在異常神經癥等情況。結果 體溫突然升高是導致單純性熱性驚厥發作的主要原因。入組患兒多在早期發熱時體溫驟升狀態下即伴有單純性熱性驚厥, 患兒一次發熱期間基本不會出現連續抽搐癥狀, 且癥狀持續時間相對較短(≤10 min), 抽搐癥狀糾正后患兒意識恢復用時較短, 且未出現異常神經征。經過對癥治療后76例患兒體溫均恢復正常, 7 d后腦電圖掃查結果無異常。結論 單純性熱性驚厥大多為一過性發作, 與患兒高熱狀態存在密切關聯, 經積極治療后即可快速恢復, 預后大多良好。
【關鍵詞】 單純性熱性驚厥;小兒;抽搐;病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0.018
熱性驚厥(febrile convulsion, FC)在臨床上通常又稱為高熱性驚厥, 本病多為體溫驟然升高引發的單純性驚厥, 以6個月~6歲的兒童為好發群體, 其中最為常見的發病年齡為6個月~3歲。兒科臨床將驚厥分為兩種, 一種為復雜性高熱驚厥, 另一種則為單純性高熱驚厥, 其中單純性高熱驚厥又稱為典型高熱驚厥。目前本病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 但普遍認為可能受到患兒免疫遺傳因素、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以及腦內生化物質改變所影響, 其在小兒群體中的發病率為5%~6%[1]。流行病學調查顯示, 大部分高熱驚厥患兒近期預后以及遠期預后良好, 但如果驚厥持續時間較長或者反復多次發作則有可能導致患兒出現不可逆性腦損傷, 導致癲癇等不良后果[2]。本文探討單純性熱性驚厥的病因和臨床特點。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本院76例單純性熱性驚厥患兒納入本次研究, 其中男41例, 女35例;年齡7個月~4歲, 平均年齡(2.3±0.6)歲;其中8例患兒<1歲, 52例患兒年齡1~3歲, 16例患兒年齡>3歲。12例患兒體溫在驚厥狀態下≤38.5℃, 53例體溫38.5~40.0℃, 11例患兒體溫≥40.0℃。
1. 2 患兒驚厥狀態下的臨床表現 本組患兒中僅有5例院內出現驚厥癥狀, 余71例驚厥癥狀均為院外發生。其中8例患兒出現兩次抽搐, 余68例患兒均為一過性抽搐。發熱初期(24 h內)入組患兒均于體溫驟升狀態下驟然出現驚厥發作, 且伴有全身性表現、短暫意識喪失、口吐少許白沫, 對稱性強直-痙攣發作, 口唇發紺, 雙眼上翻或斜視, 極少數患兒伴小便失禁。本組中45例抽搐時間<2 min;26例抽搐時間2~5 min;5例抽搐時間>5 min, 但<10 min。抽搐后患兒神志即刻轉為清醒共計47例, 部分患兒有哭吵表現;29例抽搐后陷入昏睡, 其中昏睡時間最長者為19 min;患兒出現抽搐癥狀后均以原發性疾病表現為主, 并未出現其他神經系統體征。
1. 3 實驗室檢查 入組患兒均行血生化指標檢查以及血常規檢測, 其中22例白細胞計數>10×109/L, 45例(4~10)×109/L, 9例<4×109/L。
1. 4 治療方法 本組患兒均確診屬單純性熱性驚厥, 針對發熱癥狀以及原發病采取抗炎、退熱以及抗病毒治療, 并視具體情況應用甘露醇以及地塞米松靜脈注射治療。
2 結果
體溫突然升高是導致單純性熱性驚厥發作的主要原因。本次入組病例多在早期發熱時體溫驟升狀態下即伴有單純性熱性驚厥, 患兒一次發熱期間基本不會出現連續抽搐癥狀, 且癥狀持續時間相對較短, 最長不超過10 min, 抽搐癥狀糾正后患兒意識恢復用時較短, 且未出現異常神經征。經過對癥治療后76例患兒體溫均恢復正常, 7 d后腦電圖掃查結果無異常。
3 討論
人類在兒童時期大腦尚未發育成熟, 對于外部刺激的鑒別分析以及抑制能力相對較弱, 即便是輕微刺激也可能引起大腦強烈興奮并不斷擴散, 此種情況下神經細胞可發生突然異常放電, 最終引起驚厥。體溫驟然升高可在患兒腦部導致廣泛傳導, 引起抽搐發作。在過高體溫下, 當神經系統逐漸適應后可沿神經纖維正常傳導沖動, 所以高熱相關性單純性抽搐發作次數基本≤1次[3]。
本組76例患兒均為單純性熱性驚厥, 其中52例患兒年齡1~3歲, 多于顱外感染性疾病早期患兒體溫突然升高時發生驚厥, 此時患兒體溫多處于38.5~40.0℃;其中上呼吸道感染患兒多發全身性驚厥, 其中以24 h內原發疾病早期發熱時突然出現體溫驟升者居多, 而且體溫升高速度與驚厥發作率之間呈正相關, 即患兒體溫升高速度越快, 那么發生驚厥的幾率就越高, 即便病程中患兒反復發生高熱也不會導致驚厥復發, 所以一次發熱期間患兒一般不會連續出現抽搐癥狀, 本組中僅有1例患兒因患有細菌性痢疾而連續發生兩次抽搐, 且持續時間相對較短, 兩次均≤5 min, 癥狀消失后意識恢復良好, 且未出現異常神經征。以往文獻報道稱, 單純性熱性驚厥患兒病情再發率為20%~50%, 其中熱性驚厥病情復發和多種因素存在密切關聯, 包括患兒首次發作熱性驚厥時的年齡、家庭直系親屬有無腦癱家族史以及熱性驚厥史、患兒血鎂以及血鈉水平等[4, 5]。倘若患兒病情多次頻凡發作或單次發作時間過長均有可能導致腦損傷, 同時高熱驚厥導致患兒日后行為以及智力發育障礙的嚴重程度也直接受到單次驚厥持續時間以及總計發生驚厥次數的影響[6]。單純性熱性驚厥發作以發熱為基本前提, 所以年齡6個月~6歲、伴有熱性驚厥發作家族病史、體溫升高(≥38.5℃)的患兒, 臨床應及時給予降溫處理, 以緩解抽搐癥狀發作;若患兒既往存在驚厥發作病史, 臨床不僅應積極給予降溫處理, 同時還應采取鎮靜處理, 防止再次發生驚厥;對于驚厥發作中的患兒, 臨床應采取有效措施盡快控制驚厥癥狀, 在最短時間內糾正驚厥, 以免患兒進展至嚴重驚厥狀態, 造成腦損傷[7]。本次研究中, 針對發熱癥狀以及原發病采取抗炎、退熱以及抗病毒治療, 給予甘露醇以及地塞米松靜脈注射治療后, 患兒體溫均恢復正常, 7 d后腦電圖掃查結果無異常, 與李曉紅[8]報道一致, 表明積極對癥治療有助于患兒快速恢復。
綜上所述, 單純性熱性驚厥大多為一過性發作, 與患兒高熱狀態存在密切關聯, 經積極治療后即可快速恢復, 預后大多良好。
參考文獻
[1] 李玉杰, 馬祎楠, 戚豫, 等.單純性熱性驚厥與gabbr1基因和gabbr2基因的相關研究.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4, 29(12):891-894.
[2] 陳曦, 白珺, 丁守梅, 等.苯巴比妥和銀杏葉對單純性熱性驚厥患兒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的不同影響.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1, 26(4):283-285, 288.
[3] 李松, 徐燕珊.小兒復雜性熱性驚厥36例臨床分析.中國醫藥導報, 2010, 7(12):52-53.
[4] 渠秀娟, 李秋玉.小兒單純性熱性驚厥臨床治療探討.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0, 4(7):106.
[5] 霍桂蓮.小兒復雜性熱性驚厥臨床觀察.亞太傳統醫藥, 2013, 9(1):106-107.
[6] 伍紅健, 譚志偉, 伍立明, 等. 小兒熱性驚厥復發的相關因素分析.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4(21):76-77.
[7] 王冬玲.小兒熱性驚厥63例臨床分析.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0, 14(6):941.
[8] 李曉紅. 12例小兒復雜性熱性驚厥的臨床診治體會.中國中醫藥咨訊, 2011, 3(21):122.
[收稿日期:201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