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水峰

【摘要】 目的 對腦梗死實施超早期溶栓的臨床護理效果進行探析。方法 80例腦梗死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0例。均實施超早期溶栓治療,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 觀察組實施綜合護理, 對比與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溶栓成功率分別為95.0%、90.0%, 對照組分別為77.5%、67.5%,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7.5%, 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為72.5%,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腦梗死實施超早期溶栓治療與綜合護理相配合, 可增強患者的臨床療效, 提高腦梗死血管的再通率, 減少致殘率。
【關鍵詞】 腦梗死;超早期溶栓;臨床護理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0.160
腦梗死屬于臨床治療中多發的一種腦血管疾病, 主要是因為腦梗死患者腦部血液循環出現障礙, 造成患者腦組織存在缺氧、缺血等情況, 導致腦組織軟化與壞死, 引起神經功能缺損[1]。實施超早期溶栓治療與護理干預相配合, 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改善患者預后。作者隨機抽選本院治療的80例腦梗死患者, 給予超早期溶栓治療, 分別實施不同護理模式, 現將探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超早期溶栓治療的腦梗死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40例。對照組患者男22例, 女18例, 年齡43~87歲, 平均年齡(59.7±9.1)歲;觀察組男24例, 女16例, 年齡41~85歲, 平均年齡(60.5±8.2)歲。所有患者的知情同意書已通過醫院委員會審核。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護理人員嚴格按照規定要求對患者進行密切觀察, 同時實施心理護理等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給予綜合護理, 具體如下。
1. 2. 1 溶栓治療前護理
1. 2. 1. 1 接診護理 患者入院后, 為患者建立靜脈留置針通路, 嚴格遵照醫囑用藥, 收集患者的血液標本以開展腎功能、凝血四項等檢查。若是患者需要MRI或CT檢查, 需在4~6 min內進行。
1. 2. 1. 2 評估患者病情 護理人員需詳細了解患者的病史, 并對患者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頻率進行詳細詢問, 同時了解患者服用的藥物。
1. 2. 1. 3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需鼓勵支持患者, 同時將超早期溶栓治療的意義、目的、方法、療效等情況詳細介紹給患者及其家屬。
1. 2. 2 溶栓治療中護理 護理人員需密切觀察患者的神志、體溫、肌力以及血壓等變化。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 且保證氧飽和度>95%, 患者在治療2 h內, 每隔15 min需對患者神經功能與血壓進行1次評估, 之后6 h內改為30 min 1次, 24 h后1h 1次。急性期, 患者的血壓需略高于正常水平, 以保證腦部灌注, 避免患者梗死面積的擴大, 若是患者血壓≥210/120 mm Hg(1 mm Hg=0.133 kPa), 需實施降壓治療。發生腦出血的患者, 護理人員應遵醫囑給予甘露醇;心腎功能不全患者則需給予呋塞米進行治療, 護理人員還需對患者的尿量與血壓下降情況進行觀察記錄。
1. 2. 3 溶栓治療后護理 護理人員在患者治療完成后, 需對患者出血狀況進行及時評估, 以確認患者是否存在意識障礙、肢體運動障礙以及語言表達障礙等.在溶栓治療后, 分別于治療后1、3、6、24 h對患者的凝血時間進行復查, 及時發現患者存在的出血先兆, 待患者病情穩定后, 檢查患者的呼吸、呼吸道分泌物、血壓以及抽搐等情況, 若患者存在上述情況, 且患者血壓正常, 需給予高壓氧艙治療, 并由護理人員陪護。
1. 2. 4 康復治療 待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后, 實施康復治療, 例如針灸、物理療法以及言語訓練等。
1. 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與護理滿意度進行統計與分析。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調查問卷, 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 4 療效判定標準 治療后患者體征與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且生活能夠自理為治愈;治療后患者體征與臨床癥狀的改善較為明顯, 患者肌力提高超過2級為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改善, 患肢肌力提高低于1級為有效;治療后患者的體征與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 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溶栓成功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急性腦梗死屬于我國臨床治療中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 具備較高的致殘率, 腦梗死主要與患者的腦血管堵塞導致的腦組織缺氧、缺血引發的功能喪失與壞死有關[2, 3]。因此在臨床治療中多實施溶栓治療, 能夠及時再通患者的堵塞腦血管, 治療缺血性半暗帶[4], 促使患者腦功能的恢復, 改善患者的預后, 減少致殘率。配合專科護理, 可提高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保證溶栓治療的順利進行。護理人員需嚴格遵照醫囑給予溶栓劑, 保證患者靜脈通路的順暢, 在用藥過程中, 醫務人員需對患者病情的變化進行密切觀察, 例如:血氧飽和度、意識狀態、生命體征等, 以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避免患者死亡。
本研究中, 作者在80例實施超早期溶栓治療的腦梗死患者的基礎上開展研究活動, 兩組患者在治療總有效率、溶栓成功率以及護理滿意度等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樊雙義等[5]探究結果保持一致。
綜上所述, 綜合護理干預在使用超早期溶栓治療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 不僅能夠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與溶栓成功率, 恢復患者的腦組織循環,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避免患者的死亡, 而且能夠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具備非常重要的意義, 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易偉, 羅娟.腦梗死超早期靜脈溶栓治療的臨床護理觀察.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 2014, 24(5):2745-2746.
[2] 馬潤洲, 趙軍, 楊建忠, 等.急性腦梗死超早期溶栓72例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6, 6(15):2979-2980.
[3] 鐘劍萍, 歐陽同偉, 劉健, 等.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超早期腦梗死的臨床應用研究.中華神經醫學雜志, 2004, 3(2):121-123.
[4] 國月彩.急性腦梗死超早期溶栓護理進展.護理人員進修雜志, 2001, 16(8):591-593.
[5] 樊雙義, 王天昊, 何寶明, 等.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rt-PA靜脈溶栓治療超早期腦梗死.解放軍醫學雜志, 2009, 34 (4):463-466.
[收稿日期:201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