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蕾
【摘要】 目的 探討評價PDCA模式用于手術室預防感染的效果。方法 280例Ⅰ類清潔切口手術患者, 按照就醫時間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各140例。對照組患者施行常規感染控制管理, 實驗組患者實施PDCA手術室感染控制管理。對兩組患者的手術室感染病原菌檢出率、消毒效果、患者切口感染率等進行比較。結果 對照組手術室感染病原菌檢出率為17.86%, 高于實驗組的6.4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手術室消毒效果及患者切口感染率方面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PDCA模式用于手術室預防感染可以顯著提高手術室的護理質量, 降低患者的切口感染率, 有利于構建安全潔凈、利于患者恢復的良好手術室環境。
【關鍵詞】 PDCA模式;手術室;預防感染;臨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0.207
PDCA循環是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博士提出的科學程序[1], 是一種全面質量管理所遵循的程序, 具體包括計劃、設計、檢查及處理等四個過程, 這四個過程呈螺旋狀循環運轉并逐步提高[2]。手術室感染控制作為醫院感染管理的核心環節, 其地位和作用極其重要。術后感染不僅再次增加患者的痛苦, 還為醫療管理增加了負擔。目前PDCA循環管理模式已經被廣泛應用于醫學感染預防控制[3]。本研究主要探討評價PDCA模式用于手術室預防感染的效果, 現將具體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來本院就醫的280例Ⅰ類清潔切口手術患者, 按照就醫時間先后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 各140例。實驗組男68例, 女72例, 平均年齡(62.5±7.7)歲;手術類型包括心胸外科手術8例,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24例, 骨科手術30例, 神經外科手術28例, 普外科手術50例。對照組男65例, 女75例, 平均年齡(61.2±6.7)歲;手術類型包括心胸外科手術5例,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25例, 骨科手術32例, 神經外科手術27例, 普外科手術5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手術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感染控制管理, 包括加強預防患者切口感染以及做好醫護人員的消毒管理等。實驗組患者采用PDCA手術室感染控制管理, 具體內容如下。
1. 2. 1 計劃 ①手術室預防感染管理學習計劃:醫院相關部門統一組織醫務人員開展預防感染管理學習活動, 定期學習《醫院潔凈手術部建筑技術規范》、《醫院感染管理規范》中與手術室感染預防控制相關的規定, 重點加強學習手術室環境衛生、消毒隔離及手術廢棄物管理等內容。 ②感染預防控制計劃:每月對手術室的消毒隔離質量進行抽查, 并及時進行反饋和總結, 分析可能引起手術室感染的因素并對計劃進行相應調整。
1. 2. 2 設計 ①組織管理:設立監控小組, 小組成員主要由護士長、感染監測人員及手術室消毒隔離質量控制管理人員組成。制定合理可行的規章制度, 對手術室感染控制進行觀察和檢測。②手術期間管理:合理規劃手術室布局, 根據不同手術的要求設立一般、無菌、感染等級別的手術間。③手術房間管理:保證手術室對流層關閉狀態, 物品放置于固定位置, 手術結束后保證歸位。調控手術室適宜的溫度、濕度, 并在手術期間進行消毒管理, 做好預防感染的工作。④手術室操作臺管理: 保證手術操作臺與無菌臺距離為10 cm以上, 高度在操作者肚臍以下, 保證無菌臺的包布下垂≥30 cm, 手術器械嚴格無菌, 避免受到污染。 ⑤手術人員管理:注意患者的頭發不可外露, 口罩要遮住口鼻, 衣服不可外露。醫務人員也應注意衛生, 勤洗手、勤剪指甲, 不可涂抹指甲油, 手的細菌數不得≥5CFU/cm2。⑥無菌技術管理:無菌技術應該貫穿于每一個步驟, 參與手術的全部人員均應具備無菌操作意識, 保證手術器械嚴格無菌。對患者手術切口進行消毒處理時按照由內向外, 傷口由外部向內部進行消毒處理。
1. 2. 3 檢查 ①科室檢查:由感染質控小組對手術室護理人員進行全面、重點環節定期檢查。護理人員填寫消毒隔離監管要點評分, 滿分為100分, ≥95分為合格。②上級檢查:每季度由醫院感染科及護理部對手術室進行操作、無菌技術、滅菌處理檢查。③理論考核:對護士進行醫院感染業務學習以及工作制度的檢查。激勵護士自主學習, 不斷提升業務水平。
1. 2. 4 處理 對感染控制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客觀分析, 制定解決辦法。未能成功解決的問題要在下一步PDCA循環中進行解決。
1. 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進行病原菌檢測;對手術室醫護人員的手、手術室空氣、手術器械表面、手術室環境消毒滅菌效果、患者切口感染率進行觀察比較。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病原菌檢出率比較 實驗組病原菌檢出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感染消毒效果比較 實驗組在醫務人員手部、手術室空氣及物體等方面的消毒合格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切口感染率比較 實驗組患者發生切口感染幾率為0.71%(1/14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14%(3/14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手術室預防感染控制中實施PDCA循環管理模式, 可以顯著降低手術室病原菌檢出率, 提高手術室消毒效果并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率。PDCA手術室感染預防管理能夠取得良好效果, 其關鍵因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4]:①增強護理人員感染預防意識:運用質量管理方法落實手術室護士控制感染的工作, 做好手術室消毒工作的同時, 要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干預。②提高醫護人員自我防護意識:在處理醫療糾紛的同時要提供有效的護理行為, 醫護人員要嚴格落實各項工作計劃及管理制度, 真實有效地記錄感染監測。③提高手術時感染控制管理水平:在PDCA原則下開展感染控制工作, 增加手術感染預防控制保障。
本研究將PDCA循環管理模式應用于手術室感染預防控制, 可以做到使感染預防有科學依據, 可以有效防止交叉感染, 強化風險管理意識, 提高護理質量, 使手術環境更加安全[5]。
綜上所述, PDCA模式用于手術室預防感染可以顯著改善手術室的護理質量, 降低患者的切口感染率, 有利于構建安全潔凈、利于患者恢復的良好手術室環境。
參考文獻
[1] 張其枝, 曲巖紅. PDCA法在消毒供應中心感染管理中的應用.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3, 23(3):631-632.
[2] 蔡珺.運用PDCA模式管理手術室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2, 22(5):1003-1005.
[3] 王海沙.基于PDCA循環的門診手術室感染管理.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2, 22(15):3295.
[4] 郭光澤, 喬曉春.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危險因素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3, 23(16):3891-3893.
[5] 劉晉, 魯迪. PDCA在手術室感染控制管理中的應用.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3, 23(16):3888-3889.
[收稿日期:201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