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君武
有不少孩子在上小學的時候,學習興趣濃厚,成績也很優秀。進入初中或者高中后,隨著環境的變化、課業負擔的加重,他們對學習不太適應,這時他們的成績下降,厭學心理也隨之產生。面對這一現狀,許多家長束手無策。筆者根據以往的教育經驗,淺談一點自己的見解。
要改變孩子的厭學情緒,首先要弄清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讓孩子快樂學習。
孩子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主要有:
學習方法不當,導致基礎知識差,學習跟不上。孩子在上課時聽得一知半解,課后對老師布置的作業無從下手,長期如此,他們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因而產生厭學情緒。
父母陪讀,使孩子缺乏學習自覺性。這會使孩子難以獨立地解決遇到的新問題,體驗不到獨立解決問題后成功的快樂。
學習的目的定向有偏差,將學習知識的目的定在將來而不是今天。比如家長常對孩子說:“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找不到工作。”這樣,孩子就體驗不到獲取知識的快樂,而只注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對知識不感興趣,自然將學習看作是苦差事。
學業負擔重。“題海戰術”的暢行,加上參加了不少補習班,學生每天都沉浸在無休止的學習中,而沒有適當的時間放松,使得很多同學產生逆反心理和厭倦心理。
面對孩子的厭學,家長們該如何正確引導呢?
教孩子學習方法。在輔導孩子時,不要代替孩子學習,否則會養成孩子遇事退縮的習慣,形成依賴心理。要教給孩子獲得知識的方法,如教孩子如何去查工具書,如何獲得自己想要的資料。
嚴格要求,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當厭學的情緒一開始出現,千萬不能讓孩子自暴自棄,任由孩子放棄在學習上的種種努力。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引導孩子端正學習態度,激發起孩子內心深處發奮進取的欲望。
幫助孩子制訂適當的學習目標。讓孩子制訂一個適當的學習目標,剛開始目標不要過高,過高的目標容易使孩子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當然,目標太低則起不到應有的激勵作用。所以,確立學習目標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定。
培養興趣,樹立信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家長要盡量給孩子創造條件,讓孩子參加各種感興趣的學習活動,并從中獲得學習的成功感和趣味感。
總之,當孩子出現厭學情緒的時候,父母不要著急,更不要逼迫,只要正確教導孩子,讓孩子變得喜學、樂學,那么孩子自然會消除厭學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