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從微觀的視角認識物質及其變化”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王晨敏
(江蘇省如皋市外國語學校 江蘇如皋 226500)
?
精用對比、至繁歸簡的中考復習教學設計
——以“從微觀的視角認識物質及其變化”為例
王晨敏
(江蘇省如皋市外國語學校江蘇如皋226500)
摘要:以初三化學復習課“從微觀的視角認識物質及其變化”為例,基于教材內容,精用對比思想,至繁歸簡,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中考復習;對比思想;至繁歸簡
化學是一門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初中化學教學要求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微粒觀,即從微觀的視角描述物質的組成和構成,對物質進行分類,解釋物質性質和變化。新授課教學中,學生基于初中物理的學習,他們對分子、原子、元素的概念并不陌生,但蘇科版八(下)物理教材給出的分子模型與人教版九(上)化學教材給出的分子模型略有不同,部分學生產生了認識誤區,不能建立分子是由原子構成這個概念。就如我們最熟悉的水,不少同學最初認為冰和水不是同種物質,然后認為水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學了水的組成又認為水是由氫分子和氧分子構成的;學習中和反應又理解為水是由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構成;認不清分散在溶液中的粒子是分子還是離子。
其實,整個初中化學關于“粒子觀”內涵的認識是從物質的構成和水溶液兩個認識體系完成的。教材所擬定的學生認知發展線呈現自然、邏輯關系清晰,主要從宏觀—微觀—符號三個層次來構建,構建方式采用了大量的圖片、實驗、問題、活動等,讓學生觀察、想象、類比,降低學習難度,循序漸進,步步深入。而教者常常重視了概念的孤立建構,忽視概念的功能價值,沒有幫助學生建立對物質和微粒關系的認識,以及化學反應和物質性質的認識。
在初中化學復習教學中,精用對比思想將眾多的概念至繁歸簡是使學生實現高效復習的途徑之一。因為對比法是對事物各個方面進行對照,從而揭示其共同點和差異點,弄清它們的區別和聯系的一種邏輯思維方法,也是化學研究中認識物質的一種基本方法,還是自然科學論中的主要成員。至繁歸簡,是達芬奇的格言,也是喬布斯設計哲學的核心。簡單,能夠與人記憶里更多的素材產生聯想,容易被接受;也常常因為簡單,人們能夠輕而易舉地讓瞬間記憶變成長久記憶。
如何創設情境探查學生微觀認識本身的認識偏差,有效地落實化學基本觀念?筆者近兩年嘗試了以教材內容為起點,精用對比思想,至繁歸簡,努力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出發點和著力點。
環節1從微觀視角認識物質及其類別
人教版初中化學教材從封面到不同章節呈現出不同物質的微觀模擬圖,例如:


圖6 HCl和NaOH在水中解離出離子
復習中,同時展示6幅圖,同學們看似熟悉又有一絲陌生,基本都知道圖4代表的是金剛石和石墨,而對上冊課本的封面表現出驚訝的神情。從這些個例能說出構成物質的粒子可以是分子或原子或離子。其實,懂這點還遠遠不夠。在此,教師引導學生用對比的眼光尋找一幅圖自身的對比點和圖與圖之間的對比點。經小組討論交流,獲得了很多信息。
生1:圖1說明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構成,冰和水是同種物質。
生2:圖4金剛石和石墨雖然都是由碳原子構成,但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它們是不同的物質。
生3:不同的分子構成不同的物質,同種原子構成的分子形成單質,不同原子構成的分子形成化合物。
生4:鈉、汞這些金屬由原子構成;非金屬也有的由原子構成,如:金剛石和石墨。
生5:圖5氯化鈉是由鈉離子和氯離子構成,不能說成氯化鈉分子。
同學們熱情高漲,出現思維大爆發,在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部分同學對圖5和圖6提出質疑:
生1:圖5表示的是鈉與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鈉,氯氣由氯分子(Cl2)構成,圖中是不是應該出現一個氯分子與兩個鈉原子?
生2:圖6上面看似由分子構成,溶于水出現了離子,為什么?
師:同學們真的是非常棒!發現了物質溶于水前后粒子的變化。氯化氫氣體由氯化氫分子構成,溶于水,在水分子作用解離出自由移動的氫離子和氯離子,而氫氧化鈉本身就是由離子構成,固體狀態下離子不自由,溶于水,在水分子作用解離出自由移動的鈉離子和氫氧根離子,而且氫氧根離子是帶電的原子團,看成一個整體。可溶性的酸堿鹽在水溶液中都會有自由移動的陰陽離子。
結合以上學生自主形成的規律,再讓學生在組內舉一反三,互相糾錯。當然,復習課的目的不是單純地儲備知識,而在于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化學思維能力的過程。為了進一步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物質的類別,設計如下問題:
“○”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根據下列示意圖思考:

(1)上圖中A屬于混合物的理由是什么?還有哪個圖也表示混合物?
(2)上圖C所示物質屬于單質的理由是什么?圖B表示哪類物質?
(3)上圖中還有哪個圖中也含有和B同一類的物質?哪個圖中可能含有氧化物?
(4)能用圖C所示的物質有哪些?寫出它們的化學式。
以上訓練基于對比中認識模型,認識物質的分類,從宏觀—微觀—符號三個層次彰顯概念的認識功能,促進學生微觀認識的發展。
環節2從微觀視角認識物質的性質
物質的組成和結構決定物質的性質,教師為學生搭建合適的對比點,讓學生從微觀的角度思考物質性質的異同點,如下圖:

問題:(1)由圖1中兩種原子分別構成的單質,化學性質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由圖2可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組成元素相同,但性質為什么不同?
(3)圖3中的兩種物質的溶液都能使酚酞變紅,都能和鹽酸發生反應,原因是溶液中都含有哪種粒子?
(4)圖4中的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構成的,它們的物理性質差異卻很大,原因是什么?
對于以上問題的交流與討論,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認清什么結構決定什么性質,學會了再舉例。但是部分學生還會爆發出一些新的問題,如:
生1:金剛石和石墨物理性質有較大的差異,但化學性質為什么相似?
生2:氫原子和鈉原子最外層電子數都為1,化學性質相似嗎?而氦原子和氖原子最外層電子數不同,化學性質好像還相似?
生3:碳酸鈉溶液為什么會像氫氧化鈉溶液一樣顯堿性?
此環節,讓學生先練習,再激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背景進行合理的轉化,以“變”促“辯”,在各種形式的對比中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和發散性,有助于化學知識的靈活遷移。
環節3從微觀視角認識物質的變化
從微觀視角認識宏觀物質的變化,有利于認清變化的本質。初中階段,有關水的變化是我們研究的典型代表。如圖1和圖2(圖1中“●”表示氧原子,“○”表示氫原子)。

圍繞與水相關的三個變化,要求學生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對比分析變化1和變化2、變化2和變化3,說明變化前后哪些粒子發生改變,哪些粒子沒有發生改變?解釋化學變化的實質是什么?寫出化學方程式。
學生經過獨立思考、組內交流。獲得信息如下:
生1:變化1是化學變化,變化2是物理變化;物理變化中分子種類不變,分子之間的間隔發生變化,變化1中氫分子和氧分子改變,分子分解為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分子,即水分子。
生2:變化2前后原子種類、個數沒有改變;分子的數目發生改變。
生3:變化3是兩種物質在溶液中離子交換,H+和OH-結合成難解離的粒子水分子。
由此,學生感到區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相對容易,分析化學變化的實質稍有難度。教師適時提升歸納,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常常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組合。而酸堿鹽溶液中發生的復分解反應,常常是離子交換產生一些難解離的物質,如:沉淀、氣體或水。為了進一步鞏固化學變化不同的實質,進行如下即時訓練。
下面三幅示意圖分別表示生成氯化鈉的不同化學反應。請根據圖示回答相關問題:

(1)圖1是金屬鈉與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鈉的微觀示意圖。簡述氯化鈉的形成過程。
(2)圖2描述了NaOH溶液與鹽酸反應的微觀實質,圖中A、B、C分別表示哪三種粒子?你能再舉出一個類似的反應嗎?
(3)圖3表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
其實,微觀過程不僅體現“質”的變化,也同時體現“量”的變化,教材中呈現的下圖隱含了“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也可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理解到這種程度也是中考的重要考點。

圖12
綜合以上三個環節,要求學生獨立思考一道題:如下圖是某化學反應的微觀過程示意圖(“●”表示氧原子,“○”表示氫原子)

(1)從宏觀的角度看,物質C屬于_________(填“混合物”或“純凈物”)。
(2)從微觀的角度看,物質A是由______(填“分子”、“原子”、“離子”)構成的。
(3)參加反應的A和B的微粒個數比為_____;質量比為_____________。
(4)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基本反應類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果反饋,大多數同學能在較短的時間獨立完成,說出正確的思路和方法,表現得非常開心。
靜心反思,本節課課堂效果非常好,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而一片寂靜、陷入沉思;時而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想法,大膽地質疑,可取之處在于起點低,基于教材內容,學生在運用所學知識闡述自己觀點的同時,不僅進行了復習、鞏固,還在對比思考中,至繁歸簡,形成規律,掌握方法。其次,復習的過程是暴露問題的過程,設計的系列問題激發學生尋找答案,適時的腳手架,讓學生倍感輕松,跳起來就夠到勝利的果實,學生很快就能構建自身的化學知識網絡。復習中,學生由于不斷努力、不斷進步,顯得信心百倍,躊躇滿志,學習興趣隨之提高,學習效果顯而易見。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化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化學(九年級上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張曉玲.借力教材推動課改——以《物質構成的奧秘》為例[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5,3:41-44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4.015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04-0039-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