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要求,“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2015年9月2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做出部署:加快雨水蓄排順暢合理利用的海綿城市建設,有效推進新型城鎮化。
近年來,中國城市“逢雨看海”屢屢發生,打造“海綿城市”迫在眉睫。2014年12月,國家住建部、財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聯合啟動了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申報工作。玉溪市立即開展申報,由玉溪市規劃局牽頭,會同玉溪市住建局、玉溪市水利局、玉溪市財政局、玉溪市發改委、玉溪市環保局等多家市直部門與紅塔區政府,聯合編寫申報材料,最終在省級層面競爭性答辯中以第一名勝出。
2015年初,全國130多個城市參與競爭,最后經過篩選有34個進入初步名單。3月4日,全國22個城市參與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競爭性評審答辯,最后有16個獲得海綿城市的資格。而玉溪市最終以國家層面競爭性答辯獲得全國第17名的成績與“海綿城市”失之交臂。
今年,玉溪市不但沒有停下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而是因地制宜、再接再厲、精益求精,以更加務實的作風、清晰的思路、豐碩的成果繼續申報“海綿城市”,迎接這場充滿機遇和挑戰的“大考”。
意識早 起步早 行動早
使命擔當:爭當生態文明排頭兵
玉溪市位居云南省滇中城市經濟圈,地處昆曼大通道發展的核心功能區,是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域中心城市,域內包含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中的撫仙湖、杞麓湖、星云湖三個湖泊,自然生態基礎良好。隨著滇中經濟圈的崛起,作為滇中“雙核”之一的玉溪市城市地位將進一步凸顯,同時也將率先擔當起我省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使命。
近年來,玉溪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排水防澇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城市徑流面源污染日益嚴重等突出問題,亟需通過建設海綿城市加以解決,并為西部高原山地同類中小城市建設發展提供借鑒。
“每當夜幕降臨,在五彩燈光的映照下,市區北部森林公園大瀑布宛如一道繽紛的彩虹,橫貫兩山之間,彰顯出生態玉溪的迷人魅力。”這僅僅是玉溪自2005年開始在城市規劃建設中,提出生態立市戰略,并“以低沖擊開發”理念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完善濕地工程的一個縮影。目前,在玉溪大河、城市東部山地公園等區域,開始海綿理念的嘗試,建設生態宜居幸福玉溪。
“建設海綿城市,是云南更好實現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保護好綠水青山的強力支撐。建設海綿城市,是玉溪市保護國家戰略水資源、全面提升城市水生態環境質量的迫切需要。建設海綿城市,玉溪市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城市建設基礎和發展優勢。建設海綿城市,是玉溪市打造高原湖泊地區‘山·城·湖海綿城市規劃樣板,引領西部山地中小城市發展示范的堅定目標。建設海綿城市,是玉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基層社區群體積極響應,齊心協力建設美麗家園的強烈愿望。”在城市發展提“氣質”的道路上,玉溪市委市政府一直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放在同等位置,著力實施藍天工程、碧水工程和綠地工程。
2003年以來,玉溪市就確立了“生態立市”戰略,在城市規劃中順應自然,將山、水、林、田、湖有機融合,堅持“低沖擊開發”的理念,以節能減排為主線,開展城鄉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不斷優化組團功能結構,全力打造“山水湖城,宜居玉溪”。
近年來,玉溪更是牢牢把握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基本原則,全面推進空氣、水源、土壤、森林等生態建設,城市環境不斷改善和優化。當前,玉溪市已榮獲“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節水型社會試點城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中國十佳休閑宜居生態城市”等一系列稱號。這些成績一方面標志著玉溪市為海綿城市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另一方面也充分體現了玉溪市結合自身實際,繼續創新體制機制,探索有效推進適合本地區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實踐“海綿城市”建設的決心和信心。
規劃快 建設快 見效快
生態立市:實踐城市管理新概念
“海綿城市”,其實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也就是說,城市可以像海綿一樣,遇到有降雨時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徑流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干旱缺水時又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對于市民的直觀感受來講,就是遇上小雨天,不會擔心地面有積水,弄臟鞋子和衣服。做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同時有效節約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陽春三月,在郁郁蔥蔥的樹木的掩映下,以聶耳音樂廣場為中心的獨立匯水區,通過海綿提升工程實施,使其當之無愧成為當地人和游客紛至沓來休閑觀光的首選地。
東近面山32公里的自行車綠道;中心城區雨污分流體系大力推進,目前建成雨水管網126公里,污水管網118公里,雨水箱涵23公里;玉溪師院、山水佳園等地方的景觀蓄水池……這一切,均得益于玉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突出問題導向,先后成立了由玉溪市委書記羅應光、市長饒南湖親自掛帥的“玉溪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專項工作指揮部”,建立了“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協調聯動機制”,以及出臺《玉溪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海綿城市規劃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玉溪市海綿城市建設資金管理辦法(試行)草案》相關配套政策。值得一提的是,玉溪市規劃局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和目標要求系統地納入到城市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各相關專項規劃中,并將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作為其中的剛性約束指標,建立區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目前,玉溪市已編制完成《玉溪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0)》、《玉溪生態城市規劃(2009-2030)》、《玉溪市中心城區水資源及河湖水系專項規劃(2013-2030)》、《玉溪市區綠色慢行網絡規劃》等相關規劃。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指導思想和相關技術要求,結合城市規劃情況,已完成多項海綿城市相關的配套政策、辦法和制度,包括規劃建設管控、河湖水系保護與管理、投融資與資金管理、雨水及再生水利用、防洪防澇應急管理機制、績效考核與監督等方面。
“基于‘水資源視角、基于‘水生態視角、基于‘水安全視角,建設海綿城市是玉溪生態立市的必然選擇。未來,通過整體推進建設海綿城市,玉溪可代表高原山地區域土壤,氣候條件形成示范效應。”玉溪市規劃局局長董金柱接受采訪時表示,事實證明,玉溪市必須通過建設海綿城市,重新調整城市排澇抗旱的思路,遵循“滲、滯、蓄、凈、用、排”六字方針,把雨水的滲透、滯留、集蓄、凈化、循環利用和排水密切結合,通過有效的地表滲透,依靠“自然積存”達到削峰調蓄,控制徑流量的目的,利用自然凈化來減少污染,真正實現水質改善和水的有效循環利用,為玉溪市實施生態立市戰略,申報聯合國人居環境獎、實現“六城同創”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措施好 配套好 效果好
綠色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海綿城市建設不僅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實踐,更是城市規劃、建設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寶貴契機。
據介紹,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可以有效解決試點區內的水資源緊缺、雨水徑流面源污染、洪澇多發易發等突出問題。玉溪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實施后可加大對城市徑流雨水源頭減排的剛性約束,優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統,充分發揮城市綠地、道路、水系等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使城市開發建設后的水文特征接近開發前。
同時有效緩解城市內澇,中心城區每年將減少洪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6500萬元以上;提高雨水利用節約水資源,試點區內每年至少可收集約1133萬立方米雨水,可節省用水成本5300萬元;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年固體懸浮物(SS)總量去除率可達60%,城市面源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城市生態環境得以改善,地下水位逐步得到恢復,土地升值30%以上,屆時試點區范圍內20萬人將直接受益,試點區范圍外的10萬人口間接受益。
“海綿玉溪”還希望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打造“海綿城市規劃”樣板。玉溪市將通過申報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努力建成高原湖泊地區“山·城·湖”海綿城市規劃建設樣板示范區,積極探索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研究、多規合一、控規動態維護一張圖等城市規劃新理念,引領和帶動一批西部高原山地中小城市開啟海綿城市建設模式,在生態敏感地區形成一種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
據介紹,目前,玉溪市已經出臺相關規定將海綿城市措施的管理要求落實到具體項目中,研究制定海綿建設項目推進PPP模式的實施意見,并在玉溪一小門口建設透水材料停車場,紅塔大道改造中采用地下綜合管廊,均采取PPP合作模式。
在推進過程中,玉溪市創新實踐,結合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舊城改造探索海綿城市建設。結合城市公園、濕地、水體等開放空間,綜合考慮豎向、景觀等要求規劃布局雨水調蓄設施。同時,逐步落實綠色行動計劃,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施森林玉溪、藍天玉溪、碧水玉溪、園林玉溪、綠色產業、綠色文化6大工程,最大限度增綠添綠,最嚴舉措低碳發展,最硬措施保護生態,爭創中國人居環境獎,爭當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創建美麗幸福玉溪。
為推動海綿城市建設申報工作,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目前玉溪市已啟動市、區、社區三級宣傳工作機制,讓海綿城市“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農村、進家庭”,形成全民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的共建共享新格局,讓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家喻戶曉。
(本文作者 云南日報社 余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