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外“毒地”,觸目驚心。
常州作為較發達地區和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和環保“雙優”區域,依然出現了這樣危害公眾利益的環境事件,不得不讓人深思:相關各方到底做錯了什么?實際上,這次毗鄰常外的污染地塊的修復工程,本來是要作為向全省甚至全國推行的范例的。“榜樣”出了問題,如不能徹底反思,影響幾何無需多言。
同時,常州所處的長三角地帶,是長江經濟帶中的重要一極。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年初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創新驅動帶、協調發展帶。
他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治國必須依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都有了,“土十條”乃至《土壤污染防治法》也該來了。和環評相關的法律法規,也需及時修訂,讓它真正成為民族永續發展的把關者。
污染再毒,有心作為,亦可解之。 (黃 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