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常外”事件引起全國性的關注,很正常,說起孩子被損害的健康,每個人都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生怕自己的孩子也遭此噩運。
十三五以來,中央多次強調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綠色發展理念,已經被放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的重要位置。污染治理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不過,與下一代的健康成本相比,哪一個更高呢?
讓我們一起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綠色發展理念。
經濟要環保。任何經濟行為都必須以保護環境和生態健康為基本前提,它要求任何經濟活動不僅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且要有利于環境的保護和生態的健康。
環保要經濟。即從環境保護的活動中獲取經濟效益,將維系生態健康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從綠掘金”。要求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作為基本方針,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
是指通過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保護自然環境和地球生物,改善人類社會環境的生存狀態,保持和發展生態平衡,協調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以保證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習近平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是指政治生態清明,從政環境優良。習近平指出:“自然生態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態也要山清水秀。嚴懲腐敗分子是保持政治生態山清水秀的必然要求。黨內如果有腐敗分子藏身之地,政治生態必然會受到污染。”
綠色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與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生命意識等綠色理念相關的,以綠色行為為表象的,體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共進共榮共發展的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等文化現象的總和。綠色文化是綠色發展的靈魂。
綠色是大自然的特征顏色,是生機活力和生命健康的體現,是穩定安寧和平的心理象征,是社會文明的現代標志。綠色蘊涵著經濟與生態的良性循環,意味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寄予著人類未來的美好愿景。
長江經濟帶建設,生態環境放首位
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25日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
會議指出,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定位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貫徹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決策部署,在改革創新和發展新動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過剩產能上做“減法”,走出一條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道路。
橫貫中國東中西三大區域,覆蓋11個省市,地域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的長江經濟帶,人口和經濟總量超過全國40%,而高層正在試圖在政策上“發力”促進該地區的發展。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構建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創新驅動帶、協調發展帶。
此前的1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也明確表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