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波
國家工商總局致歉,已采取整改措施,今后辦理商標注冊最快將“立等可取”。工商總局致歉和整改的,是前一陣子的“沒紙事件”。這是一件聽起來不可思議的事情。媒體報道,國家工商總局負責審查、發放商標注冊證的商標局,從去年8月21日開始,沒有發出一張商標注冊證,因為“印注冊證的紙沒了”。
這種事情誰能想象?這不是一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竟能被紙張卡死。工商總局解釋,這是由于采購環節繁瑣、部門銜接不暢。我們知道,環節繁瑣、銜接不暢,導致辦事效率低下,這是一個痼疾。對此,上至國家領導,下至基層民眾,人們無不深惡痛絕。包括被紙卡殼的國家工商總局,說起來也該是對此深惡痛絕,現在甚至還可以說“已經感同身受”了。不過,我們還是要問一句,在這幾個季度的時間里,工商總局是否為商標印紙缺乏而頭疼焦慮,又為解決這個問題做了些什么呢?
現在,工商總局表示,出現斷檔后沒有及時進行信息披露,暴露出工作責任心不強,將吸取教訓,進一步加強工作的預見性和計劃性。我們要問的是,紙張斷檔原本應當出現嗎?出現后的不足只是沒有及時披露信息嗎?現在所說的“進一步加強”工作預見性和計劃性,是說以前的工作預見性和計劃性還挺不錯嗎?
行政體制改變,多年來進行了多輪,減政放權,提高效率,建設法治政府、陽光政府、服務型政府,在不斷推進。前年開始,國務院總理多次在常務會議上通過典型事例,力促精減審批事項,提高行政效能,一個個低效率、零效率甚至產生負效益的審批笑話,通過媒體報道廣為人傳。去年以來,國務院著力突破“辦證難”,老百姓辦證過程中諸多艱辛,通過一個個帶淚的笑話而體現。國務院又數次派出督查組,對政策落實不力、辦事作風不良的行為進行督查。
工商總局被紙張卡住的事例,讓人們看到問題的嚴重性。工商總局表示,從3月25日商標注冊證防偽用紙首批到貨至4月17日17點,已打印632410件,發放231624件,保證5月底前將前期積壓的商標注冊證全部發放給注冊人。媒體從2014年我國商標申請量是228.5萬件計算,工商總局因缺紙積壓的商標申請至少有100多萬件。
問題的嚴重性不止于商標申請的積壓,商標缺紙這個細小的窗口,還讓人看到了政府機關的工作作風、工作態度。中央政府各部門、各直屬單位,應當以上率下。過去有人說“政令不出中南海”,更早些年人們說“上頭急,下頭望,中間一根頂門杠”。工商總局被紙卡住,讓人看到轉變職能、改進作風,不只是“中間頂門杠”的事情,不只是基層不作為亂作為的事情,工作作風問題是從上至下仍然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群眾路線教育實踐、三嚴三實教育得到開展,縣處級以上機關和領導干部都已經參加完成。工商總局及商標局當然也是進行了這兩項教育的。但商標仍然幾個季度缺紙停發,又說明了什么呢?現在,工商總局表示此事已經整改。去年三嚴三實教育中,這個問題是否被發現、被提出,是否有早加整改的機會?“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道理固然如此,但那些能夠及時發現及時整改的問題,那些能夠及早改變的作風不良的表現,是不能用“永遠在路上”去原諒的。
現在,各級各地都在規范辦事程序,嚴格管理制度,一些地方一些部門出現了新的情況,那就是既不違反制度,也不積極辦事,好像制度嚴了,事情就辦不好了。這是人為制造的對立,制度必須遵守,服務必須便捷,兩者并無矛盾,而且這正是世界先進行政管理的通例。
工商總局被紙卡住這件事情,不會被輕易遺忘,或許會成為一個經典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