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燦 農紹志 李秀木


[摘要]目的 探討鼻內鏡與傳統扁桃體聯合腺樣體切除治療小兒鼾癥臨床療效的差異。方法 選取2014年2月-2015年10月行手術治療的85例鼾癥患兒為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方式分為A組(扁桃體摘除聯合鼻內鏡下腺樣體切除)與B組(扁桃體摘除聯合腺樣體刮除傳統手術),比較兩組患兒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及治療效果。結果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A組患兒術中出血量少于B組,住院時間短于B組。兩組治療效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A組治療效果優于B組。結論 扁桃體摘除聯合鼻內鏡下腺樣體切除術治療小兒鼾癥較傳統腺樣體刮除術可減小創傷,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術后康復時間,其療效更顯著。
[關鍵詞]小兒鼾癥;鼻內鏡;腺樣體;扁桃體
鼾癥為小兒常見疾病之一,表現為睡覺打鼾、暫停呼吸或低通氣,對患兒健康成長、生活和學習造成嚴重影響。研究指出,小兒鼾癥多與扁桃體和腺樣體肥大引起呼吸道梗阻有關,臨床中切除肥大扁桃體和腺樣體為治療小兒鼾癥的關鍵。傳統手術對患兒造成較大創傷,不利于術后恢復,影響手術療效。隨著內鏡技術發展,鼻內鏡在耳鼻喉檢查、治療中應用越來越廣泛。為探究鼻內鏡與傳統扁桃體摘除聯合腺樣體切除在小兒鼾癥中治療效果的差異.筆者進行本次研究,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5年10月我院行手術治療的85例鼾癥患兒為研究對象,根據患兒手術方式分為A組(扁桃體摘除聯合鼻內鏡下腺樣體切除,52例)與B組(扁桃體摘除聯合腺樣體刮除傳統手術,33例)。A組中男37例,女15例;年齡6-13歲,平均(8.2±1.5)歲;病程6個月-4年,平均(2.8±0.4)年。B組中男23例,女10例;年齡6-13歲,平均(8.1+1.6)歲;病程6個月-5年,平均(2.9±0.7)年。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兒家屬均在醫師告知下了解疾病及手術相關知識,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進行手術治療和本次研究。
1.2入組標準 (1)患兒有典型臨床表現、體征,人院后行喉鏡、睡眠監測等相關輔助檢查,診斷均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標準,明確診斷為小兒鼾癥。(2)所有患兒均有手術治療指征,無手術絕對禁忌證。(3)排除合并有先天性心臟病、肝腎功能不全患兒。
1.3治療方法 A組患兒采用扁桃體摘除術聯合鼻內鏡下腺樣體切除術治療,全身麻醉后取仰臥位,并將肩部墊高,頭部保持后仰姿勢進行手術。使用腎上腺素與利多卡因按1:5000比例混合,用無菌棉布蘸取塞入鼻腔內以起到表面麻醉和收縮鼻腔黏膜止血作用。用上開口器將患兒口腔撐開,將咽部、扁桃體充分暴露,通過切開、分離、擠壓切除方式將扁桃體徹底切除,并充分止血。隨后在鼻內鏡下行腺樣體切除術,將事先塞人的鼻腔棉布條取出,經鼻放人鼻內鏡,觀察到咽喉部后,調節適宜位置和角度,將患兒咽喉部清晰暴露于監視器上。在鼻內鏡引導下將吸引器頭緩慢伸入患兒鼻腔內,將鼻腔內分泌物全部清除,仔細觀察患兒腺樣體和咽鼓管解剖結構,選擇適宜刮匙,經患兒口腔進人到鼻咽手術部位,盡可能將腺樣體一次性完整刮除,如一次未刮除完全,則應充分止血后再選擇小號刮匙對殘留腺樣體進行刮除或選用鼻竇咬切鉗咬除,對出血部位采用紗布壓迫止血。對照組采用扁桃體切除聯合傳統腺樣體刮除術,扁桃體摘除后采用腺樣體刮匙抵住患兒咽部,調整刮匙位于患兒鼻咽中線位置,慢慢向下施加壓力對腺樣體刮除,對出血部位同樣采用紗布進行壓迫止血。兩組患兒術后常規使用抗生素抗感染,積極預防切口感染。
1.4觀察指標 (1)統計并比較兩組患兒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2)療效評定:顯效:小兒打鼾、呼吸暫停、張口呼吸等癥狀完全消失,復查腺樣體無殘留或部分殘留;有效:小兒打鼾、呼吸暫停、張口呼吸等癥狀較前均有好轉,復查腺樣體部分殘留;無效:小兒打鼾、呼吸暫停、張口呼吸等癥狀較前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均數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等級分組資料的比較采用成組設計兩樣本比較的秩和檢驗(Wilcoxon兩樣本比較法),檢驗水準:a=0.05,雙側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兒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A組患兒術中出血量少于B組,住院時問短于B組。見表1。
2.2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A組治療效果優于B組。見表2。
3.討論
小兒鼾癥為扁桃體及腺樣體肥大引起氣道狹窄,睡眠時可導致患兒血液中氧含量不足,長此以往影響患兒身體、神經、智力發育,并影響白天活動及正常生理活動。研究表明,摘除扁桃體和腺樣體后鼾癥可明顯改善,同時認為腺樣體肥大程度可直接反應氣道梗阻程度。另有研究指出.變應性鼻炎同樣可導致腺樣體肥大,進而引起阻塞性呼吸暫停綜合征。小兒鼾癥和成年人鼾癥發病因素不盡相同,小兒主要為扁桃體和腺樣體肥大引起.而成人可能混合更多因素,因此臨床中治療方法不盡相同。
臨床中通過手術切除肥大扁桃體和腺樣體為治療小兒鼾癥的關鍵,扁桃體摘除術為臨床中最常見手術方式之一,其手術技術成熟。隨著鼻內鏡技術的發展,其在鼻咽喉檢查及治療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具有視野清楚、創傷小等優點。研究指出,鼻內鏡引導下腺樣體切除較傳統手術具有更為清晰手術視野,能提高手術精準性,提高手術療效。本研究發現,A組患兒術中出血量少于B組,住院時間短于B組,且治療效果優于B組。提示鼻內鏡手術在一定程度上使手術變得簡單,同時可減小對患兒造成手術創傷,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我們認為,手術療效與扁桃體、腺樣體切除程度及術后并發癥、康復有密切相關性,鼻內鏡下腺樣體切除一次性切除成功率高,其療效更好。
綜上所述,扁桃體摘除術聯合鼻內鏡下腺樣體切除術治療小兒鼾癥較傳統腺樣體刮除術可有效減小對患兒造成創傷,從而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提高治療效果。
黃燦 農紹志 李秀木


[摘要]目的 探討鼻內鏡與傳統扁桃體聯合腺樣體切除治療小兒鼾癥臨床療效的差異。方法 選取2014年2月-2015年10月行手術治療的85例鼾癥患兒為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方式分為A組(扁桃體摘除聯合鼻內鏡下腺樣體切除)與B組(扁桃體摘除聯合腺樣體刮除傳統手術),比較兩組患兒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及治療效果。結果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A組患兒術中出血量少于B組,住院時間短于B組。兩組治療效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A組治療效果優于B組。結論 扁桃體摘除聯合鼻內鏡下腺樣體切除術治療小兒鼾癥較傳統腺樣體刮除術可減小創傷,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術后康復時間,其療效更顯著。
[關鍵詞]小兒鼾癥;鼻內鏡;腺樣體;扁桃體
鼾癥為小兒常見疾病之一,表現為睡覺打鼾、暫停呼吸或低通氣,對患兒健康成長、生活和學習造成嚴重影響。研究指出,小兒鼾癥多與扁桃體和腺樣體肥大引起呼吸道梗阻有關,臨床中切除肥大扁桃體和腺樣體為治療小兒鼾癥的關鍵。傳統手術對患兒造成較大創傷,不利于術后恢復,影響手術療效。隨著內鏡技術發展,鼻內鏡在耳鼻喉檢查、治療中應用越來越廣泛。為探究鼻內鏡與傳統扁桃體摘除聯合腺樣體切除在小兒鼾癥中治療效果的差異.筆者進行本次研究,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5年10月我院行手術治療的85例鼾癥患兒為研究對象,根據患兒手術方式分為A組(扁桃體摘除聯合鼻內鏡下腺樣體切除,52例)與B組(扁桃體摘除聯合腺樣體刮除傳統手術,33例)。A組中男37例,女15例;年齡6-13歲,平均(8.2±1.5)歲;病程6個月-4年,平均(2.8±0.4)年。B組中男23例,女10例;年齡6-13歲,平均(8.1+1.6)歲;病程6個月-5年,平均(2.9±0.7)年。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兒家屬均在醫師告知下了解疾病及手術相關知識,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進行手術治療和本次研究。
1.2入組標準 (1)患兒有典型臨床表現、體征,人院后行喉鏡、睡眠監測等相關輔助檢查,診斷均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標準,明確診斷為小兒鼾癥。(2)所有患兒均有手術治療指征,無手術絕對禁忌證。(3)排除合并有先天性心臟病、肝腎功能不全患兒。
1.3治療方法 A組患兒采用扁桃體摘除術聯合鼻內鏡下腺樣體切除術治療,全身麻醉后取仰臥位,并將肩部墊高,頭部保持后仰姿勢進行手術。使用腎上腺素與利多卡因按1:5000比例混合,用無菌棉布蘸取塞入鼻腔內以起到表面麻醉和收縮鼻腔黏膜止血作用。用上開口器將患兒口腔撐開,將咽部、扁桃體充分暴露,通過切開、分離、擠壓切除方式將扁桃體徹底切除,并充分止血。隨后在鼻內鏡下行腺樣體切除術,將事先塞人的鼻腔棉布條取出,經鼻放人鼻內鏡,觀察到咽喉部后,調節適宜位置和角度,將患兒咽喉部清晰暴露于監視器上。在鼻內鏡引導下將吸引器頭緩慢伸入患兒鼻腔內,將鼻腔內分泌物全部清除,仔細觀察患兒腺樣體和咽鼓管解剖結構,選擇適宜刮匙,經患兒口腔進人到鼻咽手術部位,盡可能將腺樣體一次性完整刮除,如一次未刮除完全,則應充分止血后再選擇小號刮匙對殘留腺樣體進行刮除或選用鼻竇咬切鉗咬除,對出血部位采用紗布壓迫止血。對照組采用扁桃體切除聯合傳統腺樣體刮除術,扁桃體摘除后采用腺樣體刮匙抵住患兒咽部,調整刮匙位于患兒鼻咽中線位置,慢慢向下施加壓力對腺樣體刮除,對出血部位同樣采用紗布進行壓迫止血。兩組患兒術后常規使用抗生素抗感染,積極預防切口感染。
1.4觀察指標 (1)統計并比較兩組患兒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2)療效評定:顯效:小兒打鼾、呼吸暫停、張口呼吸等癥狀完全消失,復查腺樣體無殘留或部分殘留;有效:小兒打鼾、呼吸暫停、張口呼吸等癥狀較前均有好轉,復查腺樣體部分殘留;無效:小兒打鼾、呼吸暫停、張口呼吸等癥狀較前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均數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等級分組資料的比較采用成組設計兩樣本比較的秩和檢驗(Wilcoxon兩樣本比較法),檢驗水準:a=0.05,雙側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兒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A組患兒術中出血量少于B組,住院時問短于B組。見表1。
2.2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A組治療效果優于B組。見表2。
3.討論
小兒鼾癥為扁桃體及腺樣體肥大引起氣道狹窄,睡眠時可導致患兒血液中氧含量不足,長此以往影響患兒身體、神經、智力發育,并影響白天活動及正常生理活動。研究表明,摘除扁桃體和腺樣體后鼾癥可明顯改善,同時認為腺樣體肥大程度可直接反應氣道梗阻程度。另有研究指出.變應性鼻炎同樣可導致腺樣體肥大,進而引起阻塞性呼吸暫停綜合征。小兒鼾癥和成年人鼾癥發病因素不盡相同,小兒主要為扁桃體和腺樣體肥大引起.而成人可能混合更多因素,因此臨床中治療方法不盡相同。
臨床中通過手術切除肥大扁桃體和腺樣體為治療小兒鼾癥的關鍵,扁桃體摘除術為臨床中最常見手術方式之一,其手術技術成熟。隨著鼻內鏡技術的發展,其在鼻咽喉檢查及治療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具有視野清楚、創傷小等優點。研究指出,鼻內鏡引導下腺樣體切除較傳統手術具有更為清晰手術視野,能提高手術精準性,提高手術療效。本研究發現,A組患兒術中出血量少于B組,住院時間短于B組,且治療效果優于B組。提示鼻內鏡手術在一定程度上使手術變得簡單,同時可減小對患兒造成手術創傷,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我們認為,手術療效與扁桃體、腺樣體切除程度及術后并發癥、康復有密切相關性,鼻內鏡下腺樣體切除一次性切除成功率高,其療效更好。
綜上所述,扁桃體摘除術聯合鼻內鏡下腺樣體切除術治療小兒鼾癥較傳統腺樣體刮除術可有效減小對患兒造成創傷,從而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