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漢琦 莫增密


[摘要]目的 探討膀胱癌合并膀胱結石患者采用微創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12年3月-2015年4月收治的74例膀胱癌合并膀胱結石患者,根據患者手術方式分為微創組(氣壓彈道聯合電切鏡,41例)和開腹組(傳統開腹手術,33例),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微創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均少于開腹組(P<0.01),治療效果顯著優于開腹組(P<0.01),感染、出血、發熱發生率均低于開腹組(P<0.05)。結論 微創手術治療膀胱癌合并膀胱結石可減少患者創傷,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關鍵詞]膀胱癌;膀胱結石;微創手術;傳統手術
膀胱癌為泌尿系統中常見的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對患者生命、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膀胱結石同樣為泌尿系統常見疾病,膀胱癌合并膀胱結石均需手術治療,傳統開腹手術對患者造成較大創傷。隨著微創手術技術發展,氣壓彈導碎石為治療膀胱結石的主要方法,電切鏡下膀胱腫瘤切除術為臨床中常用手術方式。筆者應用氣壓彈導聯合電切鏡治療膀胱癌合并膀胱結石獲得顯著療效.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74例膀胱癌合并膀胱結石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手術方式分為微創組(氣壓彈道聯合電切鏡,41例)和開腹組(傳統開腹手術,33例)。微創組中男28例,女13例;年齡38-68歲,平均(46.2+5.3)歲;結石直徑1.3-4.6 cm,平均(2.6±0.9)cm;膀胱癌分化程度:低分化20例,中分化15例,高分化6例。開腹組中男22例,女11例;年齡39-69歲,平均(46.4±5.4)歲;結石直徑1.2-4.5 cm,平均(2.5±0.8)cm;膀胱癌分化程度:低分化17例,中分化12例,高分化4例。微創組患者性別構成比、年齡、結石直徑、腫瘤分化程度與開腹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組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手術同意書、知情同意書。
1.2入組標準 (1)所有患者人院后根據病史、臨床癥狀,結合腹部超聲、病理組織檢查明確診斷為膀胱癌合并膀胱結石。(2)所有患者均有手術指征,無手術絕對禁忌證。(3)排除合并有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患者。
1.3治療方法 開腹組采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常規麻醉后,置入膀胱鏡,明確結石和腫瘤部位,取出結石并切除腫瘤,后逐層縫合創口。微創組患者采用氣壓彈道聯合電切鏡行微創手術治療,局部麻醉后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置入膀胱鏡觀察結石大小、數量、形態、位置,并判斷是否有出血、鈣化灶。置人輸尿管鏡于膀胱鞘中,后置入氣壓彈道碎石設備于輸尿管鏡中,瞄準結石后連續敲打結石,在敲打過程中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將碎石充分沖洗出膀胱。結石清除完成后置入電切鏡,將腫瘤與膀胱黏膜充分切除干凈,充分止血后再次探查膀胱情況,無殘留、無出血后撤出電切鏡,手術完畢。兩組患者術后常規使用抗生素抗感染。
1.4觀察指標 (1)統計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2)療效判斷標準:顯效:術后患者臨床癥狀消失,結石一次性被清除干凈,腫瘤切除完整;有效:術后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膀胱有部分結石殘留,腫瘤切除不完全;無效:術后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結石和腫瘤均未切除。顯效+有效合計為總有效。(3)統計兩組患者術后感染、出血、發熱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5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包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均數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組問比較采用x2檢驗,等級分組資料的比較采用成組設計兩樣本比較的秩和檢驗(Wilcoxon兩樣本比較法),檢驗水準:a=0.05,雙側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比較 微創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均少于開腹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微創組患者治療效果顯著優于開腹組,開腹組中5例無效患者均為不能耐受手術而導致治療失敗。見表2。
2.3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微創組患者感染、出血、發熱發生率均低于開腹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膀胱癌、膀胱結石均為泌尿外科中常見疾病,具有較高發病率。膀胱結石約占泌尿系統結石15%,膀胱癌占惡性腫瘤3.4%,中年人為膀胱結石和膀胱癌好發人群,男性多于女性。臨床中膀胱癌合并膀胱結石并不常見,其發生機制較為復雜,可能與飲食、遺傳、生活習慣、環境等多因素有關,膀胱癌和膀胱結石發生與患者接觸化學物質、吸氧有密切相關性,膀胱結石患者,特別為膀胱結石合并膀胱炎患者患膀胱癌風險明顯增高。
膀胱癌合并膀胱結石術前診斷極為重要,因膀胱癌和膀胱結石臨床癥狀相似,臨床診斷過程中極易發生誤診、漏診。常用檢查手段超聲、x線對結石診斷率較高,但往往忽視對膀胱癌診斷,因此臨床診斷應重視中老年膀胱結石患者是否合并有膀胱癌。診斷明確后手術為治療主要方法,常規手術有膀胱切開取石術、輸尿管鏡氣壓彈道碎石取石術,但在臨床應用中存在一定缺陷.對患者造成較大創傷。本研究,微創組在輸尿管鏡內使用氣壓彈道邊碎石邊排石,并在碎石完成后在電切鏡下切除腫瘤,相對傳統開腹手術顯著降低對患者創傷。微創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時間均少于開腹組,治療效果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微創手術不僅創傷小,而且由于手術操作簡便,其手術成功率較傳統手術高。研究指出,輸尿管鏡下氣壓彈道碎石聯合電切鏡下膀胱腫瘤切除術,整個手術對患者創傷較小,手術過程中避免廣泛切口造成視野不清等缺點,對提高治療效果有重要幫助。本研究發現,微創組患者術后發熱、感染、出血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開腹組,提示輸尿管鏡氣壓彈道碎石有效維持膀胱低壓,可顯著降低術后感染、出血、發熱等并發癥。
綜上所述,氣壓彈道聯合電切鏡治療膀胱癌合并膀胱結石,不僅可在輸尿管鏡下行碎石取石術,還能在電切鏡下行腫瘤切除術,對患者尿道、膀胱損傷均較小,且手術效果理想,并發癥低,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鄒漢琦 莫增密


[摘要]目的 探討膀胱癌合并膀胱結石患者采用微創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12年3月-2015年4月收治的74例膀胱癌合并膀胱結石患者,根據患者手術方式分為微創組(氣壓彈道聯合電切鏡,41例)和開腹組(傳統開腹手術,33例),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微創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均少于開腹組(P<0.01),治療效果顯著優于開腹組(P<0.01),感染、出血、發熱發生率均低于開腹組(P<0.05)。結論 微創手術治療膀胱癌合并膀胱結石可減少患者創傷,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關鍵詞]膀胱癌;膀胱結石;微創手術;傳統手術
膀胱癌為泌尿系統中常見的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對患者生命、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膀胱結石同樣為泌尿系統常見疾病,膀胱癌合并膀胱結石均需手術治療,傳統開腹手術對患者造成較大創傷。隨著微創手術技術發展,氣壓彈導碎石為治療膀胱結石的主要方法,電切鏡下膀胱腫瘤切除術為臨床中常用手術方式。筆者應用氣壓彈導聯合電切鏡治療膀胱癌合并膀胱結石獲得顯著療效.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74例膀胱癌合并膀胱結石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手術方式分為微創組(氣壓彈道聯合電切鏡,41例)和開腹組(傳統開腹手術,33例)。微創組中男28例,女13例;年齡38-68歲,平均(46.2+5.3)歲;結石直徑1.3-4.6 cm,平均(2.6±0.9)cm;膀胱癌分化程度:低分化20例,中分化15例,高分化6例。開腹組中男22例,女11例;年齡39-69歲,平均(46.4±5.4)歲;結石直徑1.2-4.5 cm,平均(2.5±0.8)cm;膀胱癌分化程度:低分化17例,中分化12例,高分化4例。微創組患者性別構成比、年齡、結石直徑、腫瘤分化程度與開腹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組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手術同意書、知情同意書。
1.2入組標準 (1)所有患者人院后根據病史、臨床癥狀,結合腹部超聲、病理組織檢查明確診斷為膀胱癌合并膀胱結石。(2)所有患者均有手術指征,無手術絕對禁忌證。(3)排除合并有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患者。
1.3治療方法 開腹組采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常規麻醉后,置入膀胱鏡,明確結石和腫瘤部位,取出結石并切除腫瘤,后逐層縫合創口。微創組患者采用氣壓彈道聯合電切鏡行微創手術治療,局部麻醉后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置入膀胱鏡觀察結石大小、數量、形態、位置,并判斷是否有出血、鈣化灶。置人輸尿管鏡于膀胱鞘中,后置入氣壓彈道碎石設備于輸尿管鏡中,瞄準結石后連續敲打結石,在敲打過程中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將碎石充分沖洗出膀胱。結石清除完成后置入電切鏡,將腫瘤與膀胱黏膜充分切除干凈,充分止血后再次探查膀胱情況,無殘留、無出血后撤出電切鏡,手術完畢。兩組患者術后常規使用抗生素抗感染。
1.4觀察指標 (1)統計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2)療效判斷標準:顯效:術后患者臨床癥狀消失,結石一次性被清除干凈,腫瘤切除完整;有效:術后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膀胱有部分結石殘留,腫瘤切除不完全;無效:術后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結石和腫瘤均未切除。顯效+有效合計為總有效。(3)統計兩組患者術后感染、出血、發熱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5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包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均數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組問比較采用x2檢驗,等級分組資料的比較采用成組設計兩樣本比較的秩和檢驗(Wilcoxon兩樣本比較法),檢驗水準:a=0.05,雙側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比較 微創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均少于開腹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微創組患者治療效果顯著優于開腹組,開腹組中5例無效患者均為不能耐受手術而導致治療失敗。見表2。
2.3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微創組患者感染、出血、發熱發生率均低于開腹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膀胱癌、膀胱結石均為泌尿外科中常見疾病,具有較高發病率。膀胱結石約占泌尿系統結石15%,膀胱癌占惡性腫瘤3.4%,中年人為膀胱結石和膀胱癌好發人群,男性多于女性。臨床中膀胱癌合并膀胱結石并不常見,其發生機制較為復雜,可能與飲食、遺傳、生活習慣、環境等多因素有關,膀胱癌和膀胱結石發生與患者接觸化學物質、吸氧有密切相關性,膀胱結石患者,特別為膀胱結石合并膀胱炎患者患膀胱癌風險明顯增高。
膀胱癌合并膀胱結石術前診斷極為重要,因膀胱癌和膀胱結石臨床癥狀相似,臨床診斷過程中極易發生誤診、漏診。常用檢查手段超聲、x線對結石診斷率較高,但往往忽視對膀胱癌診斷,因此臨床診斷應重視中老年膀胱結石患者是否合并有膀胱癌。診斷明確后手術為治療主要方法,常規手術有膀胱切開取石術、輸尿管鏡氣壓彈道碎石取石術,但在臨床應用中存在一定缺陷.對患者造成較大創傷。本研究,微創組在輸尿管鏡內使用氣壓彈道邊碎石邊排石,并在碎石完成后在電切鏡下切除腫瘤,相對傳統開腹手術顯著降低對患者創傷。微創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時間均少于開腹組,治療效果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微創手術不僅創傷小,而且由于手術操作簡便,其手術成功率較傳統手術高。研究指出,輸尿管鏡下氣壓彈道碎石聯合電切鏡下膀胱腫瘤切除術,整個手術對患者創傷較小,手術過程中避免廣泛切口造成視野不清等缺點,對提高治療效果有重要幫助。本研究發現,微創組患者術后發熱、感染、出血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開腹組,提示輸尿管鏡氣壓彈道碎石有效維持膀胱低壓,可顯著降低術后感染、出血、發熱等并發癥。
綜上所述,氣壓彈道聯合電切鏡治療膀胱癌合并膀胱結石,不僅可在輸尿管鏡下行碎石取石術,還能在電切鏡下行腫瘤切除術,對患者尿道、膀胱損傷均較小,且手術效果理想,并發癥低,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