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武漢禾香園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孫信齊"/>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本刊記者山娜
?
大器早成,源于品牌意識的覺醒
————訪武漢禾香園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孫信齊
本刊記者山娜

初春的陽光正好,微風不噪,鋼架大棚上一個個倒貼著的野福冶字散發著新春的余溫,火紅的對聯,浣洗衣物的女人,一群黃狗黑狗嬉戲追逐噎噎這就是農家的閑適了。難得的是,一眾過年也不愿歸家的菜農,竟從基地漫長枯燥的日子中,活出了閑情逸致的韻味。
為滿足“菜籃子”供應不斷檔,武漢市政府將“新建7萬畝設施化蔬菜基地”作為2011年的十件實事之一,依照每667 m21萬元的補貼標準,在東西湖、黃陂、蔡甸等遠城區興建了7萬畝鋼架蔬菜大棚基地。乘著這股政策東風,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東西湖區遍地開花,其中位于東山農場的武漢禾香園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始終踐守著農民合作社的主題:以種植為本,以社員利益為先。別具一格的濃厚人文氣息,宛如一陣清風,給這陽春三月增添盎然生機。

找準目標
盡管年節剛過,武漢禾香園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卻絲毫不見清冷:60多hm2菜地中,黃瓜、火龍果長勢旺盛,再過一個月便可上市。2012年成立,2015年被評為市級示范社,合作社的種植水平可謂全區翹楚。“最開始也沒少走彎路,那時候種植技術落后,摸不準市場行情,更沒有品牌意識,盲目種植使得效益低下。”隨著理事長孫信齊的回憶,一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史徐徐展開。
如何打破僵局?頭兩年的失敗讓大家開始思考與行動。一次前往白沙洲農副產品大市場調研,黃瓜日出貨30萬t的信息吸引了孫信齊的注意力,他暗自思量:這么大的市場份額,若是我們能把黃瓜種好了從中分上一杯羹,何愁不賺錢?緊咬住這一目標,孫信齊多次帶社員遠赴上海,一邊尋找新優品種,一邊學習種植模式,還挖掘引進了27家技術成熟的黃瓜種植專業戶。
如今在武漢各大批發市場中,禾香園黃瓜的名氣可謂如雷貫耳、人盡皆知,高出同類產品1~4元/kg的批發價格也擋不住商販們如火的熱情,每年超過2 000 t的產量仍然供不應求。通過改良嫁接技術,將申青一號黃瓜嫁接到亮劍南瓜砧木上,結出的水果型黃瓜外型順直,顏色碧綠,口感清香脆嫩,深受市場歡迎。一年種兩茬,667 m2產量共計25 000 kg,農戶年純利潤16萬元。
自從黃瓜的名頭打響后,合作社便再也未曾出現滯銷的情況,黃瓜的市場熱度對整個園區蔬菜銷量的帶動作用顯而易見。由此更加堅定了孫信齊的決心:品種更新換代太快,只有在種植技術和水平上下功夫,種出品牌來,才能一直占領市場份額。
保證優質
2015年,合作社的黃瓜、豇豆、番茄、辣椒等6個品種已申報綠色食品認證,還成功注冊“武禾”商標。孫信齊坦言雖然合作社素來對水源、種子、土壤、肥料、農藥管理有控制,奈何有機蔬菜認證的標準太高,只能退而求其次,一門心思種植健康蔬菜。
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卸下最初無所畏懼、破釜沉舟的勇氣,如何在頗有成就之后繼續保持銳意進取的精氣神,成了擺在合作社面前的又一難題。為了讓“武禾”品牌成為一塊不倒的鐵招牌,合作社制訂了綠色食品種植管理制度,實施統一農資采配、統一供種養苗、統一技術規程、統一病蟲防治、統一包裝銷售、統一質量追溯的“六統一”管理,傾盡全力保證產品質量的統一。
二維碼食品安全追溯系統曾得到武漢市農委50萬元的資金扶持,合作社對此尤為感恩。“我們每項產品都嚴格做記錄,包括哪天施肥、哪天采摘,信息非常齊全,所有產品出廠前都必須貼上二維碼,這個系統既然建成了,就得落到實處。”說起“互聯網+食品”,孫信齊格外認同,他堅信當蔬菜從“源頭到舌尖”的信息流程變得透明時,那些真正優質安全的食品將占據市場主導地位。
除了市區政府不定期抽檢外,合作社還建立了自己的檢測室,聘用一位專業人員和一位輔助人員,兩人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所有蔬菜出廠前的檢測工作。“兩人每年的工資都得好幾萬元,但他們都考取了職業資格證,工作做得也挺好。”說到人工成本時,孫信齊難免有些“肉疼”,想到為蔬菜質量多加了一道保險,便又釋然了。
種植為本
“我們就是一個典型的農民合作社,不搞花架子,沒有高樓大廈,看起來也不氣派,大家的心思都用在種地上。”從孫信齊的口中我們得知,合作社目前已發展了90多戶社員,其中有近半數核心社員吃住都在基地,甚至春節也沒有歸家。從申青一號黃瓜到白玉豆角、愛因斯坦番茄,再到近期試種的絲瓜、火龍果,4年來的每一步似乎都走得緩慢,每一次引進新品種他們都極盡細致之能事,耗盡所有心血去澆灌,盼望能結出最好的果實。
2014年,合作社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試種紅心火龍果,與蔬菜風馬不及的熱帶水果緣何通過嚴苛的層層篩選,孫信齊有著自己的考慮:“火龍果屬仙人掌科,栽培方法與蔬菜相似,而且營養豐富,市場前景十分可觀。”
合作社成功試種火龍果的消息傳出后,前來觀摩、學習的人絡繹不絕,周圍各大蔬菜基地紛紛試水,一時間火龍果風靡整個東山農場。誰曾料到,沒過多久,一場突襲的寒潮將大伙的熱情降至冰點。“許多基地沒做好防凍措施,還未來得及掛果的植株一晚上都死光了,損失慘重。”孫信齊不由感慨,“引進新品種前得學深學透才行,種植這事可不能盲目更風。”
不同于以往的“老面孔”,禾香園基地上的80、90后格外多,原來并不是所有年輕人都不愿種地。被改造成“兩居室”的大棚,前屋住人,后屋種菜,合起來便是一個家了。打開門,撲面而來的熱浪,40來戶常年駐守的菜農在異常簡陋的環境里,用平和、樂觀、向上的心創造滿園綠意,我想,沒有人比他們更加熱愛這個行業。

DOI:10.3865/j.issn.1001-3547.2016.0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