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沙
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說:“我覺得果殼網在做一個我想象中的、虛擬的大學,我希望年輕人能在這里分享、學習和獲得知識,同時結交好友。它現在還剛開始,慢慢的,就像一個校園,我希望被我們來建設、成形。”
想象、虛擬,好像一切仍處在虛無縹緲的暢想當中,并以一種理想化的狀態存在著。這在另一個層面,也讓人們理解了為什么網站的名字是“果殼網”,而不是別的什么。因為網站的名字是取自《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話:“即便我身處果殼之中,仍自以為是無限宇宙之王”。這句話本身不就頗負理想主義的色彩嗎?
作為神經生物學的博士,他并沒有向大多數人那樣選擇去科研院所或是出國深造,而是決定去做一名科學專欄的自由撰稿人。科學向來給人一種枯燥乏味的感覺,而姬十三卻以一種幽默詼諧、妙趣橫生的語言將科學知識娓娓道來。然而,一時的快感終究抵不住來自內心深處的渴求。他漸漸地對專欄作家的身份產生了厭煩,覺得沒有盡頭。
這時,他萌發了一個新的想法,希望建立一個能夠將科學寫作者聯系起來的論壇。就這樣,科學松鼠會應運而生。之所以取名“科學松鼠會”,是因為他們將科學比喻為堅果,內核有營養而外殼難以剝開,松鼠們的工作就是將科學的堅果剝開。這是不是又是一種理想主義的展現呢?
在松鼠會當中,大家暢所欲言,并以一種清新、娛樂、巧妙的文字形式將復雜的科學原理演繹了出來。一時間,松鼠會的人氣快速的攀升。并且成為了“年度中國科普十大事件”之一。此外,姬十三還將文章合集出版《當彩色嘗起來是甜的》,這本書也很快成為了科普暢銷書。
“我的確得到了一些我想要的東西。當然這里面也有很多幸運的東西,你的時間點是對的,因為經常會有人做一些先鋒的、前衛的事情,但因為他做的太超前了,就失敗了。”姬十三感慨地說。
“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是姬十三認為松鼠會成功的原因。“松鼠會的構架決定了不能滿足一些更大的期望, NGO組織有優勢的地方,比如大家都特別愿意出力,能夠團結很多人的力量。劣勢在于負責的人很少,做大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商業組織起步比較難,一旦上了軌道,會獲得比較大的資金支持,空間會更大。不同模式適合做不同的事情,NGO適合做一些傳統公益,幫助弱勢群體填補社會空白,商業適合做一些大的事情。”這一番言論表明,他似乎又有了新的想法。
在新想法的驅使下,果殼網隨即誕生。果殼網延續了松鼠會的部分風格,不過內容卻更加豐富。
“果殼是一個獨特的公司,我們需要走很長的路,我們是一個慢公司。當然任何網站都希望成為一個更大眾的網站,但我們核心用戶的特質是什么呢?我覺得是對知識感興趣、對知識好奇或者說在生活當中推崇理性思維的人。我覺得這些人是果殼的核心用戶,他們共同構成了網站的價值觀。”姬十三這樣定位果殼網。
在果殼網早期,姬十三想將其打造成科學傳播的平臺,并通過泛科學內容的討論,構建一個社區。這種方式的好處在于用戶增長快,不過龐大的用戶量卻無法直接轉變成實際效益。這時,姬十三似乎要為他的理想主義付出代價了。在壓力之下,果殼網尋求轉型。他們與一些科技品牌合作,為其講述品牌故事,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商業收入。
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收入,但姬十三并不滿意。他一直在想,會不會有更好的模式能夠將理想與現實很好的結合起來。看來,他并不想放棄對理想主義的追求。
在不斷地努力和摸索之下,還真讓他找到了一種模式,那就是MOOC學院。MOOC學院全稱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姬十三認識到MOOC學院是一個機會還是因為果殼網的一個小組。2012年底,有一位MOOC課程重度用戶,希望在果殼網上面申請一個MOOC小組,并通過小組聚集更多的人一起學習。沒想到的是,這個小組用了短短幾個月時間就達到了上萬人。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姬十三果斷的決定在果殼網上線MOOC學院。為此,他還進行了親身調研,甚至和清華大學化工系的學生在宿舍里共同住過幾天,就為了看看現在的大學生在大學校園里都在做些什么,他們是不是愿意在MOOC學院上面進行學習?調研的結果讓姬十三信心倍增。
MOOC學院子欄目很快搭建了起來,里面接連引入了包括edX、Coursera、OpenLearning等多家平臺的課程。另外,他還與Coursera進行合作,通過將英文課程翻譯成中文,并在播出時采用中英文字幕的方式,使得中國用戶可同步學習到國外的課程,
除了MOOC學院之外,果殼網還開展了線下活動“萬有青年燴”。果殼網還將媒體品牌“主題站”改版變為“科學人”。并且從去年開始,果殼和nature,science兩大國際學術刊物建立了合作關系,增加直接對話科學家的文章比例,同時和中國科協嘗試合作“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項目,進一步擴大影響力。
長久以來,科學始終沒有擺脫小眾化的桎梏,似乎仍舊停留在人們似有似無的觀念里。這時,如何使得科學真正的深入人心,就成了像姬十三這樣的科學傳播者直面的問題。
“果殼網做過出版,這不是一般互聯網公司會做的,我們一年大概會有50種圖書出版,但是從來都是虧損狀態,因為科普圖書規模太小,在印數有限的情況下,它就成為了一個輕量級的理想。另外,我們還做過一個名叫‘第八日的項目,把藝術家帶進科學家的實驗室,但是基本上也沒有太大聲響。”姬十三說。
僅僅吸引了一些科學從業者和愛好者,讓姬十三意識到,果殼網陷入了小眾化的牢籠。如果無法突破這種瓶頸,尋求規模化的路徑。那么,果殼網就將離科學傳播的愿景越來越遠。
在一次采訪中,姬十三在桌子上畫了一個同心圓。他說:“里面這個內核,是果殼網一直以來抓住的那群人,他們大多有理科背景,并且愿意在互聯網上參與科學話題的討論,而在外圍,則是數以千萬計的年輕人,他們雖然對科學有著正面的認知,但是并不會高頻訪問果殼網養成閱讀科普內容的習慣。更加合乎情理的場景,是果殼網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將某些科普性的信息與他們的關注興趣糅在一起,完成一種自然的互動”。
如何完成這種自然的互動?從一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2012年歐洲杯半決賽中,意大利球星巴洛特利進球之后瘋狂慶祝,并脫掉了自己的上衣,從裸露的后背中,人們清晰的看到三條藍色膠布。為什么會粘上膠布,它是干什么用的?果殼網在第一時間做出了回應。通過一篇《巴神背上的三道杠是什么》的科普短文,使得持有疑問的人明白了這是一種有助于運動員加速肌肉損傷恢復的貼布。這種嘗試,拉近了網友與果殼網的關系。
然而,姬十三對這種效果還是不甚滿意。他說:“僅僅依靠一流的敏感度,對于吸引用戶來說還是不夠”。姬十三的想法是,通過一些實際意義上的產品,讓用戶感受到科學的魅力,從而培養人們對于科學的興趣,進而增強用戶黏性。
小蛋空氣凈化器是果殼網推出的最新產品。這款凈化器不僅能夠根據用戶需求優化自動凈化環境模式,還會定時監控用戶所處的室外環境。另外,一鍵式的操作,使用戶的體驗變得更加便捷。
果殼網的布局已經日漸完善,并初具成效。不過,能否突破小眾化的瓶頸,還需經過時間的檢驗。
2011年9月18日,“萬有青年燴”正式推出。顧名思義,這是一項為青年人提供知識、技能分享交流平臺的線下活動。
“我們一直在做科學傳播,傳播科技文化,那樣是挺好的,但是可以把事情變得更大,對更多人有意義。我說的有意義是,要告訴他規律和方法,而不是簡單地告訴他知識本身。”這是姬十三創辦萬有青年燴的初衷。
演講者大多是內部推薦,包括果殼上活躍的網友、果殼的編輯,朋友認識的朋友,同時也歡迎自薦者。在這里,他們可以暢所欲言,既可以闡述對科學知識的看法,也可以暢談學習的方法。雖然時間僅有短短的7分鐘,但是絲毫不會影響演講的效果。
姬十三說:“7分鐘讓講者沒有壓力,也讓觀眾不容易厭倦,即便講不好,也很快就過去了。同時,7分鐘讓活動的節奏變快。”
姬十三和他的團隊總是千方百計地想讓這個活動變得與眾不同。他們把活動的場地選在小型劇場,并且要求座位數要少于觀眾數,這樣觀眾就可以在演講者的周圍席地而坐,既有利于互動,又有利于活躍氣氛。另外,活動開場一定會安排表演或COSPIAY,如:綠巨人COSPLAY、即興RAP表演等等。還有就是果殼的編輯們想出的一些小節目,如:“筆尖上的魔術”“離奇生存法則”“宇宙盡頭的沙發”等等。這些活動讓觀眾享受快樂的同時,也讓觀眾領略到了科學的神秘和神奇。
果殼網團隊的這些努力是為了能夠將萬有青年燴打造成一個科學界的嘉年華。不過,姬十三卻不得不承認:“做科普的人的創意能力、營銷能力其實還很薄弱。這種情況下,科學節要想做得像音樂節那么有聲勢和號召力,其實很難。”
雖然為了營造活躍的氣氛,果殼網的編輯們不知進行了多少次頭腦風暴,但是努力并沒有白費,活動的效果還是朝著他們預期的方向發展著。“對聽眾來講,很簡單,通過7個7分鐘,大概知道一個知識是什么樣子的,就夠了。你聽了10場,70個人講的,突然對有一門知識感興趣了,回去看看視頻,覺得有意思,在講者提供的開放資料上可能有介紹幾本書、幾個網址,你據此就去學了。”姬十三這樣說。
活動只是一個平臺,傳播也只是一種手段,讓青年人學會去探索和思考才是最終的目的所在。在思想碰撞的過程中,讓青年人獲得獲取知識的突破口,從而能夠使青年人從科學的邊緣人變成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