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潔
他表示,國家應嚴厲打擊新能源車騙補,把企業發展環境治理好
采訪王傳福的時候已是晚上9點多。在比亞迪新產品發布會的后臺,休息室門口站著兩位健碩而冷峻的黑衣保安。工作人員溝通后,他們打開一道口,讓《環球人物》記者進去,大門迅速關閉,隔絕了外界的喧囂。
21點30分,王傳福準時出現。黑色西裝、無框眼鏡,臉上帶著他一貫的神情——不喜不嗔。但他一進來,室內就籠罩上了一種無形的氣場。面對記者,王傳福言簡意賅,但顯然更偏愛專業性問題,不假思索就能給出答案,讓記者不禁想起他“技術狂人”的外號。對于敏感的新能源汽車補貼問題,他也沒有回避,甚至微笑著點了一下頭,“謝謝你問這個”。采訪過半時,陪同的高管偷偷打了個哈欠,而王傳福除了偶爾看一下手機外,從始至終都沒有游移過目光。
由于是最新車型“王朝”系列的發布會,《環球人物》記者在現場見到了大批比亞迪和王傳福的粉絲。就像蘋果產品的追隨者被稱為“果粉”一樣,比亞迪的支持者被稱為“迪粉”,王傳福是他們的偶像。
一位大學生“迪粉”告訴記者,他們在論壇上喜歡把王傳福稱為“老王”,雖然現實中很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我們希望民族汽車品牌能夠迅速成長,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老王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對于“迪粉”而言,有王傳福出現的發布會就像一次大聚會,來自全國各地的粉絲互相交流心得,還可以目睹“老王”的風采。
外界對于某些“迪粉”的狂熱頗有微詞,將其類比為追星族,甚至“腦殘粉”,但王傳福十分看重粉絲的影響力。據內部人士介紹,比亞迪有專門的團隊對接粉絲,組織活動、收集建議。王傳福還參加了首屆“迪粉大會”,并不斷邀請粉絲代表出席公司活動,作為嘉賓發言。在采訪中,他多次提到這些鐵桿支持者:“我們陷入困境時,他們給我們打氣撐腰,出謀劃策;網絡上有對我們的不公正言論時,他們不遺余力地與對方辯論;我們有了問題,他們也不是一味護短,經常批評和提醒。”
在崇拜者眼中,王傳福或許帶著某種神秘氣息,但在內部人士來看,“老王”在公司出現時跟普通人并沒有太大區別。比亞迪的員工對記者透露,王傳福通常是一大早開車來上班,在大樓里工作一整天,餓了就去食堂吃飯。不過,他一般都是在大家吃完之后才去,“人不多的時候,一個人坐在那里默默地吃”。
在這種時候,沒有人會上前打擾。眾所周知,王傳福是一位典型的工科男,對技術有著旁人無法理解的癡迷。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思考問題的時候,王傳福不喜歡被人打斷思路,相比于社交活動和應酬,他更喜歡和科研人員待在一起。
有人曾說,王傳福的存在打破了中國第一代企業家不重視技術的形象。他創建比亞迪的時候,絕大多數內地企業還作為“世界工廠”的一顆螺絲釘,用廉價勞動力換取微薄的利潤。王傳福卻很快跨越了這個階段,組織起本土化的技術研發團隊。
“他信賴年輕的工程師勝過資深的歐美技術專家,他認為什么都可以自己造,而且造的比高價買的更管用,他覺得技術專利都是‘紙老虎。”內部人士這樣評價。
王傳福認為中國企業普遍存在的“技術恐懼癥”是被外國對手嚇出來的:“他們不斷告訴你做不成,投入很大,研發很難,直到你放棄。”王傳福從來不信這一套,在追隨者眼中,這就是“老王”最大的魅力。
“這些年很多人問我,為什么要做電動汽車?在不同的場合,我的回答可能有很多個版本,但現在我想說,是為了骨氣,為中國汽車行業在世界上爭口氣。”王傳福對記者說。今年他正好50歲,彈指間,由他一手締造的比亞迪也已經步入成年期。
對于企業家來說,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王傳福卻總想趕在時代前面。上世紀90年代初,磚頭似的“大哥大”手機賣到兩三萬元一部,當時還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工作的王傳福斷定,充電電池的需求會與日俱增,而這正是他研究多年的領域。1995年,他辭職下海,從做房地產的表哥手中借到250萬元,在深圳創建了比亞迪。
當時充電電池行業95%以上是日本企業的天下,但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給了王傳福一個絕佳的機會。憑借低廉的成本和高性價比,比亞迪開始成為世界大品牌的首選供應商,松下、索尼、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先后與其合作。到2008年,比亞迪成為全球最大的鋰電池生產企業。
“電池大王”的稱號并不能讓王傳福滿足。早在2003年,他就規劃了更大的版圖——造汽車。相對于中國汽車工業的研發能力和制造水平,很多人將此視為瘋狂之舉,而王傳福的回應是:“一輛上百萬元的車,在我看來也就是一堆鋼鐵。”通過拆解和研究世界最先進的汽車,王傳福率領的團隊迅速擁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當外界還在評論這種制造模式“簡單粗暴”時,比亞迪已經突破傳統的燃油動力,在新能源領域闖出了自己的一條路。過去幾年中,雖然外界質疑聲不斷出現,但王傳福總能一一化解,帶領比亞迪實現“過山車”式的發展。
“搞自主品牌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王傳福說,“我們從不對核心技術感到害怕。別人有,我敢做;別人沒有,我敢想。遇到問題解決不了,不是因為你沒有能力,而是你缺少勇氣。”與此相配的,還有他的傲氣。無論業內外,王傳福都被視作一位“狂人”,這不僅是指他對技術的狂熱追求,更是指他毫不掩飾的豪言壯語和“野心”。
2013年,特斯拉風頭正勁時,王傳福公開表示“家庭消費一旦啟動,比亞迪分分鐘可以造出特斯拉”,結果被不少人抨擊。2014年,他再次語出驚人:“未來比亞迪90%的車型都將裝配雙擎雙模技術,到時百公里加速時間超過7秒的都不叫車!”
有人調侃王傳福是“老王賣瓜”,但這些豪言也從側面說明了他作為一名企業家的中國夢,正如比亞迪經常被他解讀為“Build Your Dreams”(成就你的夢想)。
2015年,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比亞迪也以6.17萬輛的銷量,第一次摘得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桂冠,全球市場占有率約11%。在銷售數據面前,王傳福并不介意外界的負面評價:“進入汽車行業13年來,我們有過艱難、想放棄的時候,有過迷茫和困惑。但我認為,一個企業要想真正贏得別人的尊重,不是靠在網絡上的唇槍舌劍,而是用領先的技術、一流的品質,以及良好的業績,使不公正的言論不攻自破。”
目前,王傳福的事業重心都在電動汽車的研發上。兩年前,比亞迪提出了新能源車“7+4”戰略:“7”代表七大常規領域,包括城市公交、出租車、道路客運、私家車等;“4”代表四大特殊領域——倉儲、礦山、機場、港口。王傳福的目標是,要把中國道路交通領域“所有用油的地方全部用電搞定”。聽起來又是一個夢想,他卻信心十足。
“我們一步一個腳印來。前年先從私家車、城市公交、出租車開始;去年增加了道路客運、環衛車等4個領域;今年計劃進一步覆蓋機場、港口、礦山,做到新能源汽車全市場覆蓋,將電動化進行到底。”
王傳福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用戶可以像使用手機一樣使用汽車。新能源車不僅是一個出行工具,還將是一個交互設備、一個虛擬秘書,甚至一個賺錢利器。比如通過大數據分析,汽車智能系統可以對車主的不良駕駛習慣提出改善意見,還能為車主定制喜歡的動力模式。此外,比亞迪也正在研發無人駕駛汽車,王傳福對此十分看好,他認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智能應用、智能駕駛、輔助導航等一系列“黑科技”將層出不窮。“我們希望通過不斷研發創新,保持領先優勢。無人駕駛技術我們已經做了充分的儲備,一旦市場成熟,一定會最先推出。”
對于全球新能源汽車的格局,王傳福在樂觀中有強烈的危機感:“從這幾年發展的情況看,中國在起步階段總體不錯,但未來的幾年將非常關鍵,可以說是決定性的。現在是新能源車百年一遇的爆發期,我認為將持續3—5年的高速成長。企業銷量必須成倍增長,否則會跟不上隊伍。另一方面,隨著市場蛋糕的做大,行業將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可能在不遠的將來進入殘酷的洗牌階段。我現在每天都在思考,未來的路該怎么走?”
正因如此,新能源汽車的騙補問題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此前比亞迪也陷入了負面傳聞。王傳福對記者表示,國家支持新能源的政策沒有改變,從基礎建設到配套措施都在加大力度,有條不紊地推進。“當然,騙補是國家要嚴厲打擊的。政府應該把企業發展的環境治理好,一切違法行為要嚴懲不貸。我們作為在A股上市的公司,會堅持依法經營,堅守企業責任。”
在王傳福看來,體制成就市場,市場成就企業,企業成就企業家。他把新能源產業類比于高鐵:“中國高鐵是在政府的強勢推動下才獲得了巨大的市場。新能源產業也一樣,體制優勢推動行業發展,政府將是啟動新能源市場的推手。我相信,未來肯定有比歐美一流企業更大、更優秀的中國企業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