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駒
【摘要】 RFID是一項易于操控,簡單實用且特別適合用于自動化控制的靈活性應用技術,可自由工作在各種惡劣環境下。本文通過分析國內外有關RFID技術的專利申請情況,從國內外專利申請量的年度分布方面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總結其發展規律和變化趨勢,為我國RFID技術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字】 RFID 識別 無線通信 專利分析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術,又稱無線射頻識別,是一種通信技術,可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并讀寫相關數據,RFID技術最重要的優點是非接觸識別,無需在識別系統與特定目標之間建立機械或光學接觸,它能穿透雪、霧、冰、涂料、塵垢等惡劣環境閱讀標簽。目前RFID技術應用很廣,如:圖書館,門禁系統,食品安全溯源等。
一、RFID技術簡介
RFID類似于條碼掃描,條碼技術是將已編碼的條形碼附著于目標物,并使用專用的掃描讀寫器利用光信號將信息由條形磁傳送到掃描讀寫器;而RFID則使用專用的RFID讀寫器及專門的可附著于目標物的RFID標簽,利用頻率信號將信息由RFID標簽傳送至RFID讀寫器。RFID是一種簡單的無線系統,用于控制、檢測和跟蹤物體,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電子標簽、閱讀器和中間件,RFID電子標簽的閱讀器通過天線與RFID電子標簽進行無線通信,可以實現對標簽識別碼和內存數據的讀出或寫入操作。國內外對RFID技術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多領域多方面的技術成果。
二、RFID技術專利申請分析
本文使用S系統,分別在CPRSABS和VEN數據庫中對涉及RFID技術的專利申請進行統計分析,統計國內外相關技術的專利申請量以及年度分布,圖1示出了國內外關于RFID技術的專利申請的年度分布情況,其中,第一列表示國內申請,第二列表示國外申請。
從申請量發展趨勢角度,有關于RFID技術的專利申請最早出現于1992年,第一份申請是申請號為US19920897224的美國申請,1992-1997年是RFID相關專利申請的萌芽階段,專利申請量整體上較少,年增長幅度偏低,對這一階段的專利申請進行追溯發現,國外申請大部分為公司申請,申請人分布不集中,國內僅有3件專利申請,且申請人均為國外公司或個人;1998-2002年,RFID專利申請量整體上進入穩步上升階段,國內外企業及個人對該技術的重視程度漸漸提高;2003-2014年,涉及RFID技術的專利申請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專利申請量呈現爆發式增長,2013年申請量最多,國內外申請量達到8785件,統計這一階段的專利申請發現,RFID相關專利申請的申請人分布非常廣泛,涉及中國、美國、英國、日本、德國等多個國家,且專利申請所涉及領域的范圍也在逐漸擴大,從最初的幾個領域發展為現在的石油石化、國家電網、物流、服裝、食品、醫療、珠寶等多個領域;2015年專利申請量呈下降趨勢,國外申請尤為明顯,申請量從2014年的4532件減少為2015年的1847件,表明對RFID技術的研究遇到瓶頸,需要探究其更深入的發展潛力。
從國內外申請量對比角度,國外對RFID技術的研究起步較早,美國于1992年申請了第一份與RFID有關的專利,而國內申請從1995年開始出現,申請人為國際商業機器公司;1992-1997年,國內外涉及RFID的專利申請量都較少,在數量上差別不大,但1998-2002年期間,國外申請量開始穩步上升,而國內申請量依然較少,2002年國內外的申請量分別為28件和820件,差距較為明顯;2003-2014年,國內外申請量都明顯增加,在數量上的差距逐年縮小,并且通過對這一期間的專利申請進行研究發現,早期國外申請的技術更加成熟,在質量上遠遠優于國內申請,到后期國內RFID技術迅速發展,專利申請的質量也漸趨成熟;2015年國內外申請量均有所下降,但國內申請減少量較國外申請不明顯,國內RFID技術依然處于快速發展階段。
綜合來看,國內外專利申請在數量上的差距逐年減小,從專利中所呈現的RFID技術水平逐漸接近,國內對于RFID技術的研究日趨豐富和成熟,并成功地將其應用在多個領域。
三、結束語
RFID射頻識別作為一種新興的自動識別技術,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發展,但其還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其關鍵技術還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因此,我國相關企業應繼續保持目前的知識產權意識,不斷探究RFID技術的潛力,發掘新的應用領域和創新萌芽,促進成果轉化,以專利維權益,以專利謀發展,實現我國RFID技術及專利技術的共同發展。
參 考 文 獻
[1] 王志偉,閆秀霞,孫寶連. RFID技術應用研究綜述及研究趨勢展望[J]. 研究與探討 2014, 33(5):1-5.
[2] 李泉林,郭龍巖. 綜述RFID技術及其應用領域[J]. 專家論壇 2006, 1: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