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新悅 何彥澤
【摘要】 本文對本碩連讀醫學生科研素質培養的研究成果進行簡單歸納,總結本碩連讀科研素質培養的現狀。多數學者認為,科研精神的樹立貫穿在科研能力的提高當中,單獨對科研精神進行培養的例子較少。然而筆者認為,這是一條值得探索的新路。
【關鍵詞】 本碩連讀 醫學生 科研素質
“八年一貫,本碩融通,加強基礎,注重素質,整體優化,面向臨床”是國家對本碩連讀醫學生基本的培養方式。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長學制醫學教育模式始于1988年,旨在培養具有系統的理論基礎、優秀的綜合素質、熟練的臨床技能及一定探索意識和研究能力的臨床醫學高級專門人才。三年后,為推動祖國傳統醫學的發展,本碩連讀高等中醫教育應運而生。
本碩連讀學生畢業時將被授予碩士學位,但免去了5+3研究考研的壓力,二者的培養各有側重:碩士研究生在研究生階段將接受更多臨床和科研的訓練,故臨床醫療水平較高,科研能力較強,論文發表和科研成果取得多于本碩連讀學生;而本碩連讀學生雖然素質普遍較高,而且有廣泛的人文社科知識和較深厚的醫學理論基礎,也有相對較高的外語水平,相對較強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但由于學時的限制,專業技術能力、臨床實踐能力、科研能力近期不如碩士研究生【1】。
21世紀,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全面主導衛生實踐和醫學新技術革命的世紀,面對社會新需求的挑戰,要求醫學生不僅有豐富堅實的自然科學和醫學專業知識,還必須具備一定的探索和科研能力。【2】教育部近年提出:“科研素質和能力訓練要貫穿在各個教學階段,在基礎教學階段著重培養學生掌握醫學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術;在臨床教學階段,著重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方法和能力。”故此,及早加強本碩連讀學生科研素質的培養勢在必行。
關于科研素質,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學者指出,科研素質包括科研意識、科研知識,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四方面。本文為了方便歸納,將科研知識納入科研能力,將科研意識納入科研精神,即科研素質由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兩方面構成。近年來,專家學者們一直沒有間斷對本碩連讀科研素質培養的探索和實踐。
本碩連讀基礎教學階段科研能力培養,是科研能力培養全程中的關鍵一步。一方面,它能激發起學生對于科學研究的興趣,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科研習慣。另一方面,它能為學生打下一定的科研基礎,在他們走向臨床的時候,可以在短時間內融入課題研究。近二十年來,幾乎所有醫學院校都把目光投向了課堂教學的改革。課堂的確是學生接觸最多的地方,也是傳播知識和思想的最重要媒介。通過改革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開設新課程等,將學術前沿知識、科研的思維與方法等,通過教學,一點一滴地滲透進學生心中。
另外,通過撰寫綜述培養科研能力,是一種易實施而成效顯著的方法。從文獻的查閱,到文章的構思,再到語言的組織,無處不貫穿著對作者獲取、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邏輯思維的考驗。然而這個過程又充滿著樂趣,它往往會帶領作者走入科研的世界,激發探索的熱情。本碩連讀臨床階段更要加強臨床技能和科研技能的訓練,這不但需要學生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帶教導師同樣也要引起重視。
大部分研究認為,對本碩連讀學生科研精神的培養,并不是孤立的,它與科研能力的培養交叉纏繞,密不可分。科研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時,科研精神也逐步被樹立。僅有部分學者提出了單獨針對科研精神的培養方法。
本碩連讀科研素質的培養,已經不是一個新的話題。幾十所高校的上百名學者對此進行了二十年的探索,給我們呈現了許多方法,而且它們在日趨成熟。一次又一次的實踐證明,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然而,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些方法,在本碩連讀科研素質培養上收到更大的效果,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本碩連讀科研素質培養的一現狀,就是針對科研精神的培養稍顯不足。大部分學校都將目光集中在科研能力的培養上。誠然,科研能力是“硬實力”,沒有過硬的科研能力,一切都無從談起。然而,科研精神作為“軟實力”,同樣不可或缺。積極、正確的科研精神,是學生投身科研學習和實踐的源動力。俗話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有心”,才能有認真、努力的行動,才能有堅持到底百折不撓的毅力。所以筆者認為,對學生科研精神的培養,應當從入學就開始,并貫穿大學的始終。
培養科研精神可以有很多種方法,可以借助學生課外活動這一平臺,開辦創意大賽、科研賽事成果交流會等活動。也可以借助網絡這一媒介,開辦學術科研論壇等。更可以開辦一系列講座,給學生講述科研的趣味所在,前輩科學家的事跡和風范,以及科研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等。這些同樣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上皆是筆者的一些觀點,謹期望能為廣大教學工作者提供參考,如有不妥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參 考 文 獻
[1]張占偉,王宇彤,馬駿,劉輝.醫學系七年制學生與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淺析[J].醫學教育,2002,(3):1~2.
[2]陳瑛,侯樊興,喬繼英,王信隆.病原生物學教學中對長學制學生科研能力培訓的實踐[J].西北醫學教育,2005,13(1):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