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媽媽
適當轉(zhuǎn)移孩子注意力
寶寶3歲之前,很多時候父母無法用語言和孩子理性溝通,因為寶寶的注意力很短,在鬧情緒或不合作時,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轉(zhuǎn)移孩子注意力。具體方法取決于孩子的特點,有的孩子喜歡比較幽默夸張的動作和表情,有的希望看到自己的安慰物,有的喜歡聽故事等等。
給孩子5分鐘緩沖期
大人給孩子下達命令前,要給孩子一個心理緩沖期,適當調(diào)整孩子的負面情緒。有一次,小外甥看卡通片入了迷,連叫了兩次都不肯吃飯,姐姐走到他面前,語氣平緩地說:“我們再看5分鐘,你就過來吃飯,好不好?”小朋友看到媽媽的態(tài)度很堅定,就點頭同意了,5分鐘后,自己乖乖地坐到位子上開始吃飯。
當孩子正看到興頭時,如果一聲令下立即關掉電視,接下來哭鬧的戲碼通常不可避免。相反,多給他幾分鐘,讓他感到媽媽不僅沒有強迫他,反而給他自主權,這種溝通方式,讓孩子有了更多的心理準備,就不會表現(xiàn)出太多的挫折感。
說出“1-2-3”
即對著苦惱的寶寶數(shù)“1、2、3”,這種方法的關鍵是,父母做到心平氣和。很多時候,用這種直接和快速的方法,來控制孩子的行為,勝過千言萬語。
我認識一位媽媽,當她家4歲的寶寶大哭大叫時,她會看著寶寶的眼睛,不動聲色地開始數(shù)“1”,然后有意停5秒,讓孩子體會到這背后所代表的警告意味。如果繼續(xù)哭鬧,會豎起第二根手指說“2”,讓孩子有機會對自己的行為做出適當調(diào)整。再等5秒鐘,如果還沒有一點改進,就要伸起第三根手指,數(shù)到3表明這是最后一次機會,否則的話就會有相應的懲罰措施。
設置頑皮角落
很多美國父母在教養(yǎng)孩子時,會通過讓孩子坐頑皮角落的方式,讓他們學會反思。就時間長短來說,掌握的原則是,1歲的孩子大概控制在1分鐘,2~3歲的孩子最多不超過3分鐘。不要小看這種罰坐的方式,其主要目的就是讓孩子冷靜下來,明白自己行為的界限。
當然這種懲罰方式也不是萬能的,孩子有時候也會重復令人抓狂的行為,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學會在處理過程中如何與孩子溝通,并找出最好的應對策略。
(朱權利摘自《父母世界》2014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