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偉 李曉亮
摘 要:隨著居民環境保護意識逐年提升,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已成為社會十分關心的問題。本文首先介紹了我國環境影響評價中存在的問題,然后針對目前環境影響評價中的不足,提出突出環境影響評價關鍵問題、加大處罰力度、提升審批部門的業務能力和改變現有的收費模式等建議。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存在問題;建議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09.238
目前環境和經濟和諧發展已成為時代發展的趨勢。因此建立和實施環境影響評價機制十分重要,通過建設項目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有效的預防破壞和污染環境的現象。同時環境影響評價還對環境的綜合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 環境影響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1.1 資質和收費管理不到位
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屬于市場性行為,為企業辦理環境保護手續提供幫助,但同時對于企業實施項目的制約性也極大的降低了。環評單位對于企業提供的評價報告審核不夠認真,只追求自身的利益,出現明明項目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不符合要求,但仍可以通過審核。此外,對于環保資質的管理還存在不足,存在外借資質及人員“掛靠”等行為,極大的影響了環評制度的權威性。
1.2 審批部門的業務能力不足
審批部門的工作是結合當地的環境狀況考察環境影響評價單位的報告,并對企業提出進一步的環境保護要求。目前審批部門的工作人員存在專業知識缺乏、業務能力較弱的問題,對于環評報告的審批缺乏對項目可行性和環保性的分析,這給環保驗收階段增加了不少的壓力,極大的降低了環評效率。
1.3 關鍵問題不突出
環境影響評價的過程中,報告中的內容有很多無關經驗的內容,而對于關鍵性的實質性問題不夠突出,這種情況在小型環境影響評價企業中容易發生。對于規模較小的企業,由于實力較弱,在環境影響評價時,對于環境影響程度和周邊環境影響因素等評估不準確,為了滿足環評的標準,不得不寫入較多的無關因素,造成評價項目與環境本身有較大的差距。
1.4 違反規定時懲罰力度不強
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對環評影響評價過程中違法行為的處罰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但由于處罰的力度不足,違反相關法律規定的人員,只需要承擔一定數額的罰款,而對于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性則不能充分的認識,并且對于處罰管理的缺失,有些處罰條款落實不好,難以對相關責任人起到一定的警告和約束性。
2 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議
2.1 改變現有的收費模式
如果想改變現有建設單位與環境影響評價單位之間的收費模式,需要首先轉變雙方間的關系。環境保護部門應介于建設單位和環境影響評價單位之間,起到第三方紐帶的作用。收費應依據企業規模大小及相關收費指標進行確定,確定后通過環保部門對環評項目進行招標。這種收費模式的優點很多,環境影響評價單位的評價結果直接對環保局負責,這不但會提升環評單位的積極性還能夠有效保證市場收費的規范性,環評結果的客觀性也得到保證。
2.2 規范資質管理制度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資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項,為了避免在審批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應對于資質管理制度十分嚴謹,保證環評影響評價的質量。資質管理中,相關的環保行政部門應該組織環境影響評價相關從業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對于審批文件時,需要考核從業人員工作效率,并且保證考核時公平公正,對于資質的“掛靠”等不良行為應該堅決杜絕。
2.3 提升審批部門的業務能力
想要提升環境影響評價的質量,審批部門在審批項目時,需要嚴格的執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此外,對于審批過程中存在政府的干預需要嚴格遵循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能通過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審批部門提升自身業務能力有助于環保驗收時的操作性。
2.4 突出環境影響評價關鍵問題
環境影響評價的目的主要是防治項目建設對環境造成破壞,企業對于方案的制定應突出關鍵問題,簡單明了。環境影響評價企業應遵循環評導則中的相關要求,對環評項目中的重點問題進行分析、預測和評價,對于環境影響較小的問題,無需重點分析。環評企業在制定環評準則時應依據環保審批部門的審批意見,對于評價報告的制定需充分考慮當地的實際狀況,實事求是的對項目進行評價。通過科學合理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提升環境影響評價的效率。
2.5 加大處罰力度
我國的相關職能部門應不斷完善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提升環境保護的要求,對于環境影響評價中遇到的問題,可以通過立法的形式加以規范。對于違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的企業和人員應加大處罰力度。處罰違法人員時,僅進行罰款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需要進行更加嚴格的處罰措施,例如停業整頓,對于更嚴重者,可以追究其法律責任。對于環保審批人員也應該建立完善的監管制度,規范審批工作制度,避免在環保審批部門工作的人員知法犯法。
3 結語
總之,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的深入,環境保護會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但同時對于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往往難以共存,但是用破壞環境來換取經濟發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應該尋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和諧共存的模式,杜絕污染環境的生產行為,制定合理的環境保護方案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參考文獻:
[1]陳航,壽智振.論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現狀問題及建議對策[J]. 環境污染與防治,2010(10).
[2]張青,張建洲,周國強.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議[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6).
[3]姜可,李洪艷.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對策[J]. 科技信息,2010(29).
[4]劉磊,李繼文,吳春旭.提高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有效性的研究[J].四川環境,2009(01).
作者簡介:邊偉(1983-),男,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