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裕民
城市是復雜的巨系統,如何以系統整體觀來分析城市和管理城市,建立城市的長效管理機制?一直以來是困擾城市管理者的難題。美國著名的系統論者德內拉·梅多斯出版的《系統之美:決策者的系統思考》,提供了良好的系統思考方法。
德內拉·梅多斯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系統思考大師之一,是1972年出版《增長的極限》的第一作者,她引領了全球社會觀、宇宙觀變革的先河,引發了世界對地球承載力和人類選擇的大辯論。《系統之美》是德內拉·梅多斯奉獻給決策者的又一個精美之作。
系統思考是整體地、動態地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是在復雜的動態系統中以簡御繁的智慧。《系統之美》全書分為三大部分:系統的結構和行為,系統思考與我們,改變系統。
第一部分“系統的結構與行為”,介紹了系統及其本質與運行規律。作者提出系統是一組組相互關聯要素組成的、能夠實現某個目標的整體。系統由三大部分構成:要素、連接、功能或目標。一個系統可以包含多個子系統。沒有內在有機連接或功能的隨機組合不是系統。系統的功能或目標是系統行為最為關鍵的決定因素。系統連接使系統整合在一起,反映并決定著系統規則和系統功能,系統連接的改變將會使系統發生巨大變化。只要不觸動系統連接和總目標,即使替換掉所有系統要素,系統也會保持不變。
系統具有動態性特征。存量是任何系統穩定的基礎,流量影響著系統的動態特征和進程,反饋機制決定著存量和流量的關系及系統的動態平衡。系統的反饋回路是指系統內部閉合的因果關系鏈。系統的反饋包括調節反饋和增強反饋兩類,調節反饋是指具有保持存量穩定功能、有利于系統實現既定目標的反饋;增強反饋則是指不斷放大、增強系統動態趨勢、使得系統遠離原有目標的反饋,增強反饋有可能是良性,也有可能是惡性,分別導致系統快速發展或者加速崩潰。在所有的復雜系統中,所有的反饋效應都有時間延遲,這問題會變得更加嚴重和難以解決。
第二部分“系統思考與我們”,教會我們認識系統的能力。著作提出系統的三大特征、認識系統的六大障礙以及系統的八大陷阱與對策。
系統的三大特征是系統具有天然的適應力、自組織能力和層次性。系統具有適應性,因為系統內部結構存在很多互相影響的反饋回路,這些回路互相支撐,及時在系統遭受巨大的擾動時,仍然能以多種不同的方式使系統恢復至原有狀態。系統的自組織性是指系統具備的使自身結構更為復雜化的能力,這種特性會產生異質性和不可預測性:系統有可能演變成全新的結構,發展出全新的行為模式。系統的層次性是指系統與子系統之間的包含和生成的關系,層次之間信息連接設計合理的話,反饋延遲久會減小。要想讓系統高效地運作,層次結構必須很好地平衡整體系統和各個子系統的福利和責任。既要有足夠的中央控制,以有效地協調整體目標的實現,又要讓各子系統有足夠的自主權,以維持子系統的活力和創造力。適應力、自組織和層次性是動態系統有效運作的三大原因。
認識系統可能存在6大障礙:別被表現所迷惑,人們通常關注系統行為,而系統結構才是行為的根源;在非線性世界里,不要用線性的思維模式;恰當地劃定邊界,特別是在面對每一個新任務,都應該忘掉上一次行之有效的邊界劃分,應針對當前問題的需要,創造性地劃分最合適的邊界;看清各種限制因素,關注限制或約束力最大的因素;認識無所不在的時間延遲,當在反饋回路中存在較長時間延遲,具備一定的預見性就是必不可少的,延遲也常常是戰略決策者有效而敏感的政策杠桿點;有限理性,系統中每個角色的有限理性可能無法產生促進系統整體福利的決策。
系統的八大陷阱和對策。作者將一些常見的、會引發特定不良行為的系統結構稱之為“系統陷阱”,這些陷阱既是一些頑固、棘手和潛在危害性極大的問題的根源,又是行之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杠桿點”,只要懂得系統原理,就可以在恰當的地方施加干預,便可獲得期望的轉變。作者指出了政策助力、公地悲劇、目標侵蝕等八大系統陷阱,并解釋了預防系統陷阱的政策杠桿點。
第三部分“改變系統”,作者提出了12大改變系統、促進系統良性循環的杠桿和變革方式,包括數字、緩沖器、存量-流量結構、時間延遲、調節回路、增強回路、信息流、系統規則、自組織、系統目標、社會范式和超越范式。
著作作者尖銳的指出:我們通常用工業管理的心智模式進行社會治理決策,并相信存在一把預測和控制系統的鑰匙。但是,我們高估了自己。系統不可以被控制,但他們可以被設計和重構,我們可以搞清楚系統運行的基本規律,并尊重規律,與系統共舞。以下是與系統共舞的15項法則:跟上系統的節拍;把你的心智模式展現在陽光下;相信、尊重并分享信息,不能歪曲、延遲或隱瞞信息;盡可能清晰、準確地使用語言,讓社會理解;關注重要的,而不是容易衡量的,如果某件事物難以量化,往往對其視而不見或者忽略它,這會導致問題的產生;為反饋系統制定帶有反饋功能的政策,對于動態的、自我調節的反饋系統,不能用靜止的、剛性的政策來進行管制;追求整體利益,基層組織存在的目的是服務最底層,而非最頂層;聆聽系統的智慧;界定系統的職責,責怪或試圖控制外部影響,容易忽略系統內部的職責;不要降低“善”的標準,而不是看著善的社會行為慢慢被侵蝕。
在人們的印象中,現代系統論通常用復雜的數學模型、方程式表達,大量晦澀的公式和術語,使人望而卻步。而德內拉·梅多斯認為“大道至簡”,系統理論所表達的真理,是在某種程度上為人所共知的常識。她用通俗易懂乃至風趣的語言,大量身邊的小故事,將系統解析得淋漓盡致,語言通俗易懂,引人入勝,是一本極好的系統論學術讀物。
系統理論是人類觀察世界的透視鏡,尤其當我們面臨混亂不堪、紛繁復雜且快速變化的局面時,系統理論可以幫助我們以簡御繁,打造一個完全不同嶄新世界。
比如:城中村是北京城市治理的頑疾。2011年北京市“成功”改造了50個城中村,北塢村作為其中之一,原來有3000本地人和2萬流動人口,改造規劃被100%實施,3000本地人居住進優美、整潔、有序的北塢嘉園,如果就北塢論北塢,那么北塢城中村改造被劃上了圓滿的句號。問題在于北塢“城中村改造生產新的城中村”,2萬流動人口沒有在北京消失,他們去了隔壁的南平莊、西平莊等村,短期內流動人口劇增導致南平莊等村莊用電、用水、廁所等基礎性設施嚴重不足,違法亂建劇增。之所以如此,按照系統論的觀點,是因為北京市城市邊緣區的城中村和流動人口之間存在著自組織能力很強的調節回路,而排斥性城中村改造模式正好掉入系統治標不治本的政策助力陷阱,必然的出路則是超越排斥性城中村改造心智模式,以城市發展的整體利益替代局部利益來評價和重構城中村改造的系統行為,重構包容性城中村改造模式和北京城市邊緣區治理系統。
(責任編輯: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