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經(jīng)》《離騷》到魏晉詠、賦,從唐詩宋詞到《西廂記》《紅樓夢》,文人們盡情地描繪了“香”的風(fēng)雅,并將“弄香”推上文化的殿堂。我想不出還有哪個國家哪個民族有這么多的知識分子這么長久、幾乎貫穿歷史地關(guān)注著香品、香芬。他們把品香上升成了純粹的審美活動,就像賞書畫、玩戲曲一般,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達(dá)到藝術(shù)的美好境界。
除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屈原《離騷》中就有很多精彩的詠嘆外,唐代詩人王維、杜甫、李白、白居易、李商隱等都有此類作品。
王維《謁璇上人》有:少年不足方,識道年已長。事往安可悔,馀生幸能養(yǎng)。誓從斷臂血,不復(fù)嬰世網(wǎng)。浮名寄纓佩,空性無羈鞅。夙承大導(dǎo)師,焚香此瞻仰。頹然居一室,覆載紛萬象。高柳早鶯啼,長廊春雨響。床下阮家屐,窗前筇竹杖。方將見身云,陋彼示天壤。一心在法要,愿以無生獎。
宋代蘇軾的《和魯直二首》:四句燒香偈子,隨風(fēng)遍滿東南;不是聞思所及,且令鼻觀先參。萬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斕斑;一炷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閑。
朱熹的《香界》:幽興年來莫與同,滋蘭聊欲泛光風(fēng);真成佛國香云界,不數(shù)淮山桂樹叢。花氣無邊熏欲醉,靈芬一點靜還通;何須楚客紉秋佩,坐臥經(jīng)行向此中。
陳去非的《焚香》: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當(dāng)時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豈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爐煙裊孤碧,云縷霏數(shù)千,悠然凌空運去,縹緲隨風(fēng)還。世呈有過現(xiàn),熏性無變遷;就是水中月,波定還自圓。
黃庭堅所作的《香之十德》,稱贊香的好處有:“感格鬼神,清凈身心,能拂污穢,能覺睡眠,靜中成友,塵里偷閑,多而不厭,寡而為足,久藏不朽,常用無礙。”
古典名著《紅樓夢》中亦有很多詠香的詞句。如:在《中秋夜大觀圓即景》的聯(lián)句中,黛玉和湘云便有“香篆銷金鼎,脂冰膩玉盆”的對句。謂秦可聊的臥窗前飄出的是一縷“幽香”,使人感到神清氣爽;薛寶釵的衣袖中散發(fā)的是一絲“冷香”,聞?wù)吣环Q奇;而倒霉的妙玉則被一陣“悶香”所熏而昏厥,被歹徒劫持……正是由于香的種種妙用,文人墨客揮墨歌之詠之。我們從眾多傳世的詩文也不難看出我國香文化的深厚積淀。
中國古人的生活樂趣往往是高雅、浪漫而又別出心裁的。通過他們留下的只言片語便讓現(xiàn)在的我們羨慕不已,而我們也從眾多傳世的詩文也不難看出我國香文化的深厚積淀。
——節(jié)選自《飄散千年的香氣:古人風(fēng)雅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