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祥鳳
?
淺析德意志工業化的背景
謝祥鳳
摘要:德意志的工業革命晚于英、法、美三國,主要是由于德意志政治上的長期分裂局面、難以統一的國內市場以及不斷發生的戰爭。國內經濟發展的落后狀態,影響了工業革命前提條件的形成。長期的政治分裂,使德意志無力開拓海外殖民地。正是德意志自身的特殊性,使它走上了一條與眾不同的工業化道路。
關鍵詞:19世紀;德意志;工業化
工業化是指一個國家的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上升并且占據主導地位的歷史過程。這一過程中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城鎮人口數量超過農村人口數量。19世紀30年代,在英國的工業革命即將完成,德意志的工業革命卻才剛剛開始。在1848年之前,德意志經濟的發展相當緩慢。工業生產不僅遠遠地落在英國的后面,也趕不上法國的水平。德意志的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數的7 0 % 以上,農業產值也占據國家工農業產值7 0 % 以上,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農業國。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德意志走上了一條的與眾不同的工業化道路。
一、四分五裂的國內政局
工業革命前的德意志,邦國林立、封建閉塞,是一個實行專制主義的農業國,當時“德意志”還稱不上一個政治名詞。歐洲王朝的分封制和繼承制導致了德意志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地理邊界版圖大小的劇烈變化。大大小小諸侯國及帝國騎士領地又促使了德意志中央王權的衰落。
德意志的歷史學家弗朗茨·施納貝爾曾說:“在歐洲所有的文化民族中,德意志人由于他們居住空間上的地理條件,使其成為一個負擔最為沉重的民族。”①顯而易見,德意志錯綜復雜的山脈和雜亂無章的河流不僅助長了德意志的地理分裂,也加劇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他認為德意志的地理條件不僅沒有為其政治統一提供優勢,而且加劇了德意志分裂的傾向。“這樣的地理條件,且其大部分地區處于歐洲大陸中央的事實使得德意志在空間上難以防御來自外部的打擊和各邦國周邊的分離,尤其是當它王權逐漸衰落的時候。當周邊國家逐漸完成中央集權,德意志的邦國分裂狀態儼然成了內外各種勢力實現各自野心的競技場”②。
德意志地理條件的特殊性、四分五裂的政治疆土、沒有統一的行政及經濟中心,都使得“這些地區往往與非德意志管轄的地區的聯系比它們相互之間的聯系還密切”。③德意志也非常容易卷入周邊的政治紛爭,如三十年戰爭、北方戰爭、拿破侖戰爭等。1789 年,德意志的政治疆域中仍有31個獨立的地區和1400 多個騎士分封地。各個地區間設立了相當多的關卡,造成了經濟交流困難、貨幣混亂等,這些問題嚴重地阻礙著德意志的經濟發展。新航路的開辟以后,歐洲經濟的重心西移,“造成了德意志帝國各組成部分之間、各諸侯之間、各城市之間、甚至各個城市的各行會之間以及各個等級的分子之間的傾軋分裂。”④同時,不便利的大陸交通以及城市農村的分離產生了一系列問題,而國內各地區為了自身利益相互爭斗,也進一步加深國家內耗。
政治上的隔閡既不利于各地區間經濟交流,也不利于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在諸多不利條件下,同時還爆發了三十年戰爭。長期的戰爭不僅使得德意志的經濟發生倒退,而且大量人口的損失也使得后期經濟發展缺乏勞動力。而在 戰后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也加劇了“邦國的分裂凝固化,貿易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靠貿易為生的城市區域日漸縮小,某些地方甚至是首次出現了農奴制,城市行會再度鞏固了對手工業的統治,……以至于“在許多地方,17、18 世紀甚至比 16 世紀實際上更為封建。”⑤
政治分裂及統一的艱辛歷程阻礙了德意志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而資本主義的緩慢發展又加劇了德意志各地區間的相互孤立。兩者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德意志的工業化一直都是政治長期滯后于經濟,兩者的發展是不同步的。政治上,德意志實行容克地主階級領導的專制主義,相對于英法等國早就建立起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體制,德意志的發展太過緩慢。政治的長期滯后使得經濟市場的統一一直難以完成。
二、難以統一的國內市場
四分五裂的政局、發展緩慢的農本經濟、急劇衰落的城市工商業以及來自鄰國的干涉,都使德意志在空間上難以建立統一的經濟體系,致使 19 世紀中期德意志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起步晚,更不可能像英法那樣快速實現工業化。
經濟的發展要求建立統一的國內市場,要建立統一的市場就必須有強有力的政府制定相關的法律進行規定和限制。但當時的德意志政治上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根本就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治領導中心。這也造成了在一開始根本不可能出臺一套統一的成文法律,而只能由各個地區相互商議進行協定。各地區都會優先考慮自身的利益,只有對自己有利的情況才會舉手贊成。只要對自己的利益有所損壞,便難以達成一致。經濟方面,德意志“還不能編制棉紗和麻紗以適應它自己的需要,還沒有能從熱帶地區直接輸入它所需要的殖民地產品,用它自己制造的工業品來償付,還沒有能用它自己的船只來經營這類貿易,還沒有方法來保護它自己的國旗,還沒有完善的內河、運河和鐵路運輸系統”。⑥德意志自身既不能夠自給自足,又無力開拓海外殖民地,國家內部還“各自為營”,這種局面更加劇了統一整個國內市場的難度。
要想統一國內市場,政府必須進行干預。要統一國內市場,發展本國經濟,必須依靠政府的宏觀調控。從 10 世紀到 19 世紀一直以“神圣羅馬帝國”著稱的德意志,其實一直都是各個邦國組成的聯邦國家。18 世紀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就曾說過“這個所謂的神圣羅馬帝國既不神圣,亦非羅馬,更不是帝國⑦。”11815 年召開的維也納會議將德意志名義上統一為德意志邦聯,但也只是空有其名,各個邦國在政治、外交、軍事上仍奉行獨立自主的原則,因此德意志在政治上并未實現真正的國家統一。
在拿破侖戰爭后期,英法的大陸封鎖政策也極大地影響了德意志的經濟發展。幾乎停滯的農業發展、參差不齊的工業發展;緩慢的商業發展。德意志的經濟根本無法與他國競爭,在封鎖政策解除后更是損失慘重。在經濟方面,工業革命前的德意志前途黯淡無光。在政治上統一整個德意志成了德意志想要獲得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當務之急。當然,在這種條件下,德意志工業化發展道路每一步都帶有濃重的政治干預色彩,都打上了濃濃的政治烙印。這使得德意志工業化道路必然會走上一條與英法等國都不同的工業化道路。(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
注解:
①吳友法,黃正柏《德意志資本主義發展史》[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P40-41.
②吳友法,黃正柏《德意志資本主義發展史》[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P43.
③C.M.奇波拉《歐洲經濟史》第四卷(上)[M]商務印書館,1989年,P67.
④弗.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經濟體系》[M]商務應書館,1962年,P80.
⑤吳友法,黃正柏《德意志資本主義發展史》[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P42-46.
⑥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M],商務印書館 1981 年,P355.
⑦劉景華,《人類六千年》(上)[M],花城出版社,P 407.
作者簡介:謝祥鳳(1991-),女,漢,四川瀘縣人,學生,研究生在讀,四川師范大學,世界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