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在菜市場看見成堆的菜根整整齊齊擺在地上。菜根又叫“咸菜疙瘩”,童年記憶中,它的價錢最便宜,洗凈切絲,用辣椒油、陳醋一拌就是下飯的爽口菜。那時,喜歡吃剛腌好的菜根,還沒有因鹽水久漬而發紅,吃起來也有一種青澀的辛香,一碟咸菜,一碗稀粥,一個饅頭,就吃得格外香甜。
小時候家蒸的饅頭特別的勁道兒,有純樸的麥香,偶爾會因為堿用的不適量而蒸得開了花兒,我撫掌大叫:饅頭笑了!院子里的果樹結出的李子,有一年不知何故天然地裂開,我也歡喜道:李子笑了。那時,李子和饅頭是有表情的,人也開心得真切自然,每一餐都吃得下,每一晚都睡得著,隨時都笑得出來,簡陋的家里滿是陽光,最素淡的往往是天下至味,在物質缺乏的歲月里,我們往往能夠感受深刻的幸福。
小時候,只對兩件事最感興趣:一件是食物,另一件是讀書。像《菜根譚》這樣以食物命名的書會迅速吸引少年的我。第一次手捧《菜根譚》,曾經問父親寫的是什么?父親答:是窮苦文人嚼著咸菜疙瘩寫下的人生哲學。窮苦文人不屈從于生活的清苦,以頑強的堅持穿越生命,寫下人生哲學,不禁令人肅然起敬,開卷閱讀,竟能從中讀到一種不屈的尊貴。
最喜歡的書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種是詞工句麗的美文,字句清新精致,讀來唇頰留香;一種表面平實內里深刻,提升智慧,點亮心靈,如暗夜的一束焰火光芒四射;還有一種是作者不經雕琢的自然流露,讀的時候不覺得是在讀書,而是在讀一個生命。能達到以上標準的書已經不多,若集三種特點于一身,就堪稱書海之中的鳳毛麟角,而《菜根譚》就是這樣一本書。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這就是明代大儒洪應明以《菜根譚》命名為書的意義所在。他把菜根比作世味,須培本固根,歷經風雨方能解其中之味。《菜根譚》的精髓是說:人生自清苦歷練中來,也自滄桑灌溉中得,因為備嘗險阻和歷經滄桑,故培植得人生之根本其味乃厚,其心超脫,其情暢達。
一直認為,對世界的認識,往往要靠行萬里路才能得來。我常常揣測,《菜根譚》的作者洪應明行了多少風雨人生路,才能如此博學多思、意蘊高雅、滄桑厚重?洪應明一生坎坷,早年曾熱衷出仕,晚來他皈依佛門,《菜根譚》寫盡他對生活和生命最深刻透徹的感悟。持卷細細品讀,就如同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將其人生的經驗與智慧對我們悠悠闡述、娓娓道來,那些文字默默散發著恒久的熱量,如滴滴甘霖滋潤我們日漸干涸的心田。
書中有物我兩忘、看淡榮辱的淡泊之心:“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隨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因為不驚與隨意,使榮辱、去留皆成身外之物,“閑看”和“漫隨”寫盡物我兩忘的灑脫心態。書中有培養節操、磨練本領的勵志之言:“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旋轉乾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操出”,告訴我們光明磊落的節操是在艱苦和默默無聞的環境中培養,扭轉局勢的胸才偉略是從謹慎嚴密的做事態度中磨練而成。書中還有不犯法律、務要清廉的警醒之語:“公平正論,不可犯手,一犯,則貽羞萬世;權門私竇,不可著腳,一著,則玷污終身。”是說道德規范和法律不可輕易觸犯,一旦觸犯就會留下永遠的恥辱;營私舞弊的場所不可輕易踏入,一旦沾染就會玷污一輩子的清白人格。
菜根香四溢,譚深深幾許?這本書讓我真切的感覺到,作者的內心如同一片深海,看似鐵馬冰河,波瀾不驚,卻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一朝時來,便可洶涌澎湃,排山到海。只可惜啊,一生襟抱未曾開!如果他還在,真想與他相對而坐,燙一壺熱酒,暖一暖他滄桑疲憊的心靈。
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相對于世界,人的一生是追逐而改變的過程,在不間斷地追逐與改變之中就更需要安頓心靈。因為心安,才能感受生命的有趣,人心如果不安頓、不平靜、不從容,任何趣味都會和生命無緣。因為性定,才能不被途中遇到的苦難挫折所擊倒,而始終保持內心的清明。我想,人心和世相應該是相對的,人心小了,就會覺得世界大而沉重,壓在心上不堪重負;人心大了,賞世上風雨雷鳴,也不過是小小的景致而已。
嚼一嚼菜根的香,珍惜當下的擁有。活在當下,到底什么更重要?看歲月滄桑變幻,時光不斷掠奪著我們的擁有:青春、健康、活力與激情,甚至包括我們的摯愛親朋……放下負擔,舒展心靈,且行且珍惜,何不駐足凝望身邊的風景? ?嚼一嚼菜根的香,能升騰人生的希望。當溯雨寒冰突襲而至,要時時持有灑脫的心態,就像萊蒙托夫的詩所說的那樣:“一條船孤獨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尋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靜碧藍的大海,而頭頂是金色的太陽。”
嚼一嚼菜根的香,逝去的歲月仿佛縈繞唇齒之間,一切溫暖而迷茫,迷茫如同前塵往事,溫暖如同舊夢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