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秦娥 ?婁山關】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品讀紅色經典,有利于發揚傳統、堅定信念、勵志人生,我懷著深深的敬意誦讀了毛主席的這首詩詞。
主席詩詞以崇高豪邁的革命感情、遒勁偉岸的創造力量、超越雄奇的藝術思想、華美精巧的韻調辭采,形成中華悠久詩史上風格絕殊的新形態。《憶秦娥 婁山關》是主席詩詞藝術最精湛的一篇,其造境、煉詞、寫意都達到了藝術頂峰,讀來仿佛身臨其境,偉人豪放的風格和磅礴的氣勢令我沉醉不已。
《憶秦娥 婁山關》全詞僅用了46字,如此簡煉的文字,卻創造了壯美雄渾、意蘊高遠的畫面。開篇“西風烈”讓人仿佛置身凜冽寒風之中,仰望長空浩大無涯,耳聽雁鳴哀涼清幽,“霜晨月”形象的勾勒出一幅曉月寒霜圖,只聞馬蹄散亂、軍號嘶啞,一“碎”一“咽”將紅軍鐵血征戰婁山關的慘烈悲壯書寫無遺……革命者何懼征程漫漫、雄關要塞如鐵?失敗已經過去,而今從頭再來,“從頭越”三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當偉人佇立于婁山關之巔,遙望祖國山河之壯麗,低吟“蒼山如海,殘陽如血”,這樣的場景怎不令人蕩氣回腸!沒有特殊的內在情境,沒有豐富的情感支持,那“西風、秋雁、霜天、殘陽”就難以獲得如此靈動的藝術效果,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就難以達到如此空前的藝術征服力,以至風靡革命詩壇,激勵一代又一代革命者勇往直前,走向成功。其藝術高度前不見古人,后難得來者,堪稱中華傲立于世界的文化精品。
主席詩詞之所以能激勵斗志,是因為其中折射著他獨特的人生經歷。毛主席一生心懷救國壯志,身歷困苦舛桀,他所處的時代風云際會滄桑巨變,讓他一次又一次站在時代潮頭,左右中國近代史的方向和進程。婁山關戰役就是黨和紅軍走向成功的轉折點,當時毛主席歷經人生低谷,政壇沉寂三年后,終于迎來遵義會議的召開,會議中總結失敗教訓,否定錯誤路線,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主席臨危受命后于1935年2月打響的第一場戰役就是婁山關戰役,婁山關迎來紅軍長征以來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揭開遵義大捷之序幕,展示遵義會議的曙光,從此婁山關載入中國革命史冊?!稇浨囟?婁山關》正是主席當時復雜心情的藝術外化,完美詮釋了一位卓越政治家負重前行時的復雜心情,充分展現了一位志存高遠者不畏困難的磅礴大氣,主席用詩詞淋漓盡致的展現了自己蒼涼沉雄的大寫意境界。
主席詩詞之所以能風靡詩壇,是因為其中蘊含著他豐富的文化底蘊。圣書萬卷任縱橫,經天緯地慰生平,毛主席一生篤志嗜書、學貫中西,讀遍詩經楚辭、李杜詩稿,深解蘇柳詞歌,長曲短賦……他在書海中遨游,在馬背上吟誦,知識的廣博令他見微知著,高屋建瓴,舉重若輕;詩懷的浪漫使他心胸豁達、樂觀向上,傲視群雄。他集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大詩人于一身,獨特的人生經歷讓主席有著深厚的感情積淀和豐富的創作素材,彰往察來,鑒古知今,以詩言志,以詞抒情,詩詞就是主席真實感情的寫照和時代狀況的折射。無論是在湖南第一師范的學子生活,還是戎馬疆場的軍旅生涯,或是革命成功后入定京都,雄奇壯麗的詩篇伴他行走風雨人生,直到暮年仍然垂老不倦,用犀利的刀筆改寫著中國和世界的歷史。
主席詩詞之所以能在歲月長河之中經久不衰,是因為其中透射出強悍不屈的民族精神。那是一種縱貫天地的浩然雄風,那是一種凜然不屈的磅礴大氣,那是一個人、一個民族強烈的自信、自尊、自立、自強不息!這種精神就像熊熊燃燒的火炬引領中國共產黨前進的方向,像搏擊長空的海燕喚醒中華民族艱苦奮斗,像長鳴的號角催促每一位共產黨員去開拓創新、銳意進取,更激勵著今天的我們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精神投入到黨的事業建設中去。
不畏艱難與險阻,豪歌一曲萬里晴。讓我們品讀紅色經典,傳承光榮傳統,發揚優良作風,保持良好風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