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鐵凝在長篇小說《笨花》中雖使用了宏大的歷史敘事,展現了上世紀初到四五十年代中國的抗戰史,但小說更多的是用飽含熱情的筆觸描繪笨花村的生活細節,笨花人的質樸無畏,勾勒出冀中平原上一個回蕩著原始生命力與人情美人性美的鄉村世界。
關鍵詞:鐵凝;《笨花》;鄉村敘事;生活細節;人情美
作者簡介:趙亞倩(1990.9-),女,河北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在讀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8-0-01
鐵凝作為中國當代文壇頗負盛名的女作家,自1982年的成名作《哦,香雪》到《玫瑰門》、《無雨之城》、《大浴女》的面世,她一直以關注女性命運,探索女性靈魂世界為創作核心。而2006年出版的《笨花》讓人們看到一個與過去不一樣的鐵凝。小說借冀中平原上的笨花村及以向氏家族為代表的凡人凡事的沉浮變化為主線,映照出從清末民初直至抗戰勝利那段跌宕起伏的中國歷史變遷。然而小說所要表現的核心是中國的鄉土社會,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將宏大的歷史主題通過日常肌里展現出來。
一、鄉村敘事
“笨花”在小說中具有明喻和隱喻雙重含義。明喻是指冀中平原上名為笨花,靠種棉花為生的小村莊。從隱喻角度講,“笨花”是對中國本土小說的象征與回歸。由域外傳來的“洋花”讓讀者不自覺地與外界的西方文化產生聯系,而產自本土的“笨花”則隱喻中國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是一種質樸而深沉的鄉土文學。
鐵凝在《笨花》中第一次將個體生命放置在歷史脈絡中,以發展的眼光截取清末民初到上世紀40年代近半個世紀的歷史,在樸素自然的敘事中將軍閥混戰、民國成立、抗日戰爭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巧妙融入到華北平原一個普通的小村子中。向喜坎坷的從軍生涯和對人生信條的堅守展示了一位軍人的榮辱人生,他的兒子向文成以過人的才干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醫生,文麒、文麟以及女兒取燈,孫子武備、有備都以不同形式參加抗日戰爭,成為繼他之后中國新一代革命力量。小說通過對笨花村日常生活、凡人瑣事的肌理式描繪,將笨花村、向氏家族與整個中國歷史聯系起來。書中最令人感動的是對平凡鄉村生活的細致刻畫,是作者對鄉村題材流露出的熱忱與熟悉,以及溫婉、從容、沉靜的鄉土氣息。“鐵凝既想去書寫一部現代中國史,一部鄉村卷入時代大潮的歷史,但她又不愿被歷史壓垮,她還是執著地回到她的鄉村,回到那些活脫脫的小故事,這使《笨花》保持住它的鄉土本色,保持住鐵凝固有的純真之氣。”
二、笨花村——濃郁的鄉土氣息
笨花村處處彌漫著濃厚的鄉土氣息,這源于鐵凝對鄉村的生活細節、風俗民情細膩真實地刻畫。
小說以西貝一家為開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像狹長胡同般的院子,院主人吃飯的情景,由吃飯排列次序依次介紹家中成員名字、關系及性格,還有晚飯前的保留節目——小治媳婦兒登房叫罵,這些帶有農村典型生活化的符號組成了西貝家的黃昏,繼而又引出整個笨花村的黃昏:門前打滾的牲畜,雞蛋換蔥的小車,賣酥糖燒餅的老人,賣酥魚的騙子……這些活計真實可靠,絲毫不顯累贅,冀中鄉村獨有的生活細節在作者娓娓道來中變得可觸可感。
鐵凝對日常生活敘述的重視使笨花村成為冀中平原上數不盡的鄉村的縮影,我們可以看到坎坷的村路,裊裊的炊煙,白花花的棉花地以及上面點綴的或尖或平的窩棚。“《笨花》提供的鄉村經驗不是知識分子話語建構的意象,而是更多地回到了鄉土生活的直接性,建構了鄉土世界的日常生活美學,描繪了一幅非政治化的鄉村地圖。”
三、笨花人——溫暖的鄉間人情
《笨花》中依舊延續了鐵凝寫作一以貫之的溫暖,追求永恒的人情美,這種美不僅存在于鄉村生活細節中,也包含在鮮活的人物形象中。
向喜是作者著墨最多的人物。他本是賣豆腐腦的普通農民,從小父親便送他入私塾學習《孟子》《論語》。儒家傳統的精髓為向喜一生定下基調。他為自己取名向中和,字謙益。由于他的勇敢機智,他從一個普通的新兵成為人人敬仰的“向大人”,但其內心深處始終堅持自己最原始的道德與原則。他時刻惦記家中的妻兒和父母兄弟,不斷把積攢下的軍餉寄回老家,體現了儒家的百事孝為先。在描寫最激烈的龜山戰役中,他不顧生命安危踐行忠君之道。他主動放棄高官厚祿,拒絕與日本人合作,做一名卑微的挑糞工人。為解救同胞他獨自抗擊日本兵,在寧死不做亡國奴念頭的支撐下對準太陽穴扣動扳機。“他不是亂世中的英雄,最終也沒有在軍界和政界混出名堂,但是他有著最樸素的內心道德秩序,最終他的歸屬還是笨花村。”
鐵凝多達40萬字的《笨花》涉及了20世紀初中國社會最深刻的革命變革,在波詭云譎的亂世風云變幻中,依舊以植根于鄉土世俗的人情美、人性美為敘述的著力點。正如作者所說:“我側重的還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這群中國人的生活,他們不屈不撓的生活之意趣,人情之大美,世俗煙火中的精神的空間,閉塞環境里開闊的智慧和教養,一些積極的美德。以及在看似松散、平凡的勞作和過日子當中的、面對那個紛繁、復雜年代的種種艱難選擇,這群人最終保持了自己的尊嚴和內心的道德秩序。”正是這群黃土地孕育出的莊稼人,他們的智慧、仁愛、寬容往往是令人感動的,是我們在如今喧囂的社會中值得堅守的一份寧靜。
參考文獻:
[1]賀紹俊.鐵凝評傳[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 .
[2]范川鳳.尋找理想和現實的和諧一鐵凝小說創作心路歷程探析[J].《河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3]賀紹俊.笨花敘述的革命性意義——重讀笨花〉及其評論[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