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墨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重陽節如何度過才最有意義,才不流于形式和俗套?現在流行像古人一樣過重陽,登高覽勝,遍插茱萸,鑒賞菊花,飲酒賦詩,品嘗糕點。穿越回去,與古人一起過重陽,看看古人如何過重陽。
重陽登高是古代重陽節最重要的習俗之一。金秋時節,天高云淡,古人大都選擇外出郊游踏秋。西漢《長安志》載,長安近郊有一小高臺,每年重陽之日,登上高臺游玩觀景的人數不勝數。古人登高的原始目的是避禍消災,但用現代人的眼光看,秋日登高對健康是非常有益的。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軍》道:“九日天氣晴,登高無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漢分。”繪了登臨高處的愉悅心情。劉禹錫的“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更是句句含情,情深意長,讓人愁腸百結。
重陽插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戴于臂,或把茱萸放在香袋里面,還有插在頭上的。還有些地方,將茱萸種在房屋前后或是井邊,傳說這樣可以祛除瘟疫,茱萸因此還被古人稱為“辟邪翁”。周處的《風土記》里記載:“九月九日律中無射而數九。俗于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以插頭,言辟惡氣而御初寒。”王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等,都描寫了重陽插茱萸的習俗。
重陽賞菊是古代重陽節不可缺少的活動之一。菊花是長壽之花,是凌霜不屈的象征。農歷九月俗稱菊月,重陽節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皆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孟浩然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將詩人留戀農家賞菊之情,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宋代《東京楚華錄》載:“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在這秋風徐來、陽光輕柔的日子里,怎能辜負朵朵綻開的菊花呢?
菊花酒是古代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清涼甘美,是強身益壽佳品,可明目、降血壓。不過菊花酒多喝無益反傷身,小酌可取。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曹丕曾在重陽贈菊花酒給鐘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采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襦”之句,亦采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可見,古人過重陽節是喝菊花酒的。
重陽吃糕有“步步皆高”之意。重陽糕是時令食品,唐代有麻葛糕和米錦糕,宋代有菊糕,明清以后就稱為花糕,上面還插上紙彩旗,稱為花糕旗。過去,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由此可見,重九吃糕,是全社會的風尚。
由此看來,古人花樣繁多的重陽過法,的確讓人神往。遙想那時農耕社會,勞作休憩在山水草木間,人與自然相近相親,令人回味無窮。讓我們在這個古老的節日,一起跟隨古人的腳步,擁抱自然,擁抱健康,過一種古人式樣的重陽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