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玥
摘 ?要:現代派詩人戴望舒一生都在對詩歌的藝術形式進行探索。其中,獨特的距離意識是他在探索中取得的一大成果。戴望舒的多首詩作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通過距離的設定而產生了美感,不一樣的時空感,獨特的文化視角,以及不一樣的個人閱歷而產生不一樣的距離感使得戴望舒的距離意識值得關注。
關鍵詞:戴望舒;距離;時空;文化;閱歷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0-0-01
現代派詩人戴望舒一生都在對詩歌的藝術形式進行探索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其中,距離美的構造是一個揚棄與創新中的值得關注的創作踐行。戴望舒的多首詩作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通過距離的設定而產生了美感,由此營造出了意境美,意象美以及感傷的情調。
一、在時空中遙望——獨特的審美視角
距離產生美是美學上的一個重要命題,說的是人在觀察美的過程中必須保持適當的距離,如時間,空間,否則就會影響或傷害審美效果。藝術語言的理性語言和潛在信息之間產生了空靈美,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提到“美感的養成在于空,對物象造成距離,使自己不沾不滯,物象得以孤立絕緣,自成境界。”戴望舒的詩作常常通過間接感受窗外景,或通過幻想,來構造空間感,產生距離美。他的空間感的魅力,在于運用距離達到了空靈的境界,體現著空靈的精神。
構造空間距離往往是通過心理感受。而戴望舒與其他詩人不同的是,構造空間距離多是通過現實中的五官進行間接的感悟。他的許多詩作把景物置于一定的空間外。《秋天》中“再過幾日秋天是要來了,默坐著,抽著陶器的煙斗,我已隱隱聽見它的歌吹 從江水的船帆上”這一段并沒有寫秋天到來的具體物候與景象,而是通過有著一定空間距離的江船,以船聲為連接,給人一種秋的蒼涼感,給人無限的聯想,營造了秋的意境。
審美主體在欣賞審美對象時往往存在著一定的時間間距。戴望舒善于在時間的跨越中尋求情感的寄托,在向過去的遙望中形成屬于自己的視角。戴望舒的詩歌多次涉及記憶中的內容,這類詩帶有追求愛情失敗的痛苦,懷鄉的情緒,對往事不堪回首的追憶,再把記憶與當前對照,形成距離。《示長女》全篇大多數筆墨是在描寫戴望舒和他女兒曾經的歡樂時光,詩中兩次出現“曾”,還有兩處“記得那些幸福的日子”,一處“可是,這幸福的日子是短暫的”拉開了過去與當前的距離,過去快樂時光的描寫更是值得回味,也成了反鋪。
二、在傳承中建構——獨特的文化視角
戴望舒和其他民國文人一樣,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的底子。他的詩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戴望舒的距離意識在是對古典文學技巧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繼承。同時,戴望舒也較多地接受了西方文學思潮,尤其是象征主義的影響,從而使他的詩歌具有獨特的東西方融合的文化視角。
廢名曾稱:“現代派是溫庭筠——-李商隱的繼承”,也有學者認為,戴望舒是帶著晚唐溫李那路詩的影響進入詩壇的。戴望舒情感與心靈距離的塑造很大程度上模仿著李商隱,既通過記憶,又通過空間和心靈的距離表現了思念的心境比如:《旅思》中,“棧石星飯的歲月驟山驟水的行程:只有寂靜的促織聲,給旅人嘗一點家鄉的風味。”通過聯想引出了故鄉,并與前面交代的背景形成了距離。這種通過對舊地情境進行回憶與想象并和當前情境對照的構造距離的手法與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戴望舒的詩歌深受法國象征主義的影響,戴望舒在距離的構造上一定程度受著象征主義詩人魏爾倫的影響。魏爾倫強調詩歌的朦朧美。而戴望舒同樣在朦朧中創造美,《雨巷》等詩就是通過夢幻中的形象的朦朧感來體現距離。這也是戴望舒詩歌距離意識的獨特體現。
三、在生活中拔節——獨特的閱歷視角
戴望舒是一位留連于私人空間,在私人情感話語的領域執著耕耘的詩人,他所構造的空間具有封閉性,也就產生了距離。戴望舒的成長經歷以及個性對他的距離意識有著很大的影響。戴望舒心中的隔絕感是由特殊的生活經歷形成的,與別人有了距離。后來在愛情生活上的失意更是增加了他的隔閡感。
這樣的閱歷,讓他的視角聚焦在現實與夢幻之間。望舒的詩是充滿夢幻的,既有幻想中的蔚藍的天,浪漫的海,海中的貝,又有八重子這一類的美麗的理想女性形象。而戴望舒對夢幻的描繪是朦朧的,與現實有著強烈隔膜的。《尋夢者》全篇展現了有花,海,雪山,珍珠組成的奇幻的夢世界,而最后一部分:“你的夢開出花來了,你的夢開出來了,在你衰老了的時候”一下子拉開了現實與夢幻的距離,前面的美好夢境更是讓人回味,現實的殘酷也立刻被提了上去。
這樣的距離感還表現在戴望舒對自我的認知,也往往游離在現實的自我和印象的自我間。這一點是其他的民國詩人所不具有的。《夜行者》是戴望舒對寂寞的自我的寫照,以“夜”和“茫茫的霧”渲染朦朧,展現距離。這其中的距離是戴望舒夜晚獨自的時候對自我的思索的長度。
總之,戴望舒整個的創作生涯都沒有放棄對詩歌藝術形式的探究與創新。他對傳統創作手法是繼承的,但他是在批判中繼承。戴望舒的那種塑造抽象自我,并產生與現實自我的距離的創作思路也是他的獨創。
參考文獻:
[1]姜云飛:《論戴望舒的感覺想象邏輯與圜道思維特征》,《文學評論》,2007年第,2期.
[2]劉祥安:《別一抒情話語——論戴望舒詩歌的意義》,《文學評論》,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