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意識是目前發展最為迅猛的一種新興的文學意識。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是女性文學與生態意識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文學形式。生態意識的出現和推廣,大大促進了全球女性文學的發展,也將我國女性文學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使我國女性文學呈現出一種新的景觀,詮釋了我國女性文學創作新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生態意識;生態女性主義;女性文學
作者簡介:梁華凝(1971-),女,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編輯部副編審,研究方向為文藝理論和編輯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0-0-02
引言:
目前,我國女性文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這一成就的關鍵在于生態意識的出現。生態意識作為近年來新興的一種文學意識有著較猛的發展勢頭,它的出現有其歷史必然性,是歷史文化、生態危機共同要求和塑造的一種新興文學意識。生態意識在女性文學的創作中展示了其獨特性并得到迅速的推廣和發展。作為一種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的文學意識,生態意識彰顯了其蓬勃的生命力。同時,生態女性主義文學也為以后的女性文學昭示了新的發展趨勢。
一、生態女性主義
從定義上看,生態女性主義主要包含兩層意義,即女性的生態主義和生態的女性主義。一方面主要指生態批評借鑒了女性解放運動的思想,從女性主義運動中獲取實踐的機會;另一方面表現了女性主義充分吸收了生態意識的理論,從生態主義中獲取了足夠的相關理論。
1974年,法國女性主義學者弗朗索瓦·德·歐本納首次提出生態女性主義這一理念,這一術語的產生加強了全球女性追求自身權利的意識,促使全球重視女性在社會和自然界中的價值。生態女性主義為當時的女性解放運動提供了理論基礎,促進了當時女性運動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隨著生態意識的潛入,它深入到全球文學界,從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生態女性主義主要是對生態問題的探討和對人類生存環境的關心,這一主旨使得生態意識充滿了蓬勃的生命力。生態女性主義站在生態文化的高度,充分突顯出女性在社會和自然生態中的價值,主要強調男女地位的平等和互相協作。
生態女性主義者認為:是父權體系的思維模式和文化導致了生態危機的出現。因此,為了保證生態的穩定和平衡、促進人類的和諧發展,必須打破傳統的父權體系,讓女性得到解放,提高女性的地位。順應這樣的要求,生態意識便也隨之產生,并逐漸深入到文學界。生態女性主義將婦女解放運動和保護生態平衡相結合,重點強調女性和自然生態之間的聯系,極力爭取男女地位的平等和保護生態環境,其主要目的是改善人類和自然界以及男女間的關系。生態女性主義為生態意識奠定了牢固的理論基礎,是生態意識能夠在我國女性文學中得到良好發展的前提條件。
二、生態女性主義文學的發展背景
很長時期以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是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男女兩性、人和自然間的和諧發展開始備受關注。只有社會生態和自然生態達成一個平衡穩定的狀態,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生態女性主義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在90年代真正深入到文學領域。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是保護生態平衡和女性解放運動相結合所產生的一種新的文學,它的出現最初主要是為了幫助女性爭取與男性平等的社會權利,其文學意識是以生態女性主義為理論基礎發展起來的。女性和自然間有著親密的聯系,20世紀60年代,社會生態和自然生態的危機都在日益上升,很多新興學科都相繼出現在社會科學領域,生態女性主義文學就是當時最典型的一門學科。生態意識是順應女性和自然間的和諧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意識。隨著婦女解放運動的逐漸壯大和生態不平衡的危害逐漸增加,生態女性主義文學的出現就有了其歷史必然性,是一種來自于女性和生態的呼喚。以維護生態穩定和解決生態危機為根本目的,為建立和諧平衡的社會和自然生態環境,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應運而生,從而促進了社會和文學的快速和諧發展。
三、生態意識對我國女性文學的推動作用
1.奠定了女性文學的發展基礎
20世紀70年代,婦女為了提高自身的社會地位,導致婦女解放活動頻繁。女性解放活動的展開,一方面加強了婦女維護自身權利的意識,另一方面也使得社會生態陷入危機。社會生態失去原有的平衡與和諧,因此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作為一種新生的文學意識,生態意識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生態的和諧發展,有利于男女兩性地位的平等,也奠定了我國女性文學的發展基礎,推動了我國女性文學的進步。
2.豐富了我國女性文學的內容
我國女性文學最初于“五四”時期得到良好發展,當時秋瑾是女性文學的代表人物,她的文學創建為我國女性文學的發展奠定了穩定的基礎。隨著生態意識逐漸深入至我國文學領域,我國女性文學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在文學界的地位也隨之日益上升。生態女性主義文學主要提倡推翻父權體制,維護女性在社會中的權利和地位。基于新生的文學意識,生態女性主義文學逐漸著眼于現實,向文學界昭示了女性文學界的新走向。生態意識的獨特性和現實性,使得我國的女性文學有了更深層次的創作內容和理念,也使女性文學創作有了更現實的社會意義,從而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女性文學的發展。
在當前的中國女性作家群中,不乏一些富有歷史使命感的寫作智者,她們將女性作為主體置于文本當中,在困苦或悲情的故事背景之中,書寫著專屬于女性的歷史,將女性文學之于整個文學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如鐵凝、王安憶、張潔、池莉、張抗抗等女性作家,將她們對于呼喚兩性平等以及對于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流于筆端,書寫著屬于她們自己的獨特的寫作維度和作家個體的鮮活個性。在她們的寫作過程中,不僅只是幫助在男權文化之中的“受困”女性發聲,同時她們也從多個角度和維度,站在男性的角度去解讀女性在整個大的文化背景之中的女性意識的局限性,例如王安憶的《長恨歌》一筆帶出了一個女人的四十年的情感糾葛,情節跌宕起伏之中,又處處哀婉動人。從根本上講《長恨歌》講的是關于一個女人的故事,關于上海這座紙醉金迷的大都市中的一個小女人王琦瑤和幾個男人的只有過程而沒有結果的情愛故事,從一個小市民的角度展現了上海灘從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滄桑巨變,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在相對主流的男性文化的視野之中審視了這樣的一些為了情與愛,癡狂、躁動、幻滅的上海女性形象,王安憶不僅從女性的角度出發去審視她們眼中的男性,同時也在悲情的故事之中,從男性的角度反觀了女性在自己所為的“獨立人格”之下的局限性,這樣的雙重審視不僅豐富了整部作品的內涵,同時王安憶也在整個文學歷史的長河之中,對于女性的傳統母題——成長、生存、愛情和精神等等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痕跡,不斷豐富著我國女性文學的內容。
除此之外,鐵凝的《大浴女》《棉花垛》《玫瑰門》《麥秸垛》等作品,同樣以女性為主體,但同時又不乏以男性視角作為視角對于女性進行審視,她將整個政治和社會文化因素為寫作語境,將女性置于其中,敘述著女性的心靈和身體在這樣的環境當中,不斷要求成長的努力和無法掙脫現實遮蔽的局限與無奈。
四、我國女性文學的特征
1.以促進生態平衡為寫作目的
社會的良好發展離不開生態的平衡,平衡的生態環境是經濟和社會進步的保證。20世紀60年代,全球的社會生態和自然生態都陷入困境,男女兩性之間的矛盾和自然界危機的加劇都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為了解決兩種矛盾、促進社會進步,生態意識應運而生。由于生態意識的出現和滲入,在我國女性文學作品中興起了以促進生態平衡為寫作目的的文學理念,它旨在通過寫作的方式來解決男女兩性間的矛盾和減輕自然界的危機,通過文學作品將女性要提升自身的社會地位、實現真正的自我價值的觀點表達出來,以引起社會的共鳴。通過文字書寫警示自然界的顯性的和隱性的生態危機,以期引起對自然生態平衡的重視。
2.以生態問題為內容主體
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問題一直是較為嚴重的社會生態問題,在受封建思想侵害較為嚴重的我國這一矛盾更加嚴重和突出。20世紀的女性便開始要求維護自身的地位和權力,主張推翻父權體制,建立男女兩性平等的社會地位,這些內容自然進入了我國女性文學作品中。因此,生態女性主義文學的內容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對社會生活和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由于女性文學是文學中分離出的一部分,造成了男女兩性文學的差別。生態意識作為我國女性文學的指向標,為我國的女性文學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賦予了女性文學積極的現實意義。我國女性文學通過文學創作的方式強烈抵制社會上的性別歧視的思想,提倡尊重女性的社會權利。自然生態失衡的后果已不是危言聳聽,女性文學作品通過獨特的文學形式使嚴重的社會問題得以彰顯,以求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以生態問題為內容主體,以維護生態平衡為宗旨的文學意識貫穿和深入到我國女性文學中,將女性文學提升至更高層次,使我國女性文學呈現一種現代的景象。
結語:
生態意識是以生態女性主義為理論基礎而新生的一種文學意識,它的出現具有歷史必然性,是順應了社會和自然生態的要求而產生的。生態意識的深入促進了全球女性文學的迅速發展,也豐富了我國女性文學的創作內容,強化了社會生態和自然生態必須和諧發展的理念,更很好地詮釋了我國女性文學創作新的發展趨勢。我國的女性作家在創作的過程當中,始終在為兩性的平等發聲,對于男權文化的質疑與批判的過程當中,不斷地書寫著關于各個時期的女性的生存境遇與精神世界,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女性文學無法脫離市場經濟而獨立存在,無法避免地使女性文學成為了另一種時尚消費產物,無法脫離日益兇猛的欲望狂歡的寫作語境,但我國女性文學始終蘊含著自身的“生態意識”,在男性文化與女性文化的交錯和辯駁之中,始終擁有自己的獨特姿態,這讓我國的文學有了更多元化的發展和寫作姿態,同時也擁有了別樣的精神氣象。
參考文獻:
[1]金莉.生態女權主義[J].外國文學,2004(5).
[2]禹建湘.中國當代女性主義文學面臨的困惑[J].湖南社會科學,2002(4).
[3]羅婷,謝鵬.生態女性主義與文學批評[J].求索,2004(4).
[4]趙媛媛,王子彥.生態女性主義思想述評[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