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賈平凹先生的《廢都》以其豐富的內容和思想內涵在現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對于小說《廢都》的解讀,歷來也是莫衷一是。本文嘗試從人物形象的角度出發,分析小說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點及其背后的思想意蘊,進而把握小說的主旨,了解作品的現實性意義。
關鍵詞:《廢都》;人物形象;思想意蘊
作者簡介:魏文文(1994-),女,回族,甘肅天水人,漢語言文學專業,主要從事現當代文學的學習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7--01
一、《廢都》靈魂人物形象分析
《廢都》中的靈魂人物,他們的人生軌跡揭示了作品的主題。以莊之蝶為例,在取得了巨大成就之后,受到了社會上的普遍尊重和認可,但是與此同時,他也開始被商業化的浪潮所裹挾。莊之蝶的名人身份在為他帶來聲名的同時,也給他帶來了苦惱,生活在周圍的人們都或多或少地利用莊之蝶的聲名謀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出于文人骨子里的清高與敏感,他陷入了一種孤獨與苦悶之中。從這個人物在作品中的種種行為舉止來看,莊之蝶是一個令讀者覺得骨子里清高、生活中親切的文人,與大多數傳統文人給人的嚴肅刻板印象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他著灑脫與率性的一面,這種率性使得他的文人形象顯得更為世俗化。外在的行為舉止平易近人而簡約、通俗而不落俗,但是在精神領域,莊之蝶卻有著與常人完全不一樣的困惑與壓抑。面對周圍紛繁復雜的人情世故,莊之蝶被物欲所包圍卻又不屑于物欲的追求,他反感于商業化的一切,渴望回歸到傳統的寧靜之中,因此他迷戀著一切古物,例如各類古董字畫,甚至于周敏用塤吹奏出來的哀樂。在精神領域,莊之蝶顯得與周圍的一切格格不入,這導致了他后來在肉體上的自我放逐,這種放逐,是知識分子在社會轉型時期的價值觀與道德觀的迷失,也是一種精神上的陣痛與割裂。
二、《廢都》女性形象分析
以牛月清為代表的傳統女性在作品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傳統女性的優點與缺點,牛月清擁有著唐婉兒與柳月所艷羨的“為名人妻”的身份與顯赫的家世背景,同時也具備了人妻所應有的一切美德,善良賢惠,有條不紊地打理著莊之蝶的一切,可以說沒有牛月清的無私奉獻,就沒有莊之蝶的巨大成就,但就是這樣一位賢良淑德的妻子,卻缺少了一份浪漫。情感細膩而豐富的莊之蝶,正處于精神上的孤獨與困惑之際,但是作為妻子的牛月清卻只顧著維護他的聲望、操持他的事業,忽略了與他進行精神上的交流,這就直接導致了雙方愛情的危機。對于莊之蝶與唐婉兒的茍合,牛月清知道之后除了以“鴿子宴”作為懲罰之外也沒有做出其他過激的舉動,仍然選擇維護自己的婚姻,為丈夫的官司和事業而奔走,直到最后徹底的心灰意冷,迎來自己的悲劇,這也反映了作者對傳統女性弱點的批判和同情。
以唐婉兒為代表的社會轉型期的新女性是《廢都》中另一個有著悲劇命運的群體,她讀過一些書,接觸了當時社會上的一些新事物,開始不滿足于自己眼前生活的枯燥乏味,因此不惜代價地要去追逐自己向往的生活。在《廢都》中的主要人物莊之蝶的眼里,唐婉兒集美貌與智慧于一身,在感情方面顯得知性、大膽,有著傳統女性身上所缺乏的那種活潑與浪漫。與莊之蝶發生關系的過程中,唐婉兒既有過內疚與自責,但也無法找到合適的方式來面對現實。唐婉兒的際遇和處境,也可以說是社會轉型時期具有受新的思潮影響的新女性的尷尬處境,她們對于傳統的束縛缺乏有力的反抗,對當下的處境也缺少直面的勇氣,同時因為心里的追求而心存不甘,因而掙扎徘徊在墮落與毀滅的邊緣,迷失了自我。
三、其他人物形象分析
以洪江為代表的攀權附貴之徒是《廢都》中絕大多數人的代表,他們投機取巧、不擇手段,表面上看起來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樣,背后卻大行不仁不義之事,想盡辦法謀取利益。作品中的洪江和黃廠長、趙京五等人像寄生蟲一樣依附在莊之蝶的聲名之下,打著莊之蝶的旗號為自己聚斂財富,他們是受商業化潮流影響最大的一個群體,同時也是商業化潮流中的主力軍,物質財富成為他們追求的主要目標,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商業化思潮出現的初期迷失方向的一個群體,享樂主義與物質主義的盛行扭曲了他們的價值觀,迷失了他們的本性。
以周敏為代表的“零余者”形象是對與莊之蝶類似的知識分子的補充說明,也可以說周敏是功成名就之前的莊之蝶。文學史上將那些有才華卻無處施展,同時也不愿隨波逐流并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一切的知識分子稱為“零余者”,縱觀周敏的際遇,可以說是完美地闡釋了“零余者”的內心世界。作為一個從農村來到城市的青年,他希望通過文學來實現自己的夢想,但是迫于世俗不得不像其他人一樣投機逢迎,期待通過別人的舉薦來獲取事業與名望。在這一過程中,一腔抱負無處施展的苦悶與不被理解的孤獨使他在心靈世界上與莊之蝶的形象重疊了起來。
四、總結
《廢都》中塑造的一個個飽滿的人物形象不僅僅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城市的興衰史,同時也是一代人靈魂的興衰史。作品中各類人物的代表,他們的價值觀與道德觀都存在著問題,折射了社會轉型時期的普遍存在的問題。不同類型的人物不同的人生際遇與心理問題,實質上也反映了當代人的精神危機。在物欲盛行的喧囂里,靈魂卻顯得躁動不安,無處安放。形形色色的人們為了尋求暫時的安慰,或是自我放逐,走向了墮落與毀滅,或是迷失本性,成為金錢名利的奴隸。
參考文獻:
[1]賈平凹.廢都[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2]張亞斌.文化焦慮:“廢都精神”的文化解析[J].唐都學刊,2005年11月.
[3]葉永勝.“零余者”形象的世紀流變[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3).